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
今天,去影院看了喬懷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經看過喬懷特的《傲慢與偏見》與《贖罪》,一直覺得他是位極有才華的導演,也很喜歡凱拉奈特麗和詹姆斯麥卡沃伊兩位頗有實力的演員,雖然此次詹姆斯麥卡沃伊沒有出演。
在看電影前,看了一些影評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部舞臺劇,很多觀眾也覺得這部作品有失喬懷特以往的水準,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覺得,喬懷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種大膽的拍攝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攝。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這是列夫托爾斯泰講述沙皇俄國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實際都在講述上流社會的故事,而在講述上流社會故事的過程中,喬懷特大量使用了類似舞臺劇的手法,可是當講述農奴的故事時,又大量采用實景拍攝。當時的沙皇俄國,上流社會的每一個人無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規則,誰踰越了,誰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排斥,所以每一個人出現在別人面前時,只是在做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的人,上流社會希望自己成為的人,是的,他們生活的每一時每一刻,無不在表演,而我們便成了觀眾,而農民是不同的,在托爾斯泰看來,他們質樸、辛勞,他們理應出現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給人看的戲劇中,因為他們無需表演。另外,讓我們再來看看上流社會踰越規則之后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與家庭教師偷情,安娜勸自己的嫂子原諒自己的哥哥,因為如果他們離婚,盡管女方沒有做錯,可是卻要承擔事件的結果。安娜作為一名女性,卻受到了來自整個上流社會的職責,最終經受不了重壓,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將近結尾時,我們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紛飛、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燈光溫暖的屋內,從這個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們沒有離婚,但感情已名存實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認為導演處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劇結構緊湊,極具戲劇張力。
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第一次跳舞時,隨著舞蹈的進行,音樂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斷的看著他們,內心焦急,安娜與沃倫斯基則越來越深深的陷入愛情而不可自拔,這段音樂和鏡頭之間處理的非常巧妙,極具節奏感,同時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內心的各自感受。
還 有一些轉場,我認為處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倫斯基賽馬,沃倫斯基還 未出場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聲音越來越大,接著,馬蹄聲融入扇子聲,馬蹄聲越來越大,下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沃倫斯基騎馬出場。sound bridge聲音橋的鏡頭連接手法十分巧妙。
還 有一個例子,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宏偉建筑的圓形屋頂,第二個鏡頭,我們看到同樣為圓形的火車輪子,類似的轉場很多,亦十分巧妙。
對于一些時間的過渡,或者地點的過渡,喬懷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這部作品讓我覺得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也特別好,體現了沙皇時期上流社會的奢華,也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躺在草地上,我們看到他們身著白衣,白色暗示著他們二人真心相愛,他們的愛是純潔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著一身紅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選擇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結局。
最后,我認為橋懷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現實手法,使影片更具一絲神秘意味,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確實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電影創作手法,開創了一個深刻表達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2
她是一朵開到極致的玫瑰,鮮艷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為她的美,無人能懂。她有著美麗的容顏,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很多的工作機器卡列寧。一個只醉心于勛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給她想要的愛情呢?
即使她已經身為人妻,身為人母,可是內心還是有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所以當她遇上福倫斯基這樣英俊、有財的上流人士時,無可救藥的與他墜入愛河也是一種必然。也許,以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看,安娜是一個不守婦道的人。可是,沒有人有權力去指責她的什么,因為《福音》中說:“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安娜與福倫斯基兩個人的愛,其實真的很不容易。身處貴族,身上便多了一道無形的枷鎖。這兩個人,可以不顧所有的去相愛,這種勇氣就已經顯得彌足珍貴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愛了便是愛了。只是這種愛,在那個虛偽的“高尚”的上流社會中,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恥笑與唾罵。即使卡列寧愛的不是安娜,但身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安娜與福倫斯基的悲慘結局。
安娜放下所有:與丈夫卡列寧決裂;忍痛把兒子拋在家里;放棄安逸的生活,與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福倫斯基也甘愿放下過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著安娜細水長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兩個相愛的人,拋開所有的束縛,狠狠的愛一場。我覺得很佩服,也很羨慕。因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樣的勇氣去愛一個人。故事發展到這兒,在童話故事中的結局就應該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這畢竟不是童話,殘酷的現實赤裸裸的擺在安娜和福倫斯基面前。兩個人都是嬌生慣養的,終究還是過不慣清貧的日子,所以他們又不得不重返那個所謂的上流社會,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會虛偽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會的福倫斯基要去奮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許多。可是安娜這個孩子氣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倫斯基能偶在身邊多陪陪她。他們倆本來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會的風吹雨打中更顯單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愛的兒子;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安娜不能徹底放棄她的孩子,也不能徹底無視輿論的惡評;福倫斯基不能徹底告別過去風花雪月的生活,也無力去承擔安娜帶來的責任與義務。他們這份轟轟烈烈的愛,終究抵不過世俗的紛擾和自身性格的弱點,他們竟漸漸發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對福倫斯基的愛越強烈,就越感到對方對自己的冷淡和厭倦。安娜畢竟還是一個小女人。她覺得自己為福倫斯基付出了所有,卻得不到相同的回報,福倫斯基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我真不該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婦,可我又沒有辦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對他的熱情使他反感,他卻弄得我生氣,但是又毫無辦法。”安娜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倔強地向福倫斯基要更多的愛。可是福倫斯基自私得沒法給她更多了。安娜漸漸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麗傾訴,卻又遭到陶麗與吉蒂的羞辱。吉蒂曾與福倫斯基有過一段情,曾經是福倫斯基深愛過的人啊!安娜這個要強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這種羞辱呢!
