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00字
他的繼位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本應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禎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全無。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個國家都走向滅亡。先兄的昏庸執政,使崇禎面對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此時的他,內心該是多么矛盾啊!大勢已去,他卻能讓國家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實則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對勇敢與膽怯的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并為國家的長久付出了心血,雖死,則無憾矣!面對這樣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禎皇帝顯赫的權力背后,卻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奸臣的滿口胡言,使他受盡排擠、壓迫和虐待,也使他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終于在登基的那一刻沖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奸臣,使朝代煥然一新。國家統一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卻被他自己毀于一旦,實在令人覺得可憐。殺死袁崇煥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以至國家再也沒能力與清兵抗衡。如果歷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處決袁崇煥的指令。然而,歷史不會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著這個美夢罷了。當“李闖王”進京的那一刻,崇禎視死如歸。他平靜地遣走身邊的宮女、太監,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樹上自縊而死。他走了,背負著“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帶著一身未了的心愿魂歸煤山。為坎坷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走近崇禎,體會一代君王背后的難隱之情;走近崇禎,感受災難來臨之際的那份坦然與從容;走近崇禎,學會勇敢地承擔屬于自已的那一份責任。帶著對崇禎皇帝的敬仰,同情與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為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可惜他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說他運氣不好,并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后,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并沒有阻攔他(因為張居正此時已經死了),終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內部爭斗,湯顯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里,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后人又稱《牡丹亭》。縱觀他的一生,雖為官不濟,卻為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于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媽媽,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算了。”“趙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干出成績。”聽了母親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游泳。終于,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展現給大家看。結果,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斗、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不了的夢想。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曠野上,“當年明月”踽踽而行。
歷史是什么?歷史是那些殘臺斷瓦,古廟荒冢嗎?還是那些發黃的書本,古板的文章?不是,絕對不是。歷史很精彩。每個朝代都發生過許許多多的事兒。明朝的故事尤其精彩紛呈。當時出了許多大人物,都是我的偶像。如王守仁、于謙、袁崇煥、戚繼光,他們都有著大智慧和一腔熱血。歷史不是史記里記載的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而是一出讓你欲罷不能的戲劇,因為這些主角都是“牛人”!
明朝有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可以與孔孟相比,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更厲害的是,他還是統帥千軍平定戰亂的軍事家。奇才啊曠世奇才!他就是全能大儒——王守仁。他的智慧讓我仰慕,他的信念讓我深深地欽佩。官海沉浮中他在靜靜地思索著,最終開創了“心學”,成就了他偉大而傳奇的人生。我就是他幾百年后的粉絲,我要向偶像致敬,無論人生坎坷,還是仕途坦蕩,都要做個擁有大將之風的思想者。
你知道嗎?歷史上有少數人能改變歷史,而于謙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位“牛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不就是他一生的寫照嗎?
打開歷史的層層包裝,穿過歷史的茫茫迷霧,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翻開書,我仿佛聽到“一帝功成萬骨枯”的時候,路邊孤兒寡母的哭喊;仿佛看到能人智士的謀略,帝王的權利和無奈,還有那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言官們。可是歲月的變遷、朝代的更替讓我發現,真正能名留青史的總是那些正義之士,陰謀家只能成為跳梁小丑,歷史終究會作出最公正的評價,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正直而勇敢的人吧!
