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2000字讀書筆記
漫長歲月的煎熬,已化為烏有。因為,歲月帶來的,煎熬過后,已是火災,燒得到處都是。
本書作者高爾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便走向了社會,嘗盡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的童年生活而寫成的,能夠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生活與社會的慘狀。
小說主人公也是早日喪父的阿廖沙,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里,已經讓黑暗與恐懼占據了。
在他的生活里,有粗暴自私的外祖父經常毒打他,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生了一場大病。阿廖沙的外祖父還狠心剝削工人,暗放,慫恿幫工偷東西。
從阿廖沙外祖父的種.種劣行中,我讀出了吝嗇、貪婪、專橫、殘暴,也著實的體會得到了阿廖沙當時的情緒。是外祖父的殘暴留給了阿廖沙童年重重的傷痕。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禍不單行。同樣,在阿廖沙的生活里,還有兩個讓他充滿恐懼的人——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兄弟倆很像,自私殘暴,但也相互勾心斗角,阿廖沙的父親馬里哈姆在世時,也遭過他們兩個的陷害,而且他們還害死了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阿廖沙的內心充滿了壓抑和恐懼,同時也渴望人間的愛與溫情。
讀這本書時,心中不免產生不快和同情,為阿廖沙悲慘的童年而拭淚,為那些無辜逝去的生命而憂傷。
但是,在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必須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帶給阿廖沙快樂和溫暖的外祖母;教他做一個正直人的老長工;還有純樸樂觀、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是他們,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點了一盞明燈,讓阿廖沙的內心變得強大,使阿廖沙充滿信心和力量,讓阿廖沙不再孤獨與寂寞。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也明白,在黑暗長河的盡頭,必須有一個叫光明的東西在發光發亮,只要跨過這條令人驚悚的大河,光明就必須在閃爍,期望就必須觸手可及。
《童年》2000字讀書筆記篇2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有童話”。童年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本童話故事,它是完美的,就像燦爛的陽光,五彩的鮮花……,但并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是那么的完美,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他的童年卻是悲慘的。
從小時候失去父親,寄居在外祖父家,經常受到不明不白的毒打.......然而高爾基不但沒有被苦難打倒,還機智頑強地與黑惡勢力作斗爭,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沙皇統治下普通群眾的悲慘生活。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卻是完美的,沒有煩惱與痛苦,總是無憂無慮的。可是讀完《童年》之后,我卻突然有了一點點罪惡感,回憶起我小時候,想到的都是歡樂的,那時候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此刻的我已經長大了,也懂得了很多,有許多事都開始為他人著想了。在《童年》這本書中,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我們應當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恒,并且以進取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時代在不斷提高,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要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完美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這使我深刻認識到:人生道路上只要我們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樹立必勝的信心,每個人都能抵達成功的彼岸!成為生活的強者!
《童年》2000字讀書筆記篇3
小時候,爸爸媽媽的工作很忙,我一直都住在外祖母家,由外祖母照顧我的衣食起居。記得一個晚上,我突然發起了高燒,這可把外祖母給嚇壞了,整整一個晚上都沒合眼:一會兒給我送來開水,說多喝開水能促進排泄,能降溫;一會兒為我額頭換塊毛巾,說這也能降溫;一會兒幫我蓋蓋被子,放放伸出的手,嘮叨著可別再凍著了……一夜之間,我知道,那一縷白發、幾絲皺紋都是為我而生的。
不會忘記那個雙休日,我玩得不亦樂乎,居然忘記了老師布置的任務:買跳繩!連連想起已是周日的晚上八點半,怎么辦?時間晚了不說,窗外還下著大雨,爸爸媽媽沒在身邊吧,外祖母還感冒咳嗽了,可真把我愁死了。怎么辦?老師可是強調了又強調的呀!唉,只能等著挨批了!“怎么了?孩子。”外祖母發現了我的不安。我如實相告,她也一臉著急,怎么辦?只見外祖母快速換上雨鞋,拿上雨具準備出門,我連忙攔住她,“媽媽可是讓我好好照顧您的呀!您咳嗽那么厲害,萬一淋了雨怎么辦?再說,下雨天滑一跤怎么辦?”我嚷起來。“別瞎操心!”外祖母竟頭也不回地走了。
那天,我飽嘗了度日如年的滋味!時鐘“嗒嗒”地響著,我的心“嘣嘣”地跳著,我多么希望外祖母能快點出現在家門口啊!……當外祖母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時鐘已經指向了十點,我急促地迎上去,她遞上嶄新的繩子說:“這下,我們家寶貝不會被老師批評了。”而我,望著外祖母早已被雨水打濕的頭發、衣服,不禁潸然淚下。
我想: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這樣的一位外祖母在守護著?我敬愛高爾基,因為他塑造了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外祖母。她,是我們大家的外祖母——那么慈祥,那么善良!
