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膚淺的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要大于以往見到的、讀過的所有的書,這也正是讀此書的目的所在吧。先難后易、先苦后甜,這是除書內容以外最大的收獲了,正如老師所言,如果這本書都可以讀的下去,其他書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且不說書中內容的精彩,僅讀書方法的練習與毅力的磨練已是受益匪淺。剛開始讀,覺得很有新鮮感,雖然讀不懂,但也津津樂道,但是慢慢的對于書失去了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讀書開始享受變成了磨練。在前兩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時間里,十分想看哲學類的東西,但當時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該看什么,后來也就這么過去了。
自己也喜歡思考,包括人生、科學、自然規律等等。所以我把這本書比喻成了一包難吃的化肥,晦澀難懂但值得讓人深思,并最終有所收獲。雖然看的不夠透徹,但有些地方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與感觸,就一些精彩之處,談一下我的拙劣見解。
我對這本書的認識:
哲學是什么?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說它和神學很像,是于人類對于某些確切的知識,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與科學的關系,它與科學一樣訴之與性,而不是像神學一樣訴之與權威,這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領域就是哲學。哲學史就是哲學本身,哲學史的修訂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羅列的“哲學史”,而是要是哲學史成為哲學本身,把哲學糅合進哲學史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史。
從宏觀角度而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社會環境,特定哲學思潮、哲學流派和哲學運動,探索哲學史發展的社會歷史發展原因。同時也用微觀分析法,描述當時的哲學家實際生活過程,從個人的出生地、出生環境、家庭環境、所受教育、個人生活方式和個人心特點做出詳細的說明,探究個人體的原因對哲學發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學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分別在每卷中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特殊介紹了對哲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對于重要的人進行大量文字描述,不吝筆墨。同時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歷史環境,這是人類發展的思想結晶,這些思想既包含了歷史繼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時代其他文化背景的社會的影響,思想文化系統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從微觀角度而言,相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相同的生產力會產生相同的社會體制、思想、經濟、政治。但會形成不同的哲學思想體系,同一派別的哲學家也會有不同的思想內容,并且同一個哲學家不同時期也會產生與自己相矛盾的哲學觀點,這就需要微觀分析了。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對哲學家個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視對哲學家的個人生活方式,個人的生活環境背景納入到哲學史研究中,在敘述康德那一章中,敘述康德的個人趣事,康德有一個十分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他的鄰居習慣了根據他出來散步的時間來對表,但是有一天他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而打亂了他的時間表。對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誰對他影響最大來確立他的哲學思想。這其中也夾雜著羅素的個人見解,比如:《英國百科全書》上說:“因為他從來沒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羅素說:“我倒真想知道這個條目的筆者是單身呢,還是已婚的人。”
哲學史其實就是哲學家的歷史,是從古到今各個時代的哲學大家的思想結晶的歷史,有的哲學家在時間上是重疊的,所以他們相互會相互影響、相互攻擊、相互抵制、最后獨立出自己派別。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同樣以學派或是人物為主要章節,中間穿插著時代背景,如《西方哲學史》(下卷)一書中在第四章敘述完埃拉斯摩和莫爾之后,他插入了第五章關于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以及第六章科學的興盛,科學的興盛帶來的新概念對近代哲學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讀后感第七章弗蘭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借助于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迷。
要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必須要了解它的哲學,個體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的哲學,反過來他的哲學又決定著個體的生活環境。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入門級哲學教科書,書中介紹各個時期的哲學大家,不僅對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紹,還引申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介紹歷史上不同時期哲學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細致敘述,同時針對各個哲學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評判。他的這部哲學史有助于初學者的學習,更好的解哲學家的觀點和當時時代的精華。