這套書我已經看了兩遍,媽媽剛給我的時候,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當年明月幽默詼諧的筆調吸引了,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迫不及待地將它看完。讀第二遍的時候,我細細品味,總是意猶未盡。嚴肅的歷史在作者的筆下比現在流行的校園文學還要有趣,那些文字像被施了魔法般讓我著迷。這本書讓我愛上了歷史,但愿以后的歷史書也會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好看、易懂,叫人愛不釋手。
夜晚又一次地降臨了,皎白的月光灑滿了大地,我站在陽臺上遙想,當年的明月是否也如此美麗?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明朝那些事兒》看完了。看得狼吞虎咽,看得生吞活剝。
當知道那個于謙不僅是因為寫了一首《石灰吟》而流傳于世,事實上,在明朝,在他那個年代,他是力挽狂瀾,左右時局的人;當明白《三國演義》中主題曲的作者楊慎原來是三朝元老楊廷和的兒子,不僅如此,他還當過狀元,本來是無比光明的前途,但在與嘉靖爭執“大禮儀事件”中終生被流放……也許你會明白,我為什么會這樣迫不及待如饑似渴地看完這整整九本書。
是的,是因為歷史知識太缺乏,從課本是學的是點,不曾連成面。現在終于有人帶我從頭到尾穿越,怎能不亦步亦趨跟隨。
學某個朝代的某個人,學得是他的著作一二三四五,他的影響一二三四五點,還有就是意義,總之,知道的仿佛是從歷史長河中取到的一瓢水而已。女兒課本上的點動成線,線動成面,在實際中竟然不會觸類旁通。
《明朝那些事兒》還幫我順便鞏固了一下原來的歷史知識。知道四大名著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卻沒有細細探尋過,原來后三部都是明朝的作品,而且明朝當時也有四大名著《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也有一部禁書是《西游記》。還有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著名的醫生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原來王守仁之所以是圣人,是完完全全有資本的,當你知道了他的為人處世,所作所為,當你知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會平倭寇,他不畏權貴,不怕陷害,所有棘手的事到他這里都能遇難成祥逢兇化吉,厄運都要繞著他走,你也許會想到,守仁這個名字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叫的。
關于明朝,我所知道的是建國朱元璋,亡國崇禎朱由檢。受以往歷史影響,想當然地以為:崇禎,亡國之君嘛,定是類似于夏桀,商紂,周幽王,或是殘忍暴虐誤國,或是荒淫無恥誤國。沒想到事實恰恰相反,他勤政,低調,冷靜,為了國家殫精竭慮卻無法挽回明滅的命運,一般的皇帝是薨了后,才由大臣之類的借皇帝之名寫罪己詔,而崇禎的五封罪己詔,都是在世時所寫。他太想領導他的國家走向正軌,他太不想明朝在他手中滅亡,可是事情的發展由不得他,,前世的積怨在他這一世爆發,東墻拆了補西墻,東墻塌了,西墻也沒補住,塌了。于是大明亡了。
從朱元璋建國時期的縱橫捭闔,意氣風發,一言九鼎,至高無上,到朱由檢時期的忙忙碌碌,捉襟見肘,疲于應付,涕淚橫流;從萬歷年間一次進貢皇服十五萬套到崇禎走路很慢,因為衣服是打了補丁的,走的太快,會露出來——“節儉是節儉,面子還是要的”。直讓人看的唏噓不止,掩卷長嘆。
古人和今人差不多,皇帝和平民也差不多,要不然也不會有嘉靖流放了楊慎,時不時問問身邊大臣楊大人近況如何,得知他過的不好心里就好過多了;古人和今人差不多,遼王母親老拿門衛的孫子和遼王比,看人家孫子居正,年齡和你差不多,條件不如你,看人家的學習再看看你,于是演出了一幕仇殺……似乎舞臺上臺詞沒變,只是后臺換布景了。
歷史是個大舞臺,這個舞臺上一點都不缺少演員,明代的舞臺上,從來不缺乏大腕,真真的豪華陣容,只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臺,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回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著一聲嬰啼,在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里,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朱元璋為了活命到了皇覺寺當和尚,但好景不長。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他走投無路,要么死,要么起義,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之后,朱元璋勢力不斷擴大,天下只有張士誠、陳友諒可與之匹敵,終于,決戰在鄱陽湖上拉開了序幕,他以十萬人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以臨時拼湊的小漁船對戰高九米長數百米的“無敵戰艦”,不顧眾人的反對,他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敗寇但是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建國以后,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可見小時候多受些挫折與磨煉是有好處的。我懂了,苦難是成為王者的必經之路。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觀當下,我們既沒有勞筋骨、餓體膚,又沒有行拂亂所為,比起朱元璋我們不知道幸運了多少萬倍,那我們何不嘗試把心志放在學習上苦,然后曾益吾所不能呢?
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門,寒門多苦難,苦難煉人心,人心但煉成,必縱橫于天下之間,無所匹敵!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最新《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精選5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