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1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樣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禮貌、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歸納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方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我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我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說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我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咱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的。”咱們承認,咱們不是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著危險,完美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我。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我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咱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2
我們通常都知道,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一套自己歷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讀了《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我感到,說得更確切些,應該是都有兩套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全球通史》上面說,人類的文化從有窮人富人之分,有奴隸與奴隸主之分,有統治與被統治開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了兩種,即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這里高雅和低俗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往往是那些識文斷字的僧侶、國王、書吏,他們作為統治階層,有著他們的高雅文化系統。這些文化系統往往多少有些貶低生產勞動,并頌揚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高雅文化通常還比較強調忠君和譴責犯上作亂,地獄這個概念經常被解釋為”那些造反者的永久集中營“。
而在廣大農村,廣大下層人民中還有一套文化,那就是低俗文化。常見于街頭巷尾和村言俚語中。這兩種文化經常相互影響,但是始終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有的時候,二者甚至會矛盾,比如印度統治階層一直教導著人民要嚴守種姓制度,但是印度民間卻有諺語”世間有三種吸血鬼——蚊子、臭蟲、婆羅門“。我們的儒學經典叫我們要舍生取義,但是北京人有俗話”好似不如賴活著“至今仍被不少人所遵循。
《全球通史》中舉到的例子是我們熟悉的祖國。中國的文人學士尊崇儒家文化,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在農村,幾千年來,各種占卜術、面相、手相,崇拜各種神(比如灶神、門神、山神土地、府縣城隍……),甚至有如原始社會的自然物崇拜,比如崇拜某塊石頭(毛澤東的家鄉韶山就將村口的一塊大石頭奉若神明,毛澤東的父母為了讓這塊石頭保佑他們的長子,將毛澤東的乳名起為”石伢子“)。
《全球通史》提到很重要一點,就是高雅文化盛行于掌握著文字的上層人士當中,因此他們能夠用文字將高雅文化加以固定并流傳下去。而低俗文化則沒有這個優勢(特別是在古代識字者不多的情況下),只能通過人民世代口頭相傳。因此我們在出土的古代文獻中找到的更多的是反映高雅文化的內容。書中提醒我們,在考察這些文獻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其中的高雅文化部分當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全部。
我不由地想到了義和團,正是把中國的低俗文化發揚到了極致的一種情況。
我還想到了我們平時對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進行評價的時候,依據一般也是該民族文化中的高雅文化部分。因為這部分的資料我們更容易接觸到。低俗部分需要從專門描寫的資料中找,甚至從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小說等文學作品當中提煉。這導致我們要想知道有關其他民族低俗文化,就比較吃力。
此外,由于低俗文化流傳下來不容易,就決定了其不穩定性。一個民族的低俗文化隨社會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情況遠比高雅文化要厲害。這也進一步決定了外人發掘低俗文化的困難。
我們中的一些人人由于自己長期生活在自己的低俗文化之中。平時接觸的都是這些。所以對自己的低俗文化則較了解。因此在他們眼里,這些就是中國文化的全部;還有一些人,則把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文化當做了中國文化的全部。這兩種情況都是有些片面了。
由此造成的一個不大好的現象就是某些對外國不了解,沒怎么在外國生活過,沒什么條件了解外國低俗文化的中國人喜歡把中國的低俗文化和外國的高雅文化作比較,然后說中國人如何如何俗氣云云。這個態度我們要不得。無論考察哪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必須全面地考慮到這兩個方面。最有趣的話題莫過于回憶血淚奮斗史,當一個民族的人坐在一起,當一個國家的人坐在一起,當全世界人都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就應該是回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然后自然而然的是全人類的歷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在做這件事情。
從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嘴里,了解到了史學界的第一歷史,第二歷史的概念,而看了《全球通史》之后,似乎感覺到還有第三歷史,那就是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歷史課。
如果說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是歪曲或者篡改歷史的話,那顯然是有點兒過火了,不過在接受了這么多年歷史教育之后,翻開《全球通史》再看一下,你會有驚訝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像上午剛看了《星語星愿》,下午就看到艷照門的照片一樣,這種感覺,大家應該了解吧。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歷史也是第二歷史,也帶著他個人的觀點,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說的,”我們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寫歷史,因為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問題,探求新答案“,每一個客觀又具有使命感的歷史學家的言論都值得尊重,更何況書中許多讓我驚訝的史實,在百度一番之后,發現它們不過是靜靜地躺在歷史的長河里,只是以前都沒有被我們看到罷了。
真的,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它比所有八卦雜志都更能爆料,比如:
狗吃屎這種今天讓我們厭惡的行為在原始社會,對保持我們祖先居住環境的清潔起了很大作用;
包辦婚姻是為了避免青年男女在被愛情沖昏頭腦時做出愚蠢的選擇,因為在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古代,婚姻是也最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
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都認為將科學技術應運于生產是對知識的褻瀆;
古希臘人已經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也知道地球是圓的,甚至計算出了接近準確的地球周長,一千多年后的哥倫布正是基于這個理論向西航行尋找中國的,但可憐的是,他的計算是基于馬可波羅對于東方的描述的,而馬可波羅過分高估了從歐洲到中國的距離,這就使得哥倫布以為向西航行只要幾天就能到達東方,更加可笑的是,我們這位航海最偉大的人物,至死還以為加勒比群島就是日本;
蒸汽機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就被埃及人發明了,但那個時候只是用于開關廟宇的大門。
多說無益,透露太多內容就沒意思了,真正的樂趣要自己去體驗才好,說說我看這本書的幾個心得吧。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3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的全球史觀出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縱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___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發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基礎上構建的.以___文明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4
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5
我讀斯塔夫里阿諾斯撰寫的《全球通史》是帶著通過了解歷史對今天的啟迪的目的而讀的。讀完后受益匪淺,開闊了我的眼界,重新改變了我們以前學習歷史的思維和方法,不是把人類歷史按照階級史來劃分,而是按照人性本質、文明進步、生產技術變革對社會變革的影響進程而劃分的。該書的鮮明特點是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啟迪今天人們應該怎么做。單從這一點講,這本書的現實啟迪意義更大些。下面是我讀后的幾點感受:
