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優秀對聯
端午節的優秀對聯
1、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2、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天氣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3、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4、日逢重五,節序天中。
5、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6、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
7、撫辰逢地臘,建午屆天中。
8、門幸無題午,人慚不識丁。
9、艾人驅瘴千門福,碧水競舟十里歡。
10、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
11、結艾釵頭輕戰虎,奪標船首慣成龍。
12、榴花彩絢朱明節,蒲葉香浮綠醑樽。
13、榴裙萱黛增顏色,艾酒蒲漿記歲年。
14、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15、堂前萱草舒眉綠,石上榴花照眼紅。
16、節啟朱明榴圖南瑞,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17、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18、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19、龍舟競渡,憑吊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
20、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端午節的傳說
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端午節源于夏至說聞世后,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民俗活動
懸菖蒲掛白艾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魔鬼神附于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兇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于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F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驅五毒
古代人們將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倍宋绻濖屛宥居靡馐翘嵝讶藗円篮Ψ啦?。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掛鐘馗象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鐘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鐘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后鐘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并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掛的門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鐘馗,于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鐘馗象了。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劃船希望找到他的尸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劃龍舟并不限于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梢婟堉鄹偠善鋵嵰彩球屛帘苄暗囊环N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于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香袋和蘭草湯沐浴
古時端午節,姑娘們不僅愛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為裝飾,還要精心制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__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后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后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蘭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