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艾青
書中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感人至深;《向太陽》,昂揚向上;《煤的對話》,飽含深情。
這位“太陽與火把的歌手”無不在向世人訴說著,希望人們能團結起來,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每一首詩,都浸潤著詩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著他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中進行的對世界及國家的反思與思考。
艾青的詩中,最多的意象莫過于太陽與土地了。太陽,象征著希望;土地,象征著祖國。他所寫的詩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他濃濃的愛過之情。
“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這是艾青的《礁石》,這被浪花拍打的臉面不堪的礁石,傷痕累累。表面上寫水浪的無情,實際上卻象征著被困難所困擾著的人。
人,在面對坎坷時總是那個選擇逃避的人,立即放棄的人或者是那個失敗的人。我讀了《艾青詩選》后,受他的詩的影響,在面對困難,挫折時,坦然面對,想著解決,你便能戰勝困難,更加樂觀。
艾青的詩,也富含哲理。在《魚化石》中,寫魚化石身裹巖石,重見天日,卻沒有了活力,沒有了嘆息,聽不見浪花,看不見碧水藍天。詩人由此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一篇篇這樣的哲理小詩,通過鏡像來反觀人生,充滿哲理,饒有興味。
艾青也擅長繪畫,所以在他的詩中有和王維一樣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有鮮明的色調,清晰的線條,素描一般的簡練,凝重。
艾青的詩句,沒有華麗的藻飾,也較少生硬的歐化句子,它樸素生動,富有生命力。
我讀《艾青詩選》,讀那樸素詩句;
我愛《艾青詩選》,愛那生動畫面。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2
《艾青詩選》用了兩天時間就翻完了,抄錄了幾首詩。整體感覺他的詩歌本身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說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間是非常不相稱的,他的大多數詩歌都不是非常出色,只有少數的一些還不錯。說他不應該在詩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為他的詩歌的個人特色不夠鮮明,他的詩的風格是那種非常多見、一般的詩,他沒有為中國的新詩提供多少新的東西,所以貢獻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詩后說他的詩與杜甫的相類似,可以說是“詩史”,那么與艾青的詩比較起來,艾青的詩更應該享有“詩史”這個名詞,他的詩的特色之可以說是題材非常廣泛,但相對又集中,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寫出了那個年代貧窮落后中國土地上的歡樂與痛苦,他從國統區到大后方,從農村至前線,從樹林到曠野,一一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所以說他記錄下了那樣一個時代是不過分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錄缺少個性,或者說詩性還不太足,至少在許多詩歌那里是如此,所以這些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是不低的,但詩的價值卻相對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陽》、《火把》、《光的贊歌》等有名的長詩,在我看來也并非特別出色。
艾青的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喜歡用程度副詞,“那么”、“非常”等,而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聲、色、形俱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繪,列舉東西時同樣如此,所以這就造成他的詩歌的第三個特點,鋪張。他喜用排比句,有時甚至是六七個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但是他的描繪、比喻有個缺點,就是新穎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經常很熟悉的東西,這樣就使得他的詩缺少個人的東西,但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詩是大眾化的,不是貴族的,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欣賞,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3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濕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著那些發出困乏的鼾聲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
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著血跡的銅號吹響帶著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神圣的事。他看著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后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當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號角的銅皮使號角發出聲響的時候,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著號聲飛出來……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為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斗著,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剛開始我覺得有些夸張,可在后面的閱讀中慢慢認為這是對于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臥在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著灰布衣服的污穢的人群里,最先驚醒。
在決不回頭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著的人群里,在緊密的連續的聲里,他吹著最熱烈的號聲,激勵著熱血奮戰的戰士。在最后的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時,他緩緩的躺下了,卻沒有人發現。
在這首詩里,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一個吹號者和浸濡著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一個民族并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
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回腸。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4
艾青是中國現代詩人,他是中國現代詩代表詩人之一,他的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以深沉、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艾青詩選》是一部集歷史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詩集,真實的反映了歷史,高度濃縮作者思想,蘊含著強烈的情感。
在《當黎明穿上了白衣》這首詩中,“紫蘭人林子與林子之間,由清灰的山坡、綠的草原”作者運用了三個色彩鮮明的形容詞,在我心中構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詩人還異常注意動與靜的結合,一下子就讓整首詩活了起來,仿佛整個畫面出此刻了我的眼前,我好像進入了詩人意境中。在《我愛這片土地》中,艾青以鳥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飽含活力的詩句傳達出鳥兒對自我土地的癡情,說明艾青有一顆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之心。
