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書心得感悟
明代賈仲名說:“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最近總算是認認真真地再次讀了王實甫的《西廂記》,這一古典戲曲寶庫中的巨星。相信對于《西廂記》我們都不陌生,以往讀西廂總是有感于鶯鶯與張生的真摯愛情,欣賞他們沖破封建禮教的勇氣,有感于紅娘的聰明機智,敬佩她的膽識與智慧。起初我接觸的是《西廂記》的前身《鶯鶯傳》,《鶯鶯傳》這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曾賺取了我不少淚水,直到后來接觸這追求自愛情的《西廂記》之后便再也止不住對她的喜愛。《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布置巧妙,情節的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的環環相扣,是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第一遍看她便覺得她不僅使得故事富于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展現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動人。再看她時我便深深迷戀上了她曲白相生、雅俗共賞的語言。
元雜劇分為本色和文采兩派,本色派以樸素自然為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璨為特點,并十分注意修飾詞語。而《西廂記》則是神奇的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成就了曲白相生、雅俗相間的語言特色。
我們看西廂記的第二本第三折:
[雁兒落]荊棘剌怎動那,死沒騰無回豁,措支剌不對答,軟兀剌難存坐!
作者用如此簡單的一句話,便刻畫出張生的震驚之態,無措全然表現出來。“荊棘剌怎動那”意為驚得我不能動彈,是當時的口語,高文秀在《黑旋風雙獻功》第一折中寫道:“唬得荊棘律的膽戰心驚。”“死沒騰”也是當時的口語化詞匯,意思是蒙住,癡呆無生氣的樣子,而“回豁”指的是回和,反映,王伯良曰:“回和,亦酬答之意。馬東籬《黃粱夢》:‘禁聲的休回和。’”無回和寫出了當時張生面無表情,毫無反應的神色。一個回轉“措支剌”寫出了張生慌張失態,不知所措的樣子,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張生的心情,退了賊兵之后,原本可以和心愛的鶯鶯小姐終成眷屬,卻不想毫無征兆的面對與心上人成為兄妹的事實,事情出乎意料的發展令張生傻了眼,更是慌了神。王實甫選用了當時的白話口語,描繪了當時緊張的宴會場景,使張生癡呆的形象躍然于紙上,這樣不僅讓讀者有清晰的畫面立體感,也是西廂記語言原滋原味的表現。劇中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王實甫總是可以寫著簡簡單單的語言,卻是將褒貶全融在幽默詼諧的情趣之中了。又如四本二折[斗鶴鵲][紫花兒序][金蕉葉][禿廝兒]等曲里,出現了好多成語“天長地久”、“戴月披星”、“巧語花言”、“行監坐守”、“燕侶鶯儔”,同時插上了許多當時的口語諺語如“將沒做有”、“牽頭”、“胡行亂走”、“心意兩相投”、“得好休,便好休”、“何必苦追求”、“女大不中留”等,這些都是流行與當時人們的口頭俗語,既通俗淺白,有自然貼切。想我們寫文章時往往注重優美華麗的詞藻,沒錯美麗的語言是比較容易吸引讀者,可是原滋原味也可以把平樸的語言燒出香味來。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往者讀元人雜劇而善之;以為能道人情,狀物態,詞采俊拔,而出乎自然,蓋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在《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一章中也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又說:“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所以說語言的質樸本色有著它自己無可替代的魅力。正是《西廂記》讓我真正見識到了樸質的語言的震撼力。回想以往的自己總是在“咬文嚼字”,我的文章總像是用優美的語言堆砌起來的城堡,可是卻是空空蕩蕩,并沒有實質的內容,有種華而不實的感覺。
當然《西廂記》感染我的并不只是僅僅是自然的語言,也有著華麗的詩篇。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郭沫若也曾經說過:“不但是‘雜劇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詩’。”一語道破了《西廂記》的語言真諦,可以說它既是詩的語言,又是劇的語言,是文學性與戲曲性的高度統一。而《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是和劇中美不勝收的綺詞麗語是分不開的。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一。不得不說王實甫是制作詞曲的圣手,《西相記》善于汲取古典詩詞的精華,形成自己秀美華麗的語言風格。這點在《長亭送別》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本折充分表現了王實甫“文采派”優美抒情的語言特色,它既熔鑄了古典詩詞的清詞麗句,推陳出新,自然貼切,又吸收和提煉了民間口語,把兩者融為一體,形成了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風格。
