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絲讀書筆記600字
這是一本催人淚下的英文小說,從來沒有一本外國小說像英國十九世紀作家托馬斯﹒哈代書寫的《苔絲》這本書一樣,能讓我第一次閱讀就完整的讀完全書,并且在最終一章,看到苔絲走向絞刑架之后升起黑旗的時候,竟然讓我忍不住地掩面流涕。以至于以往在大學時期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里手不釋卷地反復研讀這本書的中文版,由于太喜歡這本書,嘗試讀完了《苔絲》英文版,最終它成為了我學習英式英語的典范學習教材,時至今日,我還一向反復聆聽小說英文版《苔絲》。
苔絲在五月節舞會上系著的紅色發帶,還在美麗的布萊克摩爾谷熠熠閃光,五月節的舞會上她靜靜地看著自我鐘情的男孩挑選了其他的姑娘作為舞伴,這是一次緣分的錯失。在德伯家的農場她遭受阿萊克的欺凌之后,一個人靜靜地離開。在奶牛廠里她靜靜地愛著安琪兒,又靜靜地等待安琪兒回來。就連她的掙扎與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無聲息。
她出身于德伯維爾家族,有著純正的貴族血統,又生在淳樸的鄉村之中,這一切造就了她的純潔和質樸的優雅。哈代賦予了她至真至美的個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樹,雖然有寒冬落葉,但等到春暖時,又是枝葉喧鬧。苔絲自始至終都是純潔完美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視美麗,而美麗給女人帶來的,卻往往不是幸運。世人也珍愛美麗,可是卻沒有人真正明白怎樣去愛,然而被生活所迫,苔絲被阿萊克無情地玷污了。
苔絲走出陰影之后,重新生活,并遇到了相愛的安琪兒,他們幸福的戀愛并最終結成伉儷。可是安琪兒因為理解不了苔絲的過去,痛苦地離開了苔絲,孤身一人前往巴西。安琪兒走后,阿萊克又找到苔絲,再次提出豢養她,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還是內心對苔絲的愛戀呢?在苔絲已經窘迫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絲,給了苔絲一家一條生路。阿萊克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絲推向深淵的直接兇手。
安琪兒,有著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與苔絲深深相愛,他的愛的確比阿萊克高尚的多,可是他的所做作為,對于苔絲的毀滅,卻有著比阿萊克更甚的推動作用。怎樣能夠忽略哈代對苔絲與安琪兒戀愛的浪漫描述呢?在漲了水的河道上,安琪兒一步一步慢慢把苔絲抱過河去的情景,讓細心閱讀的讀者怦然心動,那種青澀與純潔,是那樣的自然。安琪兒對苔絲的愛,是君子之愛,他愛的是苔絲的內心,苔絲內心的純潔和憂郁的結合,正是吸引安琪兒之處,這種內心的場域,是阿萊克這樣的淺薄之人所永遠無法到達的,這樣的區別,也正是苔絲深愛安琪兒卻從不對阿萊克施舍一點溫柔的原因。然而,這個能觸及最深刻感情的男子,卻因為嚴重的感情上的潔癖和傳統觀念的束縛,把自我的愛人按壓在沒有空氣的深水之境。
可憐的苔絲,父母因為生活的重壓,能夠把自我作為交換物質的籌碼;垂涎于自我美貌的阿萊克,也能夠輕而易舉地傷害苔絲的身體,但苔絲圣母般的靈魂仿佛有著天生的自我凈化功能,她沒有在這些苦難面前低頭。但安琪兒,不是苔絲靈魂的伴侶嗎?為什么還難以包容一顆被傷害過摧殘過的心靈?在我看來,安琪兒就是苔絲毀滅的最大推手了。可憐的苔絲,為愛而生存,因愛而毀滅。苔絲的愛,源于對父親、對母親、對妹妹、對弟弟,更大的傷害也來自于她對愛人的愛,小說將苔絲最終被警察抓捕的場景安排在英國著名的景點——巨石陣,她像祭壇的祭牲一樣,為愛犧牲了自我,包括自我的生命。
哈代的女性主義情結,在他的筆下,苔絲的幾個女性工友,瑪麗安、伊茲和萊蒂身上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她們都深愛著完美的男子安琪兒,也從來對此毫不掩飾,當她們明白唯一有幸得到安琪兒的僅有苔絲一人時,她們不但沒有絲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絲。當安琪兒出走,苔絲被阿萊克糾纏,她們化名寫信,請求安琪兒快快回到苔絲身邊。哈代完全把她們神圣化了。哈代的這種筆觸,讓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兒是水做的,干干凈凈,男人和時代,用他們的骯臟玷污了這圣潔。整篇書中,毀掉苔絲一生的是三個男人——她愛慕虛榮的父親、假稱她表哥的阿萊克、與她結婚的克萊爾,最終把苔絲推向死亡深淵的確實與她結婚,號稱最愛她的安琪兒(即angel),在英語一詞中,angel是天使的意思,可是正是苔絲摯愛的安琪兒最終把苔絲推向了死亡的深淵,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整篇小說除了苔絲少女時期五月節、苔絲走出陰影之后到奶牛場工作這兩段篇章充滿陽光和歡快的氣氛之外,杯具氣息籠罩全文。每當人物即將發生杯具時,托馬斯哈代在小說中的自然環境和宗教色彩也相應變得異常凝重,主人翁苔絲的杯具色彩異常濃重,小說場景甚至將苔絲最終逃亡的被捕點設置在英國著名的巨石陣放祭牲的石頭上,這在閱讀過程中仔細品讀,更能理解《苔絲》小說中的意境。
托馬斯.哈代,“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郁形象”,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有著悲天憫人的文豪氣質,他借苔絲之口,表達了對幻滅的熱烈迎接?!短z》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托馬斯.哈代個人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態。
我深深地喜歡《苔絲》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去愛自我的愛人,如何去保護我所愛的人。我閱讀這本書已經十七年了,未來還將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