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1
下雪了,這個時候如果喝酒是很舒服的,但是沒人和我一起去買酒,于是算了。隨即想起這篇,改了改本來寫的更死板的文章,由死板的最高級下降到比較級,大概。實在是沒什么文采可言,我也算努力過一把,不想再改了。
一入眼是非常逼人的色彩,汪先生寫花草,用詞極美。這些花花草草是自然的東西,給人很舒服很清新的感覺,于是我就以為這就是他要說的人間草木吧。但是其實不是的,他的人間草木,是更多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到汪先生寫吃的,也寫的非常厲害,美食文寫到這個程度,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你在淘寶上搜索汪曾祺,第一個出來的不是這本人間草木,而是汪曾祺談吃,可見他老人家會吃懂吃是總所周知的。
就我個人拙見,汪先生到處去玩這一塊和其他部分比較,雖然還是可看的文章,但這部分不像別的部分一樣好得出彩。大概是因為這個主體比較單一:汪先生經常出行,出行所寫的文章總不免談到別的事情,也就會被歸納到別的部分里,所以這部分就顯得單調了。
但下一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關于在西南聯大求學的經歷和回憶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非常的有意思。這內里其實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學風問題,我便不鋪開來講了。學術自由的快樂和人活得純真是很重要的。
關于汪先生的家庭,從文章里可以看到舊時代的痕跡,可能有幾篇的史料價值要超過文學價值。不過有其中一篇《我的父親》寫得感情很動人,很讓人感動。
談寫作比較傾向于寫小說這種,但是有一點是說的很對的,寫作都是寫真的東西,不真實不真誠則不能打動人。
那么,人間草木,真的只是一個選出來一個好看的篇名便來當文集名來用嗎?我想不是的。人間草木,花花世界。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看不見的看過的正看著的,都是人間的一草一木。你看這天下雪了,落在車上的雪容易留下,而地上的容易化。無論是掉在地上還是掉在車上,我都希望沒有會錯這個題意。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2
西瓜以繩絡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汪曾祺《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先生所作的一本散文集。全篇總共七輯,開篇的目錄非常直白樸素,從花鳥魚蟲到典故考究,從凡人小事到鄉情民風,平常的話語中總隱藏著與眾不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們熟悉的,距離不遠的,或者我們就置身其中,在汪老筆下,這些稀松平常的事,以一種極其舒適的狀態重新回到我的眼前,舒適到文字都是懶洋洋的,勾起了心底那些美好的回憶。
找個靜處品讀,你會發現有位睿智的老者和你一起觀察葡萄樹一年中的細微變化,一起看著糖炒栗子出鍋,一起引經據典考究韭菜花…像童話,像夢境,但卻是我那個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童年。那時候可以拿著放大鏡和螞蟻斗爭一下午,泥巴里藏著夢幻的城堡,舊磚塊下是西瓜蟲大軍,雨后柴草堆里的蝸牛總是慢吞吞爬著……
人間草木,寫著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著,草木的干凈又添一筆清香。這是游離于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凈吧。感謝懷北清澈的夜,讓我經常可以仰望星空,好像回到那個夏夜,少年還躺在房頂望向星空幻想著未來上清華還是北大。
風吹過窗外的.樹木,藤草,圍墻。就好像回到了那個泥土芬芳混著露水清香,粗茶淡飯伴著雞狗互鳴的故鄉。汪老用最平淡的語言,闡述著這份清凈,這份清凈是藏在內心深處,記憶遠方,那是我最美好的時光。
汪老在他的《我的創作生涯》里寫道:“我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我對生活,基本上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人類是有前途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我愿意把這些樸素的信念傳達給人。”汪老做到了,《人間草木》做到了。
眼前景就是夢中景,一草一木就是詩,一花一葉就是“遠方”,最美好是的不僅是我們回不去的曾經,現在居住的陋室、剛剛走過的街道、工作的場所都是。經過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正經歷著的就是詩和遠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那生長著的草木就是成長著的我們,一歲一枯榮,用心去感受經歷著的一切,這是屬于我們的生活。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3
我一直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與其個人生命的兩種要素息息相關:一是生他養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長經歷。南來北往又轟轟烈烈,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不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軌跡,也浸潤到他的作品《人間草木》中。
透過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個在蘇北運河邊成長的調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個在五七干校糞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僂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顆至純至善的心——猶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風,吹散了白日的塵囂。
“人生得意須盡歡”,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個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寫文、繪畫、做菜。這三種人生愛好,我倒是覺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寫文如蘭,空谷幽香;其繪畫如竹,篩風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風裁雪;而其為人,則如時下深秋之菊,恬然自處、清談疏朗。汪先生在將個人價值充分展現、平和表達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需求,這種“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共濟局面,又何嘗不是個人的歡樂和社會的福祉呢?
