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
讓我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人微則言輕,人貴則言重。這是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的一句話,說明了人卑微,說出的話就沒什么影響,人高貴,說出的話就會有影響力。
自信是突圍負面“權威效應”的利器。只要我們有自信就能不怕權威。與之類似,我想到了下面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真實故事:
一位導師,每天晚飯后都要去散步,散步之前,他會給一位學生留一道題。這天,這位學生發現老師留的兩道題,他很快就做完了,后來他在老師的書上發現了一道題:“如何用一支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子畫一個正十七邊形?”到深夜時,他苦思冥想,終于找到了答案。之后,老師看到答案后非常驚訝,因為那道題是非常難的。那位學生就是高斯。
試想,如果高斯當時知道是數學界一道難題的話,也許不會這么快找到答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權威,要自信!比如:我在學習炒菜時,不要覺得很難,就這樣自我提醒,認真地做,最終完成了這道菜——小炒牛肉。
生活中就是要自信,挺起胸膛,不要害怕權威,權威是不可怕的,只要你認真,努力,腦海不去想那個好難,這個好難,就放棄了。
做事就要充滿自信,不要害怕權威。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2
讀書過程:這本書是我看到某音推薦后網上購買的,書到后正趕上赴廈門參加培訓班,是在培訓期間把這本書讀完的,書整體讀來比較輕松,不是那種很難讀完的,但內容卻又是很耐人尋味,需要細細琢磨的。其中的很多內容對我的幫助比較大,解釋了人生的諸多現象,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特分享于此。
關于本書:“墨菲定律”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度百科的定義: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但本書不是介紹墨菲定律這么簡單,而是介紹了墨菲定律、洛克定律、木桶定律、二八法則等39個經典的定律、法則和效應。并著重就如何運用它們解釋人生中的現象、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進行了說明。推薦所有的成年人都應該讀一讀,就像書的前言所說:“不管你是否知道這些定律和法則,它們都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既然如此,何不早點了解并運用它們呢。
幾點體會:就像前面介紹的那樣,這本書是類似人生法則的書籍,所以短時間無法完全吸收,而更適合作為桌頭書、枕邊書時時翻看,細細口讀。我在這里也只是簡單介紹幾個給我觸動很深的定律與法則,拋磚引玉,希望能啟發大家的思考。
1.鏈狀效應: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文中主要是針對辦公室抱怨這種負能量產生的鏈狀效應來分析,其中有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抱怨的人總覺得抱怨完心情舒暢,同事們一定會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替自己打抱不平。可結果是同事們只會覺得你氣量小沒有擔當、心胸狹窄愛記仇,會慢慢疏遠你”。讀完之后,我趕緊把自己反思了一遍,千萬要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那種“討人嫌”而不自知。
2.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這個效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蘇東坡和佛印的論佛典故,文中也運用了這個典故,但真正觸動我的是文中舉的一個運用案例:公司招聘人員時,若想了解求職者真實的應聘目的,常會這樣設計問題。問題一,你應聘本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問題二,你認為其他應聘者前來應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顯然,第二個問題就是考察求職者的心理投射,求職者一般會根據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來推測別人,其答案往往就是求職者內心的想法。讀罷也是吸一口涼氣,想想自己如果提前不了解這個效應,能保證不跌入第二個“陷阱”嗎。但話有說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并不是壞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話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掌握“防御”的方法只是治標。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3
好久沒能完整的讀完一本書,拿到《墨菲定律》這本書看到目錄部分就深深被吸引,這本書寫的很接地氣。在我們的一生中,不管是工作、人際交往、家庭關系以及子女教育碰到問題,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答案。現從以下四方面談一下看完這本書對孩子教育方面的啟發。
一、期望
羅森塔爾效應說:寄予什么樣的期望,就會培養什么樣的人,但是如果所寄予的希望過大,甚至超過對方的承受范圍,就會給對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進而使對方自暴自棄,反而會事與愿違。“望子成龍”估計是大多數父母的期望,以至于很多家長從小就開始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補習班。關于培優,2020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狀元何潤琪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比上興趣班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及時正確的引導。瓦拉赫效應同樣告訴我們:應該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擅長的領域,這樣才能獲得最高的投入產出比。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想讓孩子完成自己人生未完成的心愿,或者說讓孩子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殊不知,改變一個人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正如新精英創始人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的墻》一書中所寫的:打開鳥籠,鳥兒飛走了,籠子自由了道理一樣。讀完這兩個理論明白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順其自然,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往往適得其反。