通過學習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了解西方的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對于構建哲學體框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收益頗豐。哲學應當用哲學思維去學習,試著用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去學習,用辯證法的思想看待這個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羅素所說:“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于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中確定生活。
哲學問題永遠不會解決,也永遠不會消失,
發覺“思路行者”這名字沒取好,在這個領域,行走的姿勢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飛者”“思海游者”,不僅視覺效果會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著實到“思海”里去“暢游”了一番,粗粗瀏覽了大哲學家羅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學史》。這部書于1945年出版,羅素先生很長壽,晚年主要靠這書養老。我以跟看小說差不多的速度來看這部60多萬字的巨著,每天看4萬字左右,實在有些褻瀆神明,好在羅素先生是無神論者。
對于西方思想的發展史,以前可謂一無所知。自己的興趣好像還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無論是作為參照物還是更為宏大的背景,必須有些起碼的常識,至少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總得能說出點ab吧。憑我的學識和智商,實在看不了這書,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論,不要說論體系沒看懂 ,硬是一句話也沒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等 ,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霧里。
正因為如此,我才能看得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過了。并沒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本特別看不懂的書倒想寫,至少把有印象的幾點一下,也算給特別熱愛、看重中國文化的羅素先生一個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學的起源竟然是數學;第一次知道原來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們的孔先生差不多,統治了西方思想界2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紀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讓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覺得人類能從中世紀的丑陋中走出來多少有些僥幸。
在我印象中,德國是世界上專門生產思想的地方。看了書后才知道,在康德 (1724-1804)之前,德國是思想十分貧瘠的土地,歷史上少見的通才、“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1646-1716)出生的時候德國還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國教育。難怪于堅在一首詩里會說:晚上10點,康德上床睡覺,當他睡著的時候,個德國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認為康德和黑格爾(1770-1831)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可羅素顯然不這么認為。對康德,他還算尊重,“一般人都認為康德是近代哲學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敵”。康德強調“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主義和民主主義方面的立場上,兩人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對黑格爾就完全不同,在他看來,黑格爾作為民族主義者,把國家主義推到了極端,把國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國家和個人之間,他十分強調個人對國家的服從,在國與國之間,他認為戰爭不僅無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這自然就與因“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想和思想自”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羅素先生看來,如果承認了這樣一個學說,“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國內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看了這本書后,終于搞清楚原來培根確實不是什么壞人,他作為法官雖然收了錢,但是那個時代的法官都收錢,只要沒有因為收錢而影響判決的就是好法官。萊布尼茲這么偉大的人物,卻是個小氣鬼,請帖發給他,他從來不包紅包,只是送新人幾句格言,再加上一句玩笑的葷話。而人品最高尚、知行合一的是荷蘭的斯賓諾莎,為人溫和有禮,對錢財十分淡漠,看看他的眼睛,就能感覺到他該有一顆多么純凈的內心。一直對威廉三世去當英國國王一事有些耿耿于懷,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竟然請小國荷蘭的國王去當國王,現在才知道,原來當時荷蘭才是最開明的國家,當時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的精英都愛到荷蘭避難,威廉三世到英國后,也對英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一直崇拜盧梭,覺得他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性人物。而按羅素的說法,他只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頭號人物,著力于以審美的標準代替功利的標準,蚯蚓有益卻難看,因此受到冷落,老虎有害但好看,因此受到贊美。如果真是這樣,又有多少經過滄桑的中年人還會喜歡盧梭呢?
