牛虻閱讀讀后感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1
《牛虻》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去旅行帶回來給我的。當時拆開,就在扉頁寫了:“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笨墒钱敃r忙于備戰考試卻并沒有一口氣讀完,而是在兩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將它錄入腦?!?/p>
從“亞瑟”到“牛虻”,是時隔13年的苦難磨礪,是一個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轉變。他因為不小心透露了組織的秘密而被心愛的人打了一耳光而傷心,后來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愛的神甫的私生子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了假裝死亡的方式消失,離開愛情與親情。
異鄉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過著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園當苦力,為了一口飯成為被人戲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毀容,在回到國土以至于他深愛以及愛著他的兩個人都無法認出他。他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摧殘,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變得更加強大,猶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來之后,他成了筆鋒犀利、干練冷酷而無所畏懼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于革命,不僅因為他對教廷充滿仇恨想要換回父親,而且他想要“獻身于意大利,幫她從奴隸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所以他一直堅持下來,他自己也說過:“如果我自殺了,我的工作怎么辦?誰來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與精神感染鼓勵了許多人。但他最后還是因為對神甫的愛而放下了槍被捕獲,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給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愛戴他,握著槍的手發抖,把子彈打偏……但他最后還是離開了人間……神甫在牛虻死后,才后悔莫及,后悔選擇上帝放棄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后也逼瘋了自己。到了這里,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這也暗示著牛虻的犧牲沒有白白浪費。
而最后,牛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到: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碍偓斨酪磺泻?,也落下了淚,愛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許從一開始注定是悲劇。
但世人知道,牛虻雖死,他的精神卻長存。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2
朋友!你相信有上帝嗎?你相信世間有愛嗎?你是更相信上帝還是更相信愛?我會選擇愛!
故事就在上帝與愛之間徘徊。亞瑟是一個樂觀、開朗并富有的男孩,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與同父異母的兄弟生活在一齊。他幾乎與兄弟沒有任何感情。除了母親,他最愛的人是鎮上的神甫蒙泰尼里,他們的關系就像父子一樣,所以亞瑟把自我秘密加入意大利黨的事告訴了神甫。不料,被神甫告發,好多同志被捕,亞瑟也所以從兄弟口中得知自我是神甫的私生子。他受不了神甫對他的欺騙而弄了一個自殺的假象,只身逃往南美。在之后的幾年中,他受到了非人的虐待,腿跛了、胳膊折了、滿身的傷、口吃、臉上有刀疤,還帶著很重的病。在他明白人性的冷漠后做了一個諷刺性文學家,代號是“牛虻”。并與初戀女友瓊在一齊工作,可是瓊非但沒認出他,還很厭惡他,直到他向瓊講述自我離奇的經歷。
而神甫做了紅衣教主,名望很高,在牛虻因偷運軍火被捕入獄時,蒙泰尼里還幾次去看他并企圖幫他。但牛虻始終忘不了神甫告密的事。就在準備對牛虻行刑的前一天,神甫再次去看他牛虻最終打開了心結,他要父親在上帝與他之間做出選擇。
神父選擇了上帝結果,結果,牛虻死了。直至他死后,神甫才明白那一切的神論都是假的,僅有愛才是真的,他也因病去世。而書的結尾是牛虻臨死前給瓊的一封信,信的簽名寫著一首他們兒時的詩“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p>
讀完這本書,我不知是該悲傷還是該高興,或許是悲喜交織,為牛虻的命運而悲,他究竟遭到了怎樣的毒害才變成那樣;為蒙泰尼里的感悟而喜,他最終明白了愛的意義,說明他沒有被社會的黑暗而籠惑。同時我還為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而感到憤恨。
從另一層含義來說,他還告訴我們僅有反抗才能奪回本屬于我們的自由與思想。追求平等的路依舊很長,這需要我們團結起來共同去奮斗。軟弱就像一只生活在地獄中的貓,隨時都有命喪黃泉的危險。不要再屈從,不要再容忍,不要再乞求。站起來!奪回本屬于我們的權利!