一、關于人性與階層:人類生來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我們生來就具有基因所賦予的做出某種行為的潛能,但這種潛能變成實際能力的方法則取決于我們所受的訓練,取決于學習。黑人天生不是奴隸,土著人和印第安人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被人奴役的,白種人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強者和統治者,東亞人還曾經馳騁疆場打敗過中東穆斯林人和歐洲白人。之所以后來出現不同的種群和同種群人們出現了差異分化,出現了貧富差距從而出現了階層,主要還是受社會環境、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其實現在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剛生下來都差不多,之所以后來發生大的變化,與出生的家庭教育、教育背景、實踐的社會環境、個人的人生理念及追求目標息息相關。試想一個不明事理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家長能教育出胸懷坦蕩,勇于擔當的孩子嗎?一個沒有理想,只會空想,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善于實踐和學習的人,他能成功嗎?社會文明進步,促進了階層的流動,要想達到理想的階層,只有靠自己,因為世上從來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奮斗才會有希望改變自己,進而強大自己。
二、關于種族與文明:民族優劣之分爭論由來已久,但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明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決定人類不同發展水平的關鍵是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實際上,環境也迫使它們非迅速發展不可,因為它們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的機會,還有被淘汰的壓力。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求得發展,這種可接近性就常會帶來被同化或被消滅的危險。相反,那些與世隔絕的民族,既得不到外來的促進,也沒有外來的侵略,因而,被淘汰的壓力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可以按照原來的狀況過上幾千年而不危及生存。按照文化所受阻滯的群體,依次是澳大利亞土著族,美洲印第安人,南非洲的黑人,亞洲的印度人,中東穆斯林人,東亞的中國人,西歐的白種人。由此可知,文明進步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是相互學習和借鑒的結果。一個封閉僵化、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民族終使會被淘汰的。一個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不勤于學習,整天無所事事的人也會被社會所淘汰的。一個人只有走出去接受不斷變化的社會大環境的洗禮,才會使自己變得更加能適應社會的進步,更能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才會立于不敗之地。相反,如果害怕競爭,害怕失敗,封閉自己,不敢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生活在父母為你營造的生活小圈子里安逸自在,不能自立,這樣很快被社會所淘汰。
三、關于文明的沖突和發展:人類歷史就是在各種文明不斷的沖突更新中發展起來的。在古代文明時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東在農業、冶金術、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進行了基本改革,起了發達的文明中心的作用。但是這一高度發展的中心,在從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的轉變中落后了。正是中國、印度和歐洲在古典時期有創造力的改革中,涌現出了儒教、印度教和____,并對冶鐵術、鑄幣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中世紀時期(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時期,中國人享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機構以及提供社會凝聚力和思想理論的儒家文化。中國人很自然的認為自己的文明優于其它文明,正是這種不思進取的態度,卻使中國人在一個巨變的時代沒有發生變化。相比之下,西歐人正因為自身比較落后,所以樂于并急于學習和適應外界。他們利用中國的發明并將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起更多技術進步和制度變化。最終結果是中世紀文明轉變成現代文明,而歐洲人則成為先驅者和受惠者。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社會的變革不斷進行的。如果沒有居安思危,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文明的先進性很快被新的文明所取代。尤其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發的加速變革的時代,一不留神稍微懈怠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時不我待的進取精神,只爭朝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新突破。
四、關于全球統一性:直到公元1500年,種族隔離現象遍及全球。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和高加索種人都生活在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在東亞和美洲,所有澳大利亞種人都生活在大洋洲。這之后,當隨著西方人開始海外擴張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人先后進入非洲、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隨著移民的擴展,不僅帶去了動物、植物、資本、技術,還使宗教信仰和文化不斷的得到了融合,使全球的資源、技術、人力、文化融為一體,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發展,也使各大洲的人們相互之間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全球的同一性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恰恰相反,我們中國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各個地方的壁壘仍然存在而且某些方面還相當嚴重,例如戶籍制度、養老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這些人為設置的障礙,大大妨礙了人員的流動,導致了新的不公平,對社會的進步,人們才能的發揮起到了阻滯的作用。大大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盡快鏟除。
全球通史3千字讀書筆記篇6
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里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缺乏的結果是導致看待中國的立場不夠客觀,尤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還有的一個明顯就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兩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給予我這樣一直以為是中國人獨大的古代世界的歷史觀的一種徹底的,,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對于中國的歷史還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書中有學者說作者是站在月球上來審視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作者寫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舉雙手的贊成,那是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我們在一直深入,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帶給人類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化,尋找全球變化的規律,保障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世界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世界,全球史觀破除我們心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的優越感,這種史觀的形成告訴每個民族和個體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員,每一民族和個人都在為我們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貢獻而已。像書中所寫的四大文明中,中國也并不像我們有些人所想占絕對的優勢。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畢竟是一個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維的人。
在他的全球史觀里對于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與國內的觀點似乎有出入。特別是中國古代,對于內容我不是專家,我也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但是思維和研究歷史的邏輯確實充滿了傲慢。任何要寫全球史的沒有對中國歷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寫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華之一。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個中國人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寫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