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
讀書筆記可以為讀者提供一種記錄和展示自己思想和觀點的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篇1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說,說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了解《圍城》,知道有這么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有位叫錢鐘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鐘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么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說到錢鐘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么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說,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系,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說。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于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說,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閑之余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并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么,也不知為什么,后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說。盡管以前也曾翻閱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鐘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篇2
讀前半段,折服于語言的藝術和對生活的洞察,沉浸在歡快啼笑之中,到后面展現婚姻的現實,壓抑、感傷,像冷氣涌進沒蓋好的被子(大冬天睡覺有點冷),透過語言與啼笑,直到小說結束仍久久不散。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相戀、相愛的兩個人結了婚,然后困在婚姻的城堡。方鴻漸與孫小姐如此,可能有人說方愛的是唐小姐,不是孫,曹元朗與蘇小姐如此,可能有人說蘇愛的是方,不是曹,趙辛楣愛的是蘇小姐,也娶了別人。那如果是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呢,可能也沒什么不同,結婚之后依然是各種圍困。作者沒有讓方與唐小姐成為眷屬,或許也是想留下一些美好的想象吧。
看完書末楊絳先生附文,又覺得圍城沒那么可怕,錢老先生本身就超脫圍城之外,就像沒有圍困的城堡,無所謂想進去想出來。
楊先生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是大笑,“我大笑,是驚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鏡’。鐘書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認我笑得不錯,也帶著幾分得意”,這恩愛秀的,圍城在哪兒呢。
當然楊老和錢老都是智者,“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圍城大概就是這樣變愛巢的吧,方與孫若能看這么透徹,或許結局也會不一樣吧。
第一本讀完有沖動寫書評的書,愿合適的書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
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篇3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么了解,甚至還以為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才買下來這本書。
初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么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斗后先后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里面,而在圍城里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說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說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后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愿違,結婚后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向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說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
《圍城》對于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并且夾雜著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為切入點。在這里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篇4
我喜歡讀《圍城》是因為在錢鐘書老先生的筆下淋漓盡致地人們在圍城下內心的欲望與掙扎,我們不斷地追求以及追求到成功后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其間交織著我們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別說你沒有這樣的掙扎,只要活著,我們都有七情六欲和理智煎熬。
雖說《圍城》中引用了英國的一句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其實《圍城》只是以婚姻為引,牽扯出人生萬事的茫然。更好的理解是法國人類似的說法,“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
身邊不乏大齡單身女孩,他們無比羨慕結婚生子,幾乎每天都在相親,看多了反而麻木了,已經找不到一見鐘情的感覺。每次聊天,我都會說干嘛那么著急把自己嫁出去呢?等待一個愛你的人,等待那份心跳的喜悅。等待或許漫長,但在這個屬于自己的時間里我們才能自由,才能始終如一地愛自己,因為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的愛就不能完全屬于自己。
光鮮的外表,多彩的生活總會讓人羨慕,于是我們不斷地努力,終于有一天夢想成真的時候又發現原來不過如此。其實最精彩的體驗都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如同男人追求女人,當他了解并獲得女人全部的時候,女人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讓男人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骨感。圍城是人們在心中自己筑成的,快樂與不快樂皆在于翻越城墻之上。
圍城的讀書筆記六百字篇5
讀完《圍城》,感觸頗深,錢鐘書十分誠實地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事。
這本書講了抗戰時期關于一個留學生回國后的一些事。方鴻漸真是個凄慘的人物。但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吧。圍城這個書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內容。
仔細品味會發現書中有三道圍城,愛情的糾葛是一道圍城,學校里的明爭暗斗是圍城,家庭的婆媳之爭是一道圍城。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圍城,夾雜著城內的喜怒哀樂,一個城圍住了我們整個人。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無不為圍城所困擾,方鴻漸身處愛情的圍城,事業的圍城,家庭的圍城,怯懦的他最終重重圍城之間一事無成。趙辛楣最終也沒逃脫婚姻的圍城,和一個并不愛的女孩子結婚生子,蘇文紈自始至終也沒走出愛情的圍城,最終墮落,身上原有的才氣全無。看到這里,我們不禁心寒,圍城這么可怕嗎?幾個留學生竟為此葬送一生。
其實圍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這個圍城,身處圍城中,為何總想沖出這個圍城,最終不是撞得頭破血流,退回去就是沖到另一個圍城之中,又飽受糾葛,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圍城,包含很多小圍城,圍城中總有不如意,我們并不是總要去逃避,而應該適應這個圍城,在圍城中逐漸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總好高騖遠,不斷地換城,總以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實不然。審視這個世界,圍城處處存在。
眼看21世紀,圍城依然存在,我們看待圍城依然要有正確的眼光,除非圍城中烏煙瘴氣,實在無法生存,否則就不要不停的出城進城直到最后精疲力盡,而流浪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