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浸潤著作者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著他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中進行的對世界和國家的思考,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感到昂揚向上的《給太陽》,再到飽含深情的《煤的對話》都果在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期望自我能為祖國盡一份力,反映出詩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讓周圍所有人團結起來為祖國獻力的愿望。
艾青的詩歌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縛,在感情風格上深沉而憂郁,具有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有戰斗精神的特點,描述了許多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痛恨,和對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雖然當今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永遠像艾青一樣堅持一顆為祖國奉獻的心。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5
早上起床,我起來拉開窗簾,打開窗戶,外面正下著雨,下面還有兩三個打著雨傘,微小的像米粒一樣的人,東一個西一個,讓我不禁想到了前幾天看的《艾青詩選》中有意思的一篇小短詩:
“雨天,不讓大家衣服淋濕;
晴天,我是大家頭上的云。”
這是《傘》中的一個小片段,這樣一個簡短明了的小詩,卻讓我映象如此深刻,短短的幾句話中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艾青的詩非常俱有畫面感,他描寫出來的東西好像就在我的面前一樣,他的詩是對照真實的人物、事件、物品寫下來的,又正是因為這個真實性,才更好的表達了他內心的豐富情感,有時他的悲傷,他的快樂,他的期待都流露在了這一行行的文字中,甚至是在讀的時候也會被他那多彩的情緒給傳染了,在他悲傷時會為他的遭遇而憤憤不平,在他高興的時候會想為他歡呼。
對于鏡子來說“有人喜歡它,因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為它直率;甚至會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當我讀艾青這首詩時,我覺得他很幽默,但不同的人看著又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看著會特別心酸,為什么會那么真實呢?基于真實情況,艾青的詩又反應在了一些日常生活上我們或許不會去注意的一些事情上。
艾青的詩歌是形象派的,里面有日常生活,革命戰斗的精神,豐富的藝術描寫手法成就了他詩歌的特點。
艾青的詩還具有象征性,從《火把》中就能看出來,“這一具具的火把象征的正是那革命的熱情”。
《艾青詩選》一本非常好的書,它并不亞于其他的散文或是小說,卻有一股自己獨道的風味。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6
這本書我本是沒有的,因為九年級的需要,我便買了它。剛拿到《艾青詩選》這本書時,我迫不及地翻開,被書里面優美而豐富的內容所吸引。
藍色的封皮使夏天多了一絲清涼,我讀了一篇篇小詩,我從“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讀到“浪”,從“黎明”讀到了“街”,又從“我們的田地”讀到“古松”……我從30年代起步,經過了40年代,路過了50年代,又到了70年代。
我透過鐵窗看見熔鐵般紅熱的奔流著的朝霞,看過月明的夜是無比溫柔與寬闊的,穿過那些十字鋪的小巷,一切都如此協調。
《艾青詩選》,是近代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他的詩歌通常都是富“五四”戰斗精神和飽滿的進取精神的。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是一個奔放、進取、激昂的熱血青年。艾青作為五四之后的著名詩人,在那個年代蒼茫的北方,寫著彭拜激昂的詩歌,描述著復活的土地與戰斗的血液。
艾青在寫詩的字里行間透露著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Thankyou,它緊密結合現實的賦予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聞學的優良傳統。而在新中國成立后艾青的詩歌仍在歌頌勞動人民的事跡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式發展的重要收獲。
我喜愛艾青的詩歌,源于艾青胸懷寬廣,熱情奔放,詩的內容充滿了語言的張力,平鋪直敘或彭拜激昂,每首詩到最后都會達到高潮。因其自然天成,而有著特殊的手法,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讀者。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7
有些事情是不可動搖和改變的,譬如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譬如在心中始終保留著某些敬仰的人或身邊親友的位置,譬如對一部優秀作品的基本評判……無論歷經世事滄桑,無論歲月無情漂洗,堅若磐石。
讀艾青的詩集讓我有一種靈魂找到歸宿的感覺,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時,降臨的那一縷曙光,照亮了整個前方。
艾青的詩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郁。雖說我可能更喜歡樂觀豁達一些的詩韻,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和詩人特有的精神修養,從中提煉出的詩人憂國憂民的大自我情懷。“假如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個——祖國的明天。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為祖國的未來憂思。我難以想象詩人心中超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艾青博大的胸懷;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它們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淀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著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和陽光!
你是冰與雪的化身,沒有對你強烈的愛,聞不到你的芳香!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8
讀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精神”這個詞。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里肆意燃燒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來時的曙光。一人、一紙、一筆,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魚的化石,面對外界的事物變換始終沉默不語,但你卻不難想象在數萬年前,這條魚兒在水里是怎樣歡快地游。這就是精神,更是靈魂。你能從魚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從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舊社會交替。面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艾青從不吝嗇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極力追逐光明與希望。他的精神,是《啟明星》,驅散黑暗;是《向太陽》,向往陽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蓮》,純潔地面對人間丑惡。世間污濁我獨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擁有這般精神?誰人不想擁有這般靈魂?