親情、愛情、友情,這三樣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遠離安娜而去了。走投無路的她決定用死來懲罰福倫斯基。她來到了那個最初與福倫斯基邂逅的火車站。靜靜地躺在了冰冷的鐵軌上。“一種仿佛她準備入浴時所體會到的心情襲上了她的心頭,于是她畫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畫十字的姿勢在她心中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節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輪之間的中心點剛和她對正了,她就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嚇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碾過去了。‘上帝,饒恕我的一切!’她說,感覺得無法掙扎……”她,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愛又恨的世界。她這朵令人艷羨的紅玫瑰,開到了荼靡……
其實我覺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個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這朵開到極致的花,永遠停滯在列車駛過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對愛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認為愛情就是24小時黏在一起,不離不棄;她認為愛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許對方與其他女人有任何來往,尤其是與他有過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為愛情就是轟轟烈烈,每分鐘想跳120次,然后暈倒在對方懷里……她不懂得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更何況是福倫斯基這樣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細水長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會在柴米油鹽中湮沒。她也以為福倫斯基不再愛她了,其實不是不愛了,只是這份愛褪去了往日的激清,變得更加沉穩了。
安娜,你死了,的確是解脫了,但你卻留下福倫斯基一個人獨自咀嚼愛情的痛苦。讓愛的人痛不欲生,這難道是你想要的嗎?
可是,愛情本來就毫無邏輯,更沒有所謂的規律。愛了便是愛了,痛也無所謂了;放了便放了,曾經的那些,都會淡的。
安娜這朵開到荼靡的花,依舊在那條鐵軌上搖曳……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3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小說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小說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間由悠閑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莊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慧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贊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可愛,出色,惹人愛憐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動人心魄的風度。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4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5
說《安娜.卡列寧娜》是長篇巨制,可是時間跨度并不長,場景設置算不上恢宏;寫愛情,并不攝人心魂;寫故事,并不曲折離奇;寫盡世俗,人間百態,也是點到即止;可就是這樣的長篇小說,也足以吸引我很快進入到十九世紀后半段的沙皇俄國,從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鄉村,一幅廣闊多彩的社會圖景在眼前鋪開,150多個人物個性鮮明地躍然紙上。所以,我讀到后面一直在思考,托爾斯泰的這支筆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寫。
一方面,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曲折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對于主角們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經歷的嬗變都寫得肌理分明,細致入微。這其中,最豐滿的形象要屬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鮮艷,嫵媚,開朗,落落大方到后來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從敏感自尊又熱愛勞動充滿活力到后來婚后出現的精神危機,以及從宗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托爾斯泰安排他們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見面也是最后一次見面,就讓列文對之產生了愛憐的情感。)要把這樣豐滿的人物形象總結下來,可能需要另開一篇了。而這里我最想說的是吉娣和陶麗兩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蛻變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雖然一開始他們并沒有成功相愛。安娜曾經這么對吉娣說“您現在的年華真太寶貴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好比彌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藍色霧靄。這種蔚藍色霧靄籠罩著童年即將結束時那個年代幸福的一切,過了這快樂幸福的階段,路就越來越窄了,踏上這段道路真叫人又驚又喜,盡管它看來還是光明美好的。”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吉娣所處的美好年華里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而失戀后的吉娣害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出國療養遇到了改變她的華倫加,她的身上有著“超脫吉娣所十分厭惡的世俗男女關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這一點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啟發了她,帶領她到了一個嶄新的,崇高而美麗的新世界,從這個高處可以冷靜地觀察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個人只要能忘我,熱愛別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寧。而這一點我們在后來吉娣愛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鄉間,料理家務,特別是跟隨列文去看望他臨終的哥哥那一幕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心里蛻變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而說到內心矛盾,陶麗去訪問安娜一行則被作者刻畫得真實而深刻。從開始在富裕農民家喝茶時同農婦談論孩子的問題開始的四個小時的去程中,她從各個方面回顧了自己的一生,認為自己受困于懷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寧,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歡樂。”而就是沒有她的份,對自己的生活是嫌惡的否定的。到達安娜家里,參觀了富麗堂皇,貴重嶄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處境,參加了上流社會那些風度翩翩的貴人的聚會之后,卻覺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員同臺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臺好戲都糟蹋了。”“對家庭和孩子的思念,特別迷人,特別鮮明地在她心頭翻騰。這會兒,她覺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寶貴那么可愛,她在外面簡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讀出了一個普通已婚婦女的內心渴望和掙扎,矛盾與釋然。