二、目標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過登門檻效應更清晰的明白了如何教孩子制定目標,此原理告訴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可以把一個大的、較難實現的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實現的階段性目標,通過這些小目標的達成,最終實現大目標。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先生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他小時候家里非常窮,父親靠做木工維持家庭開支,父親每次外出給別人做房子回來的時候都會撿一些別人不要的磚頭回來,時間長了家里堆了好多磚頭,一天父親用這些磚頭做了一個小房子,將家里飼養的豬牛羊全部趕到小房子里面,院子里頓時干凈很多,也引來鄰居羨慕的眼光;這件事給俞敏洪啟發很大,以后每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一、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么,因為盲目的做事情就像撿了一堆磚頭不知道干什么一樣,會浪費自己的生命;二、目標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完成,也就是需要多少磚頭才能把房子建好。通過這個理論更深刻的明白了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首先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后以“撿磚頭”的道理給自己做出規劃,也即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繟然而善謀”。
三、選擇
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布里丹毛驢效應(因為反復權衡利弊而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也會經常上演,此理論里面有兩句話可以借用:1、人在面臨選擇而又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2、選擇之前不猶豫,選擇之后不后悔。路徑依賴法則對于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同樣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顧自己的興趣、個性、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個既具有挑戰性又不失客觀、實際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按照規劃一步步走下去。我個人認為高考選擇專業和第一份工作至關重要,這兩個理論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幫我們指引了方向。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4
《墨菲定律》是今年讀書計劃的第二本書,在2019年10月28號在家里開啟,,中途因為去了趟外地九一直耽誤了沒有看,本來昨天生日的時候可以看完的,做了別的事情九留下十幾頁的 內容 沒有看完,今天回到家迫不及待的打開讀完剩下部分。這本書每個定律都是是前輩們一生總結的經典或是人生哲言,我輩值得細細品讀和借鑒。在當金信息告訴發達的時代 ,機遇和挑戰擺在我們面前,競爭也壓力讓我無暇顧及我的內心。許多人忙于應付和奔波,非但沒有吧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反而吧自己折騰的滿身疲憊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不懂自己的心里,對方的心里,組織的心里和社會的運作方式。本書分十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定律 效應 法則 理論 的神奇之處,閱讀完本書 讓我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力量 這種力量從自我認識 自我管理 自我突破離開始 在生活中的運用書中的秘密武器 我堅信人生從此不再迷茫 意志力更加堅強 夢想更快實現。 “墨菲法則”產生于美國,一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實驗過程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器反裝了,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有人會做出這個選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墨菲法則幾乎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不如意的事會發生,那么就一定會發生。正如任何一個事物都要經歷誕生、發展、壯大、衰敗,直到消亡的歷程。墨菲法則無外乎道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雖然它公開的闡述了失敗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心理陰影。但是,對于樂觀、自信心極強的一部分人來講,它自然是無效的。走向好、走向壞之所以被分開,是因為大家的心態不同。
作者告訴了我們成功的方法,不同的領域,但是有普遍的真理但是成功是不可復制的 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是一個自帶的生態系統。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有技術風險,這個風險有大有小,絕對安全只是一種幻想,足夠安全也是相對的。墨菲法則告訴我們,誰都可能犯下錯誤,你必須學會接受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一事實。我們都渴望成功、渴望成功的喜悅。但是,我們必須先要學會失敗,去研究失敗,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人才濟濟的今天有驚人的收獲。人的一生可以失敗很多次,但是成功一次就足夠了。我們要認真分析失敗,分析我們失利的地方,讓劣勢轉化為優勢,這樣,我們才會成功。人生真正的成功不是獲取或者得到了什么 而是在付出的時候心里那份產生心流的感覺,
作者還告訴了我們面對生活、面對失敗的態度,他告訴我們,環境可以很惡劣。但是,我們的心態一定要陽光。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為任何一事業,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因此,我們要有一顆樂觀積極的心、一顆理性看待問題的心、一顆奔騰的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我們只要在自己的舞臺演好,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5
今天起,開啟《墨菲定律》讀書之旅。
今年暑期,我在大荔東府廣場的縣圖書站看書時,無意間看到了《墨菲定律》這本書,因時間關系,隨意翻了幾頁,覺得很好。里邊有很多定律,覺得很有道理,也很受用。另外,所有內容都是相對獨立的內容,隨便從哪里看起,或者看一段之后停止,都沒有什么問題。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自己就買了這本書。放置了這么長的時間,今天才拿出來翻閱,還是想寫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分享。