小時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沒有半點希冀,也看不見追求。我也曾聽到,一些小商小販,商討著等了以后開大超市。我開始思考,人是靠什么活著。讀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再怎樣偉大,也只能影響當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偉大,卻可以影響一批人一輩子。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對于艾青來說,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他與黑暗的斗爭永遠不會結束。對于他的精神來說,驅逐黑暗,迎來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時代的人們,誰都得擁有這般靈魂!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必須有著艾青般的魄力與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時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傳遞黎明的曙光。同時,我們更要有一個飽經風霜、不屈不撓的靈魂,不論踏足山巔,還是跌落低谷,我們都要時刻記著:精神不倒,人也不敗。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9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
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后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
在“五四”戰斗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一般是描寫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后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涌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學畫畫,1920_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后留學生備受欺凌。后來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為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0_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證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解放事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著甘為孺子中”為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后,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希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10
艾青的詩是古詩的和這首詩的外套的完美結合。它通常能夠是我的開放,小幽默地描繪它。在他的詩中,現在有一個安靜流動的藍色憂郁。我愛愛清的詩,因為詩這種藍色的憂郁。是第一個擔心和擔心的世界,經過音樂和音樂的世界的懺悔精神,鍛煉出了詩人對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傷不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如果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一根嘶嘶的喉嚨唱歌,這根喉嚨被風暴打了;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淚水,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
詩人的感情從自己的悲傷出來,會去哪里?中國的文化土產生了對祖國,人民和光的這樣一個答案。人們的土地被棲息,作為詩人的心的形象自發地出現。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國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覺當花飛濺,恨其他鳥驚。不是因為時事的艱辛和選擇精神逃避,不是因為食物和水果,擔心整天吃沒有魚。也許無處不在,永遠不會是一生,但我仍然會站在那里,微笑,看著大海(愛清礁)。詩人走出了未來的內心經驗,與古國的未來,未來和憂慮。你不能想象詩人的肩負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責任給世界作為他的職責。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思想基礎的來源。
我愛愛清的詩,因其詩歌充滿語言緊張。愛清的詩經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詩的最后使用表達方式達到詩的高潮,然后在高潮的窗簾調用。這經常產生一種已經做出的話,沒有感覺,所以留下的聲音,三天無休止。好的!
我愛愛清的詩,從愛清的廣義;我愛愛清的詩,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積累,徹底消化產品;我愛愛清的詩,因為我和詩人一樣,愛這片土地和太陽。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11
艾青,浙江金華人,曾在鄉下的保姆家中寄養所以對土地和民眾產生了依戀的感情。他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因與父親的意愿相違背而被中斷學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種沮喪憤懣的情緒,在他一段習畫的經歷中他所構成的色彩感和立體感的思維方式對他之后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這本詩選在資料中介紹并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1937---1941年是艾青創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則是鋪墊,過渡和結束。詩選基于客觀評價高潮期作品選用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著一種陪襯的主角。雖然這種取舍讓本書看起來有點失衡但作者的藝術成就也會更加突出。詩選也著重挑選作者抗戰時期的短詩,短詩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當中不容忽視。
在導讀中了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艾青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較長的停滯期,沉悶期雖然這期間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價值不高。進入新時期之后艾青重新復出創作出了很多影響很大的詩篇。而與他高潮期創作的作品相比進入晚年期的這些詩篇感情比較沉郁,內斂,深沉手法更為樸素自然,缺點就是藝術感染力沒有以前那樣強烈了。
讀完這本詩選我發現艾青的詩擅長用色彩感強烈,立體感鮮明的畫家眼睛和藝術手法,與大地,太陽北方廣袤的泥土,民眾痛苦的臉色等意象結合。艾青與大多數早期現代派詩人不一樣也有益于某些鄉土派詩人。艾青創作的題材,緊貼民族和民眾情感,具有史詩眼光和視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情緒,借以概括中國某一特殊時期的整體感受和思想感情,傳達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內心境緒。
艾青是一個一向在文學道路上奮斗的人有過沉淀但他又重新綻放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他的這股沖勁。
600字讀后感艾青詩選篇12
《艾青詩選》是我國現代的詩詞的選集。暑假過半,今日最終把它啃完了。
TOP1《礁石》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被浪花怕打得臉面不堪的礁石,傷痕累累。表面上寫水浪的無情,實際上卻象征著被困難困擾的人。
人,應對坎坷,總是會摔得不成不成樣貌,容易放棄的人會立刻倒下;堅持到底的人會依然站著,帶著一種樂觀,微笑地應對生活,這才是一個人應有的魄力。
TOP2《光的贊歌》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可是有人懼怕光,
有人對光明充滿仇視”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世上的人總有明暗兩分,我們都崇尚光明,但仍有一些人卻把心中的暗念放大。他們想活得權利,有著巨大的野心。
歷史上,那些愚昧的皇帝,各個朝代的奸臣,他們把光明的人一個個剝削去,為了不被推翻;把黑暗的人一個個重用起來,為了鞏固自我的統治。他們無端地壓迫別人,為所欲為。
可是,他們錯了,因為世界上光明的人多了去了,在一次次的壓迫之下,他們只好選擇反抗,決定經過自我的努力,捅破黑暗的統治,雖然他們的力量很渺小,但公正和光明定會眷顧他們的,他們會為國家的英勇斗爭,一向到底。
……
看似普通的敘述中含著深刻的哲理,我也并不是能看懂每一首詩,也許還需要聯系當時的背景。
敬佩艾青,用筆這個犀利的武器,把一個個需要諷刺的社會現象,寫成了優美的詩歌,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們為國家奮斗。
向艾青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