托爾斯泰的這支妙筆寫出來的人物心理,可以說是細膩的工筆畫一般,連喜怒哀樂都可以分成多個類型和程度的那種細膩。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6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閑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里贊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卷發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復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7
在群星燦爛的中外著名作家行列里,我最喜愛的作家除了莫泊桑,便是列夫托爾斯泰了。之所以極其喜愛,便是因為他細膩的文字總能深入人心。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便是他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全文由兩個故事組成,一個是安娜悲慘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列文對愛情和生活的尋求之路。而我在這里主要為大家講的,便是第一個故事。
安娜出身貴族,可是因為政治聯姻,在還是個未涉世的少女時,嫁給了大她20歲的其貌不揚但卻有極高地位的軍官卡列寧,此后她一直過著平淡無趣的生活,后來在一場宴會上,她遇見了年輕英俊而又迷人的青年軍官沃倫斯基,不顧一切的開始了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可最終無法擺脫命運的枷鎖,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看完書后,安娜她那迷人的身姿,一顰一笑,皆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很多人都說,安娜是懦弱,自私,卑微的,因為她一直都在安慰自己,沒有任何錯,為了愛情,以兒女和名譽為代價,最后臥軌自殺,而這一切都成了眾多人責備她的理由。可我認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評價她,她應該是勇敢的,因為她可以勇敢的承認她與沃倫斯基不光明的戀情;她也是可憐的,因為她選擇了獨自承擔無結果的愛情的全部后果。
本書中最使人難忘的,便是安娜與普通女性的不同,當時,想追求女性的獨立與自由,卻只能依附于男人的愛來實現,可安娜卻沒有這樣做,她沒有選擇忍耐、依靠任何人,而是解放自己,勇敢的去追逐愛情。雖然她有了這份勇氣,但是她為了追求所想求的自由和愛情,就像撲火的飛蛾一般,落得凄慘的下場。但她這種敢于追求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安娜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書中的每個人都被“時代”所困擾住,像網中魚,籠中鳥一樣,無論怎樣掙脫,也脫離不開時代的枷鎖與束縛。
《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值得大家一讀的著作,因為他以細膩精致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古老封建的俄國的資本主義階級,也無疑在文學史上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8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來,被搬上銀幕演繹已經超過十次了。在此,我想說的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版,1948年費雯麗主演的英國版,1968年塔吉婭娜·薩莫伊洛娃主演的蘇聯版和1997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美國版。
我關注的`是服飾。托爾斯泰原著中的安娜是一個深具審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絕不會惹人注目”。安娜很會打扮,擅長讓自己蓋過服裝,而不是讓服裝的美勝過人本身。書中描寫安娜的衣服看起來總是很樸素,然而這卻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樸素。這種風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風靡全球,俗稱“低調”。1935年的好萊塢顯然還不具備低調這種貴族氣質。因此,它的古裝片只會一味追求華美——而這種華美,也只是好萊塢自己所以為的華美。在電影里,嘉寶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領口、袖口、裙擺,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荷葉邊。裙子和帽子點綴著一堆一堆紗做的花朵。當時的好萊塢對古裝片的歷史逼真性,還沒有什么認識,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葉。在這個版本里,設計師設計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歷史服裝,甚至沒有想到應該翻一翻俄羅斯19世紀的肖像油畫。
費雯麗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裝都與首飾配套。影片中的項鏈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安娜的項鏈令人過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項鏈也設計得很別致。設計師特別注重紗的運用,令費雯麗的造型非常華美——好萊塢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終于在此得到了實現。不管怎樣,制片商肯在服裝上花錢,并且是花大價錢——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蘇聯塔吉婭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著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裝樣式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卻非常優美動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會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禮服裙擺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長長的裙擺。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淺色系,看起來很輕盈。安娜與渥倫斯基在歐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幾件連衣裙線條簡潔優美,衣領和袖子的設計都很特別。
蘇菲·瑪索版的服裝,裙擺后有一個翹起的裙撐。這個裙撐在設計上跟整體服裝結合得很好,顯得相當優雅,尤其是在舞會中跳舞,需要把裙擺提起的時候——女人在這個時候顯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擺設計明顯模仿了費雯麗版。但費雯麗版在跳舞時沒有體現出那種婀娜的感覺。當然,這也跟舞蹈動作的設計有關。我一向不反對電影造型在尊重歷史真實的情況下,稍微脫離現實。我只要求這種脫離現實能帶來一個美的結果。在視覺盛宴里,美麗是永遠的王道。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9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后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游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里,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由于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300字篇10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讀書課上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很糾結的關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對方后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的事。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很不對,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事情,讓人看得很很難受,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最后各自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