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以疏淡幾筆,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碧云密布,黃花遍地,西風凄緊,北雁南歸…作品如椽之筆,頭頂之天至腳下之地,從耳邊之風聲寫到眼中之歸雁,大塊設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幾樣形象,稍加點染,就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清代梁廷楠《曲話》卷五云:“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想甚苦,思竭撲地,遂死。”曲壇上這一軼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真是無風雨無以麗其姿,無嚴霜無以煊其色!又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兩句是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轉變過來的,改寫得自然恰貼,不見斧痕。
如:〔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引用蘇軾《滿庭芳》詞原句,形象地表現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再如:〔耍孩兒〕中的“未飲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張,語境更加沉重,表現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一句則從李清照詞《武陵春》中脫出。
相信沒有人不感慨王實甫的文學功底,再讀西廂時,我不自覺地想要背下其中經典的語句,可是我卻發現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讀過西廂,看過西廂,想著西廂,念著西廂,不如再遇西廂。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神奇璀璨,異彩紛呈的藝術境界。作者用著如珠似玉的語言不著痕跡地將環境,人物,感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劇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詞:“{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梁分燕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竹索攬浮橋,水上蒼龍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劍乍離弦。”
這里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里。
當然也有綺麗婉轉的小詞:“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尤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接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里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一般的氣氛。讀來余香縈繞。
而在劇中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里,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著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借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更表現在該作品語言的文采性。西廂記可謂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這些絕妙好詞在劇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
中國的戲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數量之多,經典之多,戲曲的作品也能體現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境界。因此,在拜讀完《牡丹亭》以后,我又馬不停蹄的借來了《西廂記》進行研讀。研讀并不過半,卻要寫讀書筆記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后又嘲笑說不過是應付任務,我還是解釋一下,此篇讀后感只是個人之拙見,還請見諒。
版本介紹:《西廂記》王實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北京第1版。這個版本是橫排簡體的版本,雖然可能缺乏豎排繁體的風韻和優雅,但是仍不能蓋過經典飽經風霜的清香。