至于我本人,最喜歡的竟然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學”。在古希臘無比燦爛的文明結束后,歷史突然失去了宏大敘事和勃勃生氣,進入了一個只適宜追求個人感官快樂的相對沉悶期。對于這個時期,羅素是這樣說的:哲學不再是引導著少數一些大無畏的真追求者們前進的火炬,它毋寧是跟隨著生存斗爭的后面在收拾病弱與傷殘的一輛救護車。我喜歡“決心像一條狗一樣生活下去”的狄奧根尼,他住在一個大甕里,拒絕接受一切的習俗,當國王去看他,問他要什么賞賜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別擋住我的陽光”。那時的犬儒與現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別。斯多葛主義的主張,能看懂一點,可總是記不住,因為同時期的伊壁鳩魯派是我的最愛。這個學派對生活的追求十分簡單,伊壁鳩魯平時只靠面包度日,節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們最大的追求是寧靜和沒有恐懼的生活,平時很少外出,謹慎節制,崇尚友誼,主張快樂就是善。
對于我來說,如果人生有足夠多的快樂,說什么也是夠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這個地方,心情寧靜和快樂的時候還得再去翻一翻。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羅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展輪廓;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嘆服。如評述柏拉圖關于閑暇產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分析和推,作者最后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托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現我收獲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了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于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于羅素訴之于性,而新教是唯心的。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記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間聽到水龍頭“嘩嘩”的響聲,正好我看見一個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沒有關的水龍頭依然在“嘩嘩”地流著,好像在對我說:“嗚嗚,誰把我關緊呀?”我正準備走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女孩走進來洗完手就把水龍頭關緊,然后再走,我好像聽到水龍頭在默默地對那個小女孩說:“謝謝你,把我關緊了!”看到這里我心里有一種話說不出來的滋味,我因該節約用水呀!聞著淡淡的泥土清香,看著花間翩翩起舞的蝴蝶,望著生機勃勃的菜園,我的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雖然跑來跑去有點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勞動的價值,體會到了無窮無盡的勞動樂趣。今天放學我回到家,我感覺肚子咕咕叫,我跑進廚房,找東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餃子餡,我拿起搟面杖,開始擺餃子,沒想到爆了幾個,各個餃子都露了餡,我垂頭喪氣的說:“我才包了幾個,個個餃子都露了餡,都像露了餡的王八。”這時候奶奶走了進來,我說奶奶你教我包餃子唄。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滄桑,也此鑄造了中華民族一個不屈的民族信念: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瞬間,高樓大廈成了殘垣絕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飛煙滅了,看似巨大的,無法拯救的創傷,在中國人民的奮勇努力下讓它煥然一新,中國人民的精神震驚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衷地佩服中華民族的勇氣和毅力。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逐出他的想國了。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與其說他的“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造了一種關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一的關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可以說,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與其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力求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于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于嚴謹的富有邏輯的對自然萬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后者。自然萬物那種朦朧之美變得清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以上所說的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個宇宙看成是物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現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可以說,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于美的幻想中發現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于對現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的原因,這種差別何其之大啊!從此以后,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開始統治人類的意識,詩人的激情在機械的碾壓下變得微弱,最終也熄滅了。那第一雙眼睛看到的純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智規范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后的時代里,在宗教的世界里,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文明的歷史到底是向前推進的還是后退的?