否則,又會成為汪汪歷史中的一個杯具。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3
此書的亮點固然是有的,牛虻的諷刺話語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蒙坦里尼主教和亞瑟之前的情感表達也十分感人,但是,情節似乎有些過于牽強了,主教并沒有出賣亞瑟,亞瑟從一個虔誠的神學院學生轉變為一個歇斯底里的反教徒,他的本意其實是為了報復他的父親--那個愛他但又擔負社會責任的父親,這不能不讓人覺得這出發點有點孩子氣,不是嗎?那個父親又犯了多么不可原諒的錯誤值得他那么的恨呢?愛恨交加是牛虻的精神支柱,為了心愛女人的一個耳光就自暴自棄,這是不是很有些“維特式”的沖動呢?我覺得作者在刻畫牛虻的內心方面缺少筆墨,刻畫的不夠生動,骨有余而肉不足啊。
作者顯然是反基督的,但是并沒有給我們勾勒出教會的罪惡面,即便是那個把懺悔當作工具出賣亞瑟的神父也僅僅是一個特例而已,除此之外,這部作品再也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來抨擊教會的罪惡了,這讓人感覺似乎有些證據不足,更何況蒙坦里尼這個角色是極其善良的,他把絕大多數的薪水捐獻給了窮人,把自己的住處也大部分當作了醫院,作者這樣描述他,然后又借用牛虻的話語猛烈的抨擊教會,感覺有點自相矛盾了。如果作者把蒙坦里尼主教當作一個特例的話興許說得過去,,但是作者沒有這樣表達。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安排主教在公眾面前公然攻擊信眾,這點也不是很恰當的,因為并不是人民把亞瑟推上斷頭臺的,真正把亞瑟推上斷頭臺的正是他自己,而這出發點恰恰是為了人民,看似很巧妙,但是不盡然,他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而犧牲了自己的兒子,但是最后的發言卻起到了極其負面的效果,挑戰的卻是“大眾的信仰”,這是很不恰當并不合情理的。更何況,作者安排槍斃牛虻的士兵故意打歪了子彈,這說明士兵是善的,但是蒙坦里尼最后卻惡狠狠的鄙視那些虔誠的信徒,這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
我實在是懷疑這部小說應該不應該屬于經典文學范疇,在我看來,這部小說倒應該成為一部內容蒼白的反基督的工具而已,一部并不怎么高明的宣揚“革命”的工具書---應該這么形容。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4
說起《牛虻》,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小說。我們的父輩甚至爺輩們對它愛不釋手,提到它時感慨萬千。我們則一臉的不解,然后好奇的拿起來讀。至少我是這樣的。
當我在讀完以后沒有像父母他們那樣的感慨。原因什么的很明顯:今時不同往日,一部描寫革命烈士的傳奇小說與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我這樣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太大的共鳴。這部小說可以影響一代中國人,但它畢竟不是公認的名著。畢竟作者是受到革命者的事跡激勵才寫的這部小說??赡苁且驗樗牡谝淮纬霭娴攸c是在與革命毫不相關的,以保守和陳舊聞名的英國。所以在一百零三年前出版時它是那么的默默無名。不過,在半個世紀后翻譯成中文卻廣受當時的青年(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或他們的上一輩人)的喜愛。無他,就因這部革命傳奇獲得了當時廣大革命青年的共鳴,人們樂于去閱讀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斗的英雄形象。
似乎說了很多題外話,現在來講一講具體的讀后感。首先我感覺《牛虻》雖然不是什么名著的,但是卻可以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從很多角度閱讀它。想看傳奇的人可以把它當一部革命傳奇來看,想看言情的可以當它言情小說看(不過這愛情的結局有些悲慘),想看懸疑的甚至也可以當它懸疑小說來看。用輕小說的觀點來講,就是它集合了各種元素于一身的多元小說。當然不管你怎么看,他的故事始終只有一個,他的人物形象永遠也是那幾個。主人公亞瑟給人的感覺是熱血過了頭結果犯了錯誤(不能全怪他),經過一番的磨練后成為了一位老練的,冷酷的革命者并有所成就,最后因為意外被捕就義。他是我們理想中的革命志士,他有著不管自己的外在怎么改變,對祖國獨立的思想根基依然沒有動搖。他在親情與革命中選擇了后者,舍生取義。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忠孝難兩全的思想??梢哉f,關于亞瑟這一形象的創作還是挺成功的,當然似乎有些絕對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給人感覺有些生硬。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描述他在各種情感與各種思想之間的矛盾心理與行為會更好。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5
在我的心目中,親情是最純潔的,最值得信賴的感情:悲時,它給你撫慰;恐懼時,它給你力量;失望時,它給你鼓勵;危險時,它給你保護```````所以,親情是圣潔的。可是,我讀完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所著的《牛虻》,蒙泰尼里把親生兒子送上斷頭臺的事實,重重地打擊了我的信念和感情