其實《西廂記》的故事雛形最早是出現在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里,而這部小說其實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經歷為題材提筆寫下的。小說中的窮書生張生起先瘋狂且熱烈的追求著崔鶯鶯小姐,卻在仕途利益面前低頭,最終娶了另一高門下的女子,對崔鶯鶯始亂終棄。而在《西廂記》中,作者是以張生和鶯鶯的故事為主線,但是結局一改張生負心漢的形象,改為了兩人得以終成眷屬,這也體現出了王實甫內心中對愛情的期望和對未來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廂記》的故事是圍繞著主人公張生和崔鶯鶯展開的。張生是一個赴京趕考的窮書生,而相較之下,崔鶯鶯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崔相國家的千金,本是門不當戶不對,是一對連上天都不眷戀的男女。但是從張生開始,兩個人都不甘屈于命運。兩人一見鐘情,張生看崔鶯鶯看的神魂顛倒,六神無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鶯鶯在與張生吟詩對唱之后,心生情感,說道“昨宵個錦囊佳制勾引,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這些時坐又不安,誰又不穩,我欲待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但是現實總是殘酷,本有一個機會若張生能夠獻策解孫飛虎之圍,夫人便讓張生娶鶯鶯為妻,但是夫人并沒有兌現諾言,而是讓兩人以兄妹相稱。兩人傷心難過,但是情難卻,每晚彈琴訴心意,最后竟兩人或是神情恍惚,或是病臥在床。而鶯鶯的貼身女婢紅娘為兩人向夫人求情,最終夫人心軟,答應若是張生赴京考取功名便成全兩人。張生考取狀元,但此時鄭家少年鄭恒來向鶯鶯求親,并說謊說張生已經另娶高門。就在鄭恒和鶯鶯就要拜堂之時,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迎娶鶯鶯,鄭恒則灰溜溜離開,兩人終成眷屬。
在對于人物的刻畫中,其實兩人各有時代和人性的缺陷,并不如此完美。張生生來一個多情種,一開始看到鶯鶯時就不停稱贊“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面對鶯鶯的奴婢紅娘的時候,竟也說“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鴛帳,怎舍得他疊被鋪床。”這樣實在不妥。而鶯鶯其實也并不全然大家閨秀,她端著相國家千金的架子,喜歡張生不愿說出來,還虛偽假裝的試圖掩蓋自己的情感,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而在篇《西廂記》看下來,作者試圖在通過故事的娓娓道來,抒發出自己對封建等級制度和門當戶對習俗的不滿和控訴,用崔鶯鶯和張生兩人向命運的反抗,最終兩人在一起了的情節,和一開始就于地位高低排斥張生的相國夫人作對比,此更突出了對青年男女戀愛自的追捧。而故事雖有諸多坎坷,但是能夠看出來,張生最終考取狀元,并與鶯鶯雙宿雙飛,作者其實是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期望。無論是后世的《牡丹亭》還是《金瓶梅》,愛情總是一路的阻礙和荊棘,《金瓶梅》中,幾個女人甚至為了對愛情和利益的欲望勾心斗角,丑陋不堪。而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兩人即使愛情被阻,仍能以琴聲傳情;即使張生病倒,兩人還能夠見面甚至幽會。所以我認為相較之下《西廂記》更能夠體現出的是作者的希望和期盼。
至于我們,不要被一時的腎上腺激素沖昏了頭腦,趨之若鶩根本不具任何智,但青春何妨不該瘋狂一把呢?愿有情人終成眷屬吧。
月暗西廂,相思難耐,在王實甫的筆下描繪了一段曲折纏綿的愛情史詩。《西廂記》在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中,早已名聲赫赫,然而長久以來大都只耳聞其名,未見其身。想來它的名聲早已遠遠超過書中的內容。今終于有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很難想象薄薄的書頁不足百,竟能讓人們記住千百年,并且反復吟唱。 戲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這樣一本名滿天下的古書時,我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閑來無事的讀者,品著在封建制度中頑強生長的愛情的甘露。我想,脫去戲曲這件外衣《西廂記》與其他的愛情著作并沒有太多的不同,不過是古人一時情悶,無力掙脫現實的縮影罷了。在現在看來,尤其是對現代人來看,這樣的愛情故事已經沒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更多的,我覺得這樣的一本書是用來吊唁那一段不復存在的歷史,那一種早已化盡煙塵的愛情。
終究,《西廂記》還是披著戲曲這件華麗的外衣,并且在歷史的沉淀中愈發美艷奪目,而這最為耀眼的部分,我覺得要屬文字部分了。書中處處皆精華,妙語連珠,意境深沉,情思綿長,作者駕馭文字的才華,想來后來人見了無不孜孜稱嘆。突然覺得我們有些無知,因為生活在自的新世紀里,就常常借著時代的標簽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終日無所事,空有滿腹詩論,卻只為一朝得朝歸來,光耀門楣。我們在指責這些人飽食終日的時候還不忘連帶戲謔一番這千百年來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書,認為那些死的書中除了唆人虛廢光陰,搶奪功名外,究竟還能做些什么。然而,當人們真正打開歷史行進的車輪時,卻發現,歷史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即便有,但絕不是全部。