書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習慣久坐在家中的'老沙發上,泡上一杯茶、點上一支煙,裊裊煙霧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這個深秋,每個雙休日的早上,我也會坐在家中的沙發上,伴著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間,在窗外透過的暖暖陽光中,讀懂這人間的一草一木。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4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說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著流出來了。于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里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銳。
我最喜歡聽他解說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說的東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后,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著吃焯著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么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于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______就這么香!你管得著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里,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里,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里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5
文章分七輯,每一輯內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單單從目錄就能看得出來。每篇文章的題目都很直白,樸素、平凡但是帶著點詩意。“人間草木”這個題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題目,但是作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卻很恰當。每篇散文的語言都很樸實,簡單,內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隨處可見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題目烘托了文章,還是文章烘托了題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寫,而且寫的有趣。卸去了華麗辭藻的文章讀起來讓人頗為心安和舒服。從回憶家鄉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種各樣的小吃,再到在聯大的生活、相識的老友、親人……幾乎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筆下卻別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頁的文章,把葡萄從一月到十二月詳詳細細地描寫了下來,但讀著一點也不使人厭煩。這便是魅力,或者說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經歷,《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讀起來仍舊是溫暖的。有人對散文不感興趣,認為它無聊,沒有跌宕的情節,像一杯白水。其實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罷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擔得起這八個字的——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6
文章分七輯,每一輯內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單單從目錄就能看得出來。每篇文章的題目都很直白,樸素、平凡但是帶著點詩意。“人間草木”這個題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題目,但是作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卻很恰當。每篇散文的語言都很樸實,簡單,內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隨處可見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題目烘托了文章,還是文章烘托了題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寫,而且寫的有趣。卸去了華麗辭藻的文章讀起來讓人頗為心安和舒服。從回憶家鄉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種各樣的小吃,再到在聯大的生活、相識的老友、親人……幾乎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筆下卻別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頁的文章,把葡萄從一月到十二月詳詳細細地描寫了下來,但讀著一點也不使人厭煩。這便是魅力,或者說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經歷,《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讀起來仍舊是溫暖的。有人對散文不感興趣,認為它無聊,沒有跌宕的情節,像一杯白水。其實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罷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擔得起這八個字的——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7
筆尖流轉,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生命的贊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么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彌漫著最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網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胡同、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間。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里的了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讀書筆記摘抄人間草木有感篇8
下雪了,這個時候如果喝酒是很舒服的,但是沒人和我一起去買酒,于是算了。隨即想起這篇,改了改本來寫的更死板的文章,由死板的最高級下降到比較級,大概。實在是沒什么文采可言,我也算努力過一把,不想再改了。
一入眼是非常逼人的色彩,汪先生寫花草,用詞極美。這些花花草草是自然的東西,給人很舒服很清新的感覺,于是我就以為這就是他要說的人間草木吧。但是其實不是的,他的人間草木,是更多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到汪先生寫吃的,也寫的非常厲害,美食文寫到這個程度,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你在淘寶上搜索汪曾祺,第一個出來的不是這本人間草木,而是汪曾祺談吃,可見他老人家會吃懂吃是總所周知的。
就我個人拙見,汪先生到處去玩這一塊和其他部分比較,雖然還是可看的文章,但這部分不像別的部分一樣好得出彩。大概是因為這個主體比較單一:汪先生經常出行,出行所寫的文章總不免談到別的事情,也就會被歸納到別的部分里,所以這部分就顯得單調了。
但下一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關于在西南聯大求學的經歷和回憶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非常的有意思。這內里其實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學風問題,我便不鋪開來講了。學術自由的快樂和人活得純真是很重要的。
關于汪先生的家庭,從文章里可以看到舊時代的痕跡,可能有幾篇的史料價值要超過文學價值。不過有其中一篇《我的父親》寫得感情很動人,很讓人感動。
談寫作比較傾向于寫小說這種,但是有一點是說的很對的,寫作都是寫真的東西,不真實不真誠則不能打動人。
那么,人間草木,真的只是一個選出來一個好看的篇名便來當文集名來用嗎?我想不是的。人間草木,花花世界。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看不見的看過的正看著的,都是人間的一草一木。你看這天下雪了,落在車上的雪容易留下,而地上的容易化。無論是掉在地上還是掉在車上,我都希望沒有會錯這個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