《牛虻》敘述的是一意大利斗爭中的一個故事。篤信上帝的貴族子弟亞瑟經過了一次次現實生活的挫折,改變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投入了一意大利的火熱生活,從而引起了一系列親情與信仰的矛盾和斗爭。
平時,孤獨寂寞的亞瑟最信賴自己的教父猛太尼里?!案缸印眰z的感情是真誠的。當亞瑟因母親早逝而悲傷時,教父給他安慰;當亞瑟猶豫彷徨時,教父又催他奮進。但是有一回亞瑟把自己參加革命的
志愿告訴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幫助,而教父一反往日慈祥的神態,不容反駁他要打這個念頭。這是第一次使年輕的亞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亞瑟得知蒙太尼里就是自己生身父親,他迷惑,悲傷,
憤恨,因為他心目中圣潔的神父竟然一直在欺騙他!但是他還是深深地愛著神父,因為他是教父,是父親。
十三年后,亞瑟帶這滿是傷疤和殘缺的身體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的土地上又投入了火熱的戰斗。他用“牛虻”作筆名,一次次用銳利的筆鋒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從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動了意大利。這時的蒙泰尼里已經是一個深受人們尊敬的紅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愛父之心,常常用各種方式和他接觸親近。當牛虻發現蒙泰尼里在十三年中無時不忍受這痛失愛子的煎熬時,心中的愛和恨交織著,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騎兵的襲擊,他勇感地接受了掩護任務。當他拿起手槍,準備突圍時,忽然聽見蒙泰尼里的聲音,拿著手槍的手無力地垂了下來。就在那一剎那間,騎兵包圍了他。
看到這里我被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情深深地感動了。我既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以為蒙泰尼里會設法就出他惟一的兒子,使得父子團圓。不料,這個上帝的衛道士并沒有手下留情:是他讓牛虻再度入獄。在監牢中,一心只想保住自己所謂的“清白”,“地位”,在牛虻的死亡書上簽上了名字,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上刑場``````蒙泰尼里很愛孩子,可是,作為一個反動主教,在關鍵時刻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上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侯,他選擇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這時,人們才看清他的真實面目。他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統治階級,他之所以獻出兒子是為了保住這個反動階級的利益。
牛虻是一個英雄,可他不懂得人世間的父子親情,是可以由信仰決定取舍的,所以他會被自己反動的父親送上刑場。
艾`麗`伏尼契,這位愛爾蘭女作家寫下的《牛虻》,的確是留給人們的一筆可觀的財富。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6
牛虻出生在一個極為奢侈的家庭,以往天真地人為這個世界是多么地完美。可是,當他接觸了青年意大利黨人,看到了自我懺悔神父的間諜行經、認清了教會和反動當局狼狽為奸、鎮壓革命的殘酷現實之后,他大徹大悟,從而走上了與他們進行義無反顧、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道路。
我崇拜牛虻,因為他熱愛生活。他愿活著。就是在妓院里洗碗刷碟,在農場里牽馬拉鐙,在雜耍班里扮演小丑度日,在斗牛場里干臟活雜活,在礦山當苦力賣命——經受了七劫八難,忍受了難以想象的勞累、痛苦、屈辱,他仍然頑強地活著。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一遇到挫折、困難、痛苦就萬念懼灰。我們“輕視生命”和牛虻“珍惜生命”之間的比較那樣鮮明。美國教育家威廉——沃德說過:“生命并非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你并不是在發現你自我,而是在重新創造你自我。所以,別急于發現你是誰,而該急于決定你想做誰?!蔽覀冎砸挥隼щy就有輕生的念頭,原因也在于我們太注重“結果”。其實做任何事情,“結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恰恰是被我們忽略地那個“過程”。
感情是人生最為平凡的情感,有始以來也從未有人否認過它。我也認為如果人生得不到感情的滋潤,那么這一生都將是枯燥而乏味地。本書主人公牛虻與瓊瑪之間的感情,是那樣的致死不渝,視死如歸??墒遣还軔鄣萌绾误@天動地,在國家利益面前再偉大的感情也會變得十分渺小,所以牛虻毅然選擇了放棄感情。雖然,感情是那樣地重要,他也不愿意舍棄他最愛的瓊瑪,可是為了革命他放棄了所有他應有的東西,甚至是人生最為寶貴的生命。