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后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現在的我們能輕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于沖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后,依舊礙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后,鶯鶯終于沖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里,要么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還記得以前。不管是在語文課上,還是在歷史課(文學史)上,都曾看見過、聽過老師講關于《西廂記》的文章或簡介,所以,說實話,心里對《西廂記》還是存在一點好奇的,所以有種想看的沖動,可是,怎奈種種原因,這一想法被擱置了,可是,到了大學,古文老師正好說讓我們每人都看《西廂記》,還真是那什么啊 呵呵……
話說,提起元稹的《鶯鶯傳》可能許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廂記》,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其實《西廂記》就是根據《鶯鶯傳》改編而成的。只不過《西廂記》是歌頌自戀愛的喜劇,而《鶯鶯傳》則是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如果說《西廂記》是根據人們美好愿望而寫成的一篇成人童話,那么《鶯鶯傳》則是描述社會現實的報告文學。
看《西廂記》的原始沖動還是因為被書中的愛情故事所吸引、所感動,我知道,原本《鶯鶯傳》是以崔鶯鶯最終被張生無情的拋棄作為結局。說心里話,我是不喜歡讀悲劇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都希望每個愛情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另人悲傷的故事,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而且我覺得《鶯鶯傳》比《西廂記》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結局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說起《西廂記》來,我最喜歡的不是那纏綿悱惻的男女主角,也不是那個比較古板的老夫人,而是那個嬌俏的小丫鬟,紅娘。
首先,在我看來,紅娘是一個充滿反叛精神的人,雖然她只是一個小小的丫鬟,可是她的反叛精神卻表現得很明白。崔鶯鶯、張生的自婚姻,在充斥著封建禮教的社會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紅娘作為一位老夫人派來 “ 看守 ” 小姐的丫頭,不僅不揭開這層秘密,或置若罔聞,反而推波助瀾,是這場婚姻得以美滿結局的主要的牽線搭橋之人。在封建衛道士的眼中,紅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但在 “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的宗旨下,紅娘卻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滿婚姻的代言人。在這場叛逆的婚姻中,紅娘不畏被老夫人責打的危險,幾次三番周轉于崔張之間,為他們安排月下聽琴,并有曉夜奔走,傳書遞簡等一系列行動,反映了她對這場戀情的支持,以行動表現了紅娘的反叛精神。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紅娘的行為更是深得人心的。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還能這樣,不得不說,它有讓人佩服的資本!
其次,她是正義的象征。老夫人是封建禮教的化身,終日將女兒緊閉閨房中,不得見生人,在婚姻上是極力主張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的。這個封建的頑石,卻遭到了奴仆紅娘當面的頂撞,不留一絲情面。在 “ 拷紅 ” 一折中,紅娘以駁之: “ 信者,人之根本 ……” 短短一段話,說得老夫人無言以對,充分反映了紅娘的能言善辯、通曉大義、機智過人、富正義感 。
另外,她是智慧的。在最后一本中,紅娘痛罵鄭桓,語言鋒利,咄咄逼人。當鄭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罵張生 “ 窮酸餓醋 ” 時,紅娘說到: “ 他憑師友君子務本,你倚父兄仗勢欺人 ……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熒火焉能比月輪? ” 當鄭桓抬出 “ 我祖代是相國之門 ” 的金字招牌來壓人時,紅娘義正詞嚴,剔膚見骨地指出: “ 你道是官人則合做官人,信口噴,不本分。你道是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 將相出寒門 ‘” 。她勇敢地與這個仗勢欺人的花花公子斗爭,維護了崔、張的愛情,讀來令人為之一振。紅娘突破了等級名分的界線,在主子面前,對崔、張的愛情和婚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同情,同時也體現了她的價值觀和善惡判斷力 。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個機靈的小丫鬟,喜歡她的活潑,喜歡她的機智聰慧,喜歡她的冷靜,喜歡她的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