皮爾斯定律: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這個定律主要體現了兩個意思:一是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謙虛;二是要有學海無涯的認識,并勤于學習和完善自己。在文中,說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故事,都能體現這一定律,在此不再一一闡述。
拿我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受,來驗證這個定律。之前在學校工作,覺得什么事情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自己也有十足的自信,甚至覺得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不大了,有些自滿了。但在今年,換了個工作崗位之后,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這都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是在實踐中對自己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有不足,才有可能為此而學習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6
讓我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人微則言輕,人貴則言重。這是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的一句話,說明了人卑微,說出的話就沒什么影響,人高貴,說出的話就會有影響力。
自信是突圍負面“權威效應”的利器。只要我們有自信就能不怕權威。與之類似,我想到了下面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真實故事:
一位導師,每天晚飯后都要去散步,散步之前,他會給一位學生留一道題。這天,這位學生發現老師留的兩道題,他很快就做完了,后來他/在老師的書上發現了一道題:“如何用一支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子畫一個正十七邊形?”到深夜時,他苦思冥想,終于找到了答案。之后,老師看到答案后非常驚訝,因為那道題是非常難的。那位學生就是高斯。
試想,如果高斯當時知道是數學界一道難題的話,也許不會這么快找到答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權威,要自信!比如:我在學習炒菜時,不要覺得很難,就這樣自我提醒,認真地做,最終完成了這道菜——小炒牛肉。
生活中就是要自信,挺起胸膛,不要害怕權威,權威是不可怕的,只要你認真,努力,腦海不去想那個好難,這個好難,就放棄了。
做事就要充滿自信,不要害怕權威。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7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這是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在粗略讀完這本約僅有二百五十頁的書之后,我感受到了一種內在的奇妙能量:就是不管我做什么事,好像總能隱約預測到事情的結果一般。
“巴納姆效應”讓我知道了心里暗示的力量。街邊算命的先生大多真情留不住、套路得人心。展開來講是這樣的:當你想尋求算命先生幫助的時候,無形中內心就有了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當算命先生用一頂戴在誰的頭上都合適的帽子來扣向你的時候,你就感覺他算的很準,這時候你就對他言聽計從。
不信你看這句話是這樣的:“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且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但是你沒有發揮出來,你還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都能克服它們”。看這些話是不是既適合你,同樣適合我,適合每個人。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在公司用人上也是一樣。晉升,作為一種鼓勵手段在公司運作中非常普遍。然而,有的人是一個很優秀的員工,但不一定是個好管理者。如果領導見他工作努力優秀,提拔他為部門領導,作為管理者他可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就好像爬上了一架錯誤的梯子,站在上面的感覺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彼得原理”并成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其中“墨菲定律”只是一個概念,對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含義。書中涉及的社會法則、成功法則、社交法則、快樂法則等應有盡有,真的需要待慢慢探索!
墨菲定律簡單讀后感篇8
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有點陌生,我先來介紹一下何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就是曾經愛德華·墨菲說的一句話: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會有人去做出這種選擇,而這個人往往會是你。
想必許多人在生活中會有許多問題:為什么事情總于我們的意愿背道而馳?為什么總是會有這么多事與愿違的情況呢?為什么生活中會有這些令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事情呢?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源于墨菲定律,而《墨菲定律》這本書從職場、社交、談判、決策管理、經營、財富、投資、友誼、愛情、消費、健康、教育、生活等多個方面詼諧幽默地揭示了墨菲定律,并且能夠幫助我們去避開生活中見怪不怪的無形陷井,從而更高效地學習與生活。
這本書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事例加上解決方法論證每篇文章的觀點,讓人在讀一本學術類的書的同時又不感到枯燥,反而感到生動有趣。
在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文章講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被稱為基本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是一種有夢想的動物,只有干稱職,感興趣的工作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但是,人們往往為了達到夢想而去每天疲于奔命,最后卻是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心。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已經被眼前的生活所困住,如果想要追求夢想,就意味著失去現有安逸的生活,而最后一旦失敗便是一無所有,而人們就是害怕失敗,他們已經忘記了以前一無所有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