《童年》2000字讀書筆記篇4
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童年,他們有的童年無憂無慮,有的則黯然失色;有的歡天喜地,有的則悲痛欲絕;有的對生活充滿無限樂趣,有的則對現實十分的憎恨;有的對未來有著美好的向往,有的則對未來失去信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童年”這兩個字所闡述的意義各不相同,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現在處于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他們心中最美好的童年則是任何事都可以隨心所欲,什么事都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當今孩子的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玩具店的門口,總是可以看到孩子向父母撒嬌,鬧著要買哪個玩具,如果父母不同意,便要哭鬧起來。這種現象隨處可見,現在的孩子或許已經忘了真正的童年是怎么樣的。直到當我捧起高爾基的《童年》時,我才明白了我們真正的童年在哪里。
《童年》所講述的是一個苦難孩子阿廖沙的悲慘故事。阿廖沙三歲喪父,跟隨母親回到娘家,可惜外祖父是個吝嗇固執的人。在這個持強凌弱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兩個舅母先后被舅舅摧殘而死,因不幸而變得憔悴冷漠的母親改嫁后也受到繼父的毒打,連平是一貫慈祥的外祖母也經常受到外祖父的罵打,孩子們也同樣受到這樣的待遇。阿廖沙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受到很大的傷害,但因此也讓他懂得了更多。
雖然阿廖沙生活的環境中的人們都這么爾虞我詐,弱肉強食,但在這樣的黑暗世界中也不乏光明。慈祥、善良、勤勞、樂觀的外祖母;正直本分的工人格里戈里;用手臂替阿廖沙擋住皮鞭的小伙子小茨剛;愛好科學的房客“好事情”……在這些良好品質地熏陶下,阿廖沙鄙視那些自私貪婪,野蠻殘酷的小市民,同情不幸的人,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憧憬,讓他有了反抗的意識,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生活下仍然繼續成長。
十一歲時阿廖沙的母親也病死了,外祖父也破產了,他只得獨立謀生。他做過各種工作,受盡屈辱,肩上擔負著大于同齡孩子的責任,過著非人的生活。最后書籍打開了他的眼界,使他感受到奇妙的世界,對他的成長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
高爾基的童年是多么的黑暗、殘暴、自私、貪婪,在我們的眼中或許會認為他的童年不是歡樂的童年,或許他根本就沒有童年,但事實上高爾基的童年比我們現在的童年更有意義,更富裕。在他的童年中,他不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不能隨心所欲;他不能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反而他要擔任著同齡孩子不能勝任的勞動,但正是因為這樣,高爾基才能看到與常人不一樣的世界;才能擁有和常人不一樣的人生目標;才能成為今天舉世聞名的偉大作文學家。
《童年》2000字讀書筆記篇5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這句我們熟記于心的名言來自于高爾基,而我今日要說的這個故事也同樣出自于高爾基的《童年》。
《童年》這本小說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講述了作者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主人公是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他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與丑惡。小說塑造了貪婪吝嗇、專橫殘暴的外祖父,寬厚善良、聰明能干的外祖母,還塑造了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這些使小說主人公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堅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
看完整本小說,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對正義對善良的堅持能夠讓他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全身而退。外祖父的殘暴,舅舅們的自私市儈,無疑他都是厭惡的,還好他的善良沒有被那個冰冷的世界所改變。還好他的周圍還有一絲溫暖的陽光,寬厚善良的外祖母、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等都是他對于這個世界的一種重新認知,還好善良的人總是占多數的,也感激心中一向不曾磨滅對正確方向的認知,對善良的堅持…
阿廖沙是讓人心疼的,就像開頭說的,他生活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母親的離開、外祖父的毒打、還有那個污濁的環境。他審視著周圍的一切,帶著恐懼與厭惡,但阿廖沙沒有被這樣痛苦且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喜歡陽光中那一絲絲的溫暖,所以他沖破層層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他一向都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感激他一向在堅持…
阿廖沙亦是幸運的。外祖母的疼愛、小茨岡的淳樸、格里戈里的正直,他直視著他們的生活,并且感激他們的存在,或許他們正是他感受到的那一絲絲溫暖,在當時那種讓人惡心到發臭的環境中,就是他們讓阿廖沙一次次撥開烏云見到陽光,讓自我在那種黑暗污濁的環境中堅持著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對于他們的存在阿廖沙是感恩的…
合上書本,我望向窗外,不禁打了個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