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后感600字
這個時代,俄國還在沙皇主政的社會,雖然個國家并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但是拿破侖的入侵使得這塊美麗得土地到處布滿戰火。
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全書內容浩大,前后花了托爾斯泰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故事僅出場人物就有五百多個,而且個個人物性格鮮明;而從血戰、國王會議、貴族生日、葬禮、舞會、狩獵到農民生活等種種場面的描寫,則幾乎把十九世紀初俄國的政治、社會事件包羅其中。
這本書拿破侖的戰爭是全書的中心。但是托爾斯泰想寫的并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給災民帶來的苦難。
雖然在書里有拿破侖、亞歷山大等許多歷史人物,但他們并不是主人公;那些年輕人如娜塔紗、尼古拉、安德烈等人才是主角。
這些年輕人都還很年輕但他們為祖國挺身而出,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大人這是書中最令我最感動的。
從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寫作時要給人物鮮明的個性和生命把人物寫活。還有寫作要,突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是如果國難當前,要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挺身而出。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于1863—1869年。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稇馉幣c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并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于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里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于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并不強加于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在這個五一假期,本來應該學習,不過我也一點不后悔用兩天半的時間來看完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托翁的這本書,偉大毋庸置疑,羅斯托夫,安德烈,皮埃爾,庫拉金四大家族在亂世戰爭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呢?羅斯托夫嗎?他是個熱情的俄國小伙,在戰爭中尋求證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戰爭是什么呢?羅斯托夫在第一次戰爭中在一次迷茫的沖鋒中受傷。最后呢,他變成了一個古板老舊的人,一個對沙皇宣誓,不為任何的。他變了。皮埃爾和安德烈呢?我覺得他們更像一體兩面的存在,一個升入天堂,一個則在人世間感受幸福。皮埃爾的成長肉眼可見,他最后變成了一個堅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個反對的人,而尼古拉則是最后一個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歡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卻因他而死。他愛那份榮譽,可前線昏昧的指揮者卻無法接受他的建議,他離開了司令署,卻在前線受傷死去,他遇到了情敵阿納托利,卻為那份油然升起的愛而放棄了復仇。愛世人,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爾身上最體現的兩點,皮埃爾加入共濟會,實行農奴制的解放,卻一事無成,共濟會里更是多沽名釣譽之輩,他們拿著高額的收入,卻不肯交一點點的會費,其后更是有鮑里斯這種人加入知識為了獲取人脈,繼續上爬而已。不過皮埃爾一事無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將那份愛實現了出來,并像安德烈一樣有了更高的執行力。我喜歡娜塔莎,那個天真熱情的女孩,她有著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熱情愛過很多人,鮑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納托利,皮埃爾,最后他選擇了一個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機智高貴,不如安德烈的才華,不如阿納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爾卻有一顆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給他以后,便不再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而是一個母親了。
戰爭與和平,前線的戰火紛飛,無數的偶然,以及歷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樸的貴族們在戰爭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態。我想不出我在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討論什么,這是我接下來慢慢再讀,這兩個星期,我要寫四篇文章,關于歷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滿足感的辯駁,關于娜塔莎幫助別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寫的一篇,關于皮埃爾和安德烈的文字,這些在我剛看完書的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一些東西,我需要慢慢來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類托翁。
《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無疑是個十九世紀最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里亞特》。個世界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其中躍動,在波濤洶涌的人間,矗立著一顆最崇高的靈魂,寧靜地鼓動著并震懾著狂風暴雨。他思想的自然的動作,使他從關于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眾,描寫千萬生靈意志交融著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說。他在塞白斯多堡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靜止的海洋,俄羅斯社會在戰爭前夜所享有的和平,開始的幾章,以極準確的手法與卓越的譏諷口吻,映現出浮華心魂的虛無幻滅之境。直至這些活死人中最壞的一個、Baile親王才發出一聲生人的叫喊:
“我們犯罪,我們欺騙,而是為了什么?我年紀已過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么可怕!”