生命是寶貴的。他拋棄了自我寶貴的生命,拋棄了自我與瓊瑪之間寶貴的感情,視死如歸。他說:他是為了人們能在陽光中漫步,為了那些“正在拋撒玫瑰花的孩子們”,才飲彈身亡,躺在那“黑沉沉的墓穴中”。這時,我不禁想起了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生命誠可貴,感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首詩是最貼切可是地概括了牛虻的一生。他的生命誠可貴,但他對瓊瑪的感情價更高,而為了個人和整個意大利的自由,他將生命和感情都拋棄了。他死得其所,死而無憾。正如他臨刑前所說:“他們處死我,是因為他們懼怕我。如是,我還有何求?”
牛虻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感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能夠借鑒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期望永存!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7
牛虻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是他不能被打敗。因為,精神,永生!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征。有了一種精神,我們才會堅強起來,才會矢志不渝地追求我們的目標,我們才不會屈服,不會消沉。那么,無論我們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會像牛虻那樣快樂的飛來飛去……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該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于自己的思想中,為自己所用……
牛虻閱讀讀后感篇8
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隊?/p>
歷經了十三年的煉獄,從成長到蛻變。從天真的青年阿瑟到堅強的圣斗士“牛虻”,從虔誠的信徒到決心擺脫“害人蟲”而離家出走的他,亞瑟伯頓終于成功蛻變。
《牛虻》講述了亞瑟因年輕不懂事而泄露組織秘密,挨了心愛的女友琴瑪一記耳光而無比懊喪。接著,他又得知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制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十三年后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意大利的自由而奮斗的斗士歸來。這意味著他此生再無安寧。最后為了理想,牛虻割舍了愛情與親情,也舍棄了深愛他的吉卜賽女郎綺達,含笑走向刑場。
他的一生堪稱坎坷離奇,他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
他堅強——13 年似流放的生活他熬過頭了。他一度掙扎在死亡邊緣,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他脆弱——他無法面對這個事實,自己是最景仰的神父的私生子。他開始痛恨這個世界。
他理性——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堅持不與自己心愛的女人相認。只因為一個還沒有被解開的誤會。
他感性——在琴瑪一次又一次的試探下,他終于在死亡前夜向琴瑪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不過為時已晚。
他終于成功蛻變,而我呢?
由于小學畢業考試的失利。我未能考上心目中的中學。在蛹期,我失去了羽化的機會。自然而然我進入了新街中學。在這所熟知的中學里,我賦予了很大的希望。短短的兩年,讓我收獲了很多。剛剛進入的初三,是緊張的一年,是艱苦的一年,也是充實的一年。在初三,即將面臨中考——一個關乎我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也許,我們因為它已失去了課間十分鐘的休息;也許,我們因為它失去了雙休日的放松;也許,我們經常會熬夜到很晚做作業,早上又早早地起床。我們努力學習,我們會叫苦、叫累。但我們是快樂的,因為學習充實著我們的生活,我堅信,在付出后終將會得到收獲。所以,加油吧!繼續努力,然后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去考取一所理想的高中。
初三的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同尋常,但我想只有適應了這樣的環境,才不會被淘汰。初三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起點,它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牢記:讀書、讀書、讀書。雖然心里還有別樣的天空,但畢竟我們還沒有獨闖天下的勇氣,因此,我們要平靜、坦然、勇敢地面對它,我相信,在這一間四四方方的教室中,我們將創造“苦盡甘來”,駛向成功的彼岸。
我認為,所以的莘莘學子都是這么想得吧!學習牛虻,學習牛虻精神,努力把自己蛻變成一只最美的蝴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