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心得大學生
讀了《邊城》,不知是喜還是悲。
人生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儼然成了悲劇,這大概是帶了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劇,她是畸形戀情的產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繼死去,這成了翠翠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悲劇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了延續性。沈從文先生也許心里也不好受,給了故事一個幻想。雖然是這樣,悲劇的慣性仍然沖擊著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著儺送再也沒有回來。然而看慣喜劇的我又不忍而想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感,這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
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里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里,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墒菫榱松妫矣譄o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讀了《邊城》,讓我放棄一切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切繁雜的考慮推,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得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美,到底要怎么樣去定義。
我并不認為好看就是美麗,相反的,我認為破碎的美麗更為單純的美增添一份嫵媚。
殘缺的人性只會讓原本美好的一切變得丑陋。二老對翠翠的真情卻遭到父親的阻撓,他的父親只想到擺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沒有顧及兒子的感受,沒有會屬于二老感情的自。在本書看來,我就覺得這里是讓人氣惱的,原本二人郎有情妹有意,是一件幸福美滿的事情,卻讓父親硬生生破壞了,也突顯出他丑陋的面孔,令人討厭。
天生的缺陷雖然無法滿足當事人的美好心愿,卻促成另一件美妙的事。大老不會唱歌,唱得不好聽,只能讓二老去唱,誰知就這么唱著唱著,引出了翠翠的心事,二老的心意,與祖父恍然大悟的發現。一件因緣有了美好的牽引,卻被無情的命運壓制了。
命運讓這段感情支離破碎。大老的喪命,二老的出走,祖父的落葉歸根,讓小說的結尾帶出了破碎的美麗。生命中無數的失之交臂,所有尚未開始卻已經消失的一切,賦予了人生另一種催人淚下的凄美,卻更能觸動人的心弦。
誰能斷定失去就是厄運的到來而不是命運對你的眷顧?命運是公平的,它在讓你失去的同時一定是為你帶來了什么。就像樹葉飄零,或許它是大樹的不挽留,是命運中的注定。但它是真切地預示著新葉即將抽出嫩芽,長成朝氣蓬勃的枝葉。花兒謝了會再開,燕子去了會重來。失去與擁有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失去一定是壞事,擁有一定是好事。不失去些什么,又怎能激起你的心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嘗試失去的痛楚,又如何懂得擁有是什么滋味?
破碎是一種美麗。在你看來是厄運的到來,或許會有新的機會在雨后呈現。雨過天晴的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破碎的美麗。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說并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說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凄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注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里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閑。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淀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盡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叵胍幌?,山還是那么的高峻,水還是那么的清澈,人還是那么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丑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里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于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向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