在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閑的,會墮落與犯罪的靈魂中,也顯露著若干具有比較純潔的天性的人——在真誠的人中,例如天真樸訥的RierreBeskh,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與古俄羅斯情操的arieDitria,飽含青春之氣的Rstve;——在善良與退忍的靈魂中,例如arie公主;——還有若干并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難的人,如Adre親王。
可是波濤開始翻騰了,第一是“行動”。俄羅斯軍隊在奧國。無可幸免的宿命支配著戰爭,而宿命也更不能比這發泄著一切獸性的場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領袖并不設法要指揮調度,而是如Kt或Bagati般,“凡是在實際上只是環境促成的效果,部下的意志所獲得的成績,或竟是偶然的現象,他們必得要令人相信他們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諧一致的?!边@是聽憑命運擺布的好處!純粹行動的幸福正則健全的情狀,惶亂的精神重復覓得了它們的均衡。Adre親王得以呼吸了,開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于在他的本土和這生命氣息與神圣風波流離的地方,正當兩顆最優越的心魂,Dierre和arie公主受著時流的熏染,沉溺于愛河中時,Adre在奧斯丹里茲受傷了,行動對于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無限清明的啟示,仰身躺著,“他只看見在他的頭上,極高遠的地方,一片無垠的青天,幾片灰色薄云無力地漂浮著。”
我時常分不清俄羅斯和歐洲的著作,讀外語著作的痛苦在于記不住人的名字,就像我說這個人姓楊,請問他是山東人還是山西人?
其次是地位置的問題,譬如彼得堡和圣彼得堡有啥區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在什么地位置?一旦涉及到地位置的穿越的時候,就不只是A地點和B地點發生的故事不同,也可能是2個國家之間發生的故事不同,不像北京和紐約能分得那么清楚。
然后是譯本的問題,小時候我讀過一些外國著作,覺得所謂世界名著也不過如此,現在我知道我被大人騙了,那些中小學生讀物的外國名著是閹割版的,去除了原作精神的,看起來很流暢但其實表現不出原作的內涵,這樣子的話很容易把名著的故事看得簡單,比如我印象里的《三個火槍手》就是三個唐吉坷德的故事,雖然我沒看過唐吉坷德,我不解歐洲的騎士為什么要決斗,為什么要追求寡婦,追求有婦之夫,為什么那樣就有了愛情,那樣又沒了愛情,《戰爭與和平》容易讀成《戰爭與愛情》。
另外,名著是難以解的,我在讀《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都有這種感覺,和一般網文主角登場就開始有脈絡不同,名著總是先寫周圍的環境、祖孫三代大概的歷史,如果不去翻看一些參照書籍,是很難解名著所撰寫的歷史背景的,譬如俄土戰爭,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譬如第六次反法聯盟,這也是讀完名著的好處之一,只要去查找,多少有一些額外的收獲。名著往往在讀完超過一半才開始入戲,名著的收尾總是讓出乎意料的震撼,即便是簡單的“王子和公主從此永遠生活在一起”這個結局,于前面歷經坎坷的描寫,當得到這個來之不易的結果的時候總是讓人唏噓不已,在結尾處點題,開始回憶起他們的人生,感慨他們能得到這個結果,從而得到主題升華。
因此,名著的前期閱讀總是痛苦的,要沉浸也是相對難的,在掩卷之余,回味無窮。
讀名著也是很看緣分的事情,在小學的時候,我不明白周圍的人為什么以讀四大名著稱許,長大以后重讀四大名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賈府興衰、悟空得道、星落五丈原和鳩殺李逵,一個人有了閱歷以后,再看一遍名著所描寫的人生,再結合自己的成長,所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緣分未到之時,看名著將是另一個模樣。
《戰爭與和平》便是這樣一個名著,他擁有名著的這些特點,和這些名著殊途同歸。盡管我看的譯本沒有看到最后那個結局,掩卷之余,愿他們獲得來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