這其中蘊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方式,一種是科學的,一種是哲學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會請出那位全能的上帝來統治一切,是因為人類已經陷入了混亂之中。這種混亂從哪里來?從可見的方面來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道德衰落了;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身出現了分界,即那三種認識方式的正式確立。人類的意識不再是和自然萬物渾然一體的了,但是人類的卻在不自覺的做著種種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說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類的童年時期那種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團火,上帝也不是數,而是上帝與自然萬物分離,已經超越于自然萬物之上了——是上帝創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圖的“念”也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這可以說明人類與外部世界已經確立了明確的分界,因為上帝是人創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萬物的寧靜中向人顯現的。上帝只是人類企圖回歸自然萬物的努力的假設。此外,上帝也變成了一個“人”,他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備的產生“惡”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的科學假說,當人類科學的和哲學的認識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萬物的成因時,人類便假定了一個靜止的第一原因,這表明了科學和哲學已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于是人類便假設有一位超出了人類的經驗和性的上帝,這便是宗教信仰。可以說,人徹底的從自然萬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又落入了這位創造自然萬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質的上帝的“奴役”。
最近我在求職,覺得這個世界好忙,好緊張。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陋習,比如“最后期限是第一生產力”。每次填寫網申的時候,內心無比的煩躁,但是還是逼迫自己以做好的姿態去完成。看到公務員講座人山人海的時候,一邊吐槽政治的黑暗,時代的虛榮,一邊擊破腦袋去一探究竟,終究隨了大流。一個成熟的個體,應該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在法律上亦是如此。但是對于擇業來說,這緊張喧鬧的環境,會不會讓我們喪失對自我的追求。關于成熟與不成熟,是我一直困頓和迷惑的問題。什么叫做成熟,什么是不成熟,或許無法用個人的感覺去衡量和評判,這有隨意性。這也是我為什么不愿意去評判一個人成熟與不成熟的原因。當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原因無法確定的時候,任何判斷都是無力而虛妄的。而當下,成熟與世俗往往劃上等號,并成為一個廣為接受的標準,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當一個錯誤的東西被廣為接受,那么他就趨近“真”了,并有著極大的強權迫使你去卑躬屈膝地遵循。關于這個問題,從康德開始,一代思想巨匠將啟蒙與成熟掛鉤起來,其本質是用知性驅散迷信,建構科學。但這樣的啟蒙在后人看來也是不完備的,這意味著人類再一次被一個更為高端的“迷信”重新洗腦,從一個更為高端的角度來看待這種成熟,無疑也是不成熟的,故而后來的思想家提出要在啟蒙的過程中同時加上“反啟蒙”,促使人類向更高一個層次的“成熟”邁進。可見,成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永無止境。用一個根基不穩的成熟標準去評判,只會遭到后人的恥笑。
威爾·金里卡說:“我從來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計算所窒息,因為這樣的異化強迫我們疏遠著賦予我們生命以意義的義務與事業。”這句話我覺得很能解釋我們這一代,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場浮夸的舞臺劇,滿堂喝彩后留不下半點回響。我想梵高、亞瑟·皮那讓、李安這樣的藝術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賞”的寂寥后才噴薄出巨大的潛能的。生前現代人都渴望著卻幾乎不懂得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純粹利益的考量幾乎不能容納與“生活”念相關的事物,只考慮哪一種效用的因果杠桿更有效率,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被這樣的問題所窒息。
可是,正如威爾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想擁有自己的生活,就必須自地建立和忠實于自己設定的“義務”,包括那些先驗的契約與神圣的承諾,。如果不允許人們通過承諾自地建立他與生活之間特殊的義務關系,而將效用最大化無限擴大為生命的不二法則,對于人性來說將是多么災難性的后果。
或許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自己缺乏與世界隔離的勇氣,不敢“一走了之”,快意瀟灑地按照自己的預設去生活,還是因為人根本就不可能逃脫一些自我設定的圈套,今日的困境無非是昨日種下的苦果。這個過程是矛盾的,一方面本能地或是半推半就地向那個其實并不向往的世界走,另一方面卻又在這個過程中矛盾糾結,時刻承擔著失去自我的風險。
自我困境
幾百年前的馬克思已經深刻地解釋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他認為人的類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創造活動,而類本質的異化卻使個人的活動不再具有精神創造活動的性質,而降低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活動了。這樣一來,本來是作為實現生命創造基礎、作為生命創造活動手段的那種維持肉體生存的活動,被當做勞動目的,而創造精神、創造價值生命的活動卻變成了滿足肉體生存需要的手段。馬克思太深刻,一陣見血地指出了當前我們自我困境的根源。
所謂意義,落實到日用之際,大抵不過如此。 其實所有的價值取向,都存在一個“為誰而活”的問題,在通常的認知中,大概不過兩種,為自己或是為他人。這種爭論好像永遠得不到一個終極答案,每一派都能通過嚴密的論證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高明之處,以至于這個問題可以被各種“心靈雞湯”文利用,再次淪為一種工具性,在遭到現實不滿時就告誡自己“為自己而活”,而當現實滿足了自己,則高尚地“為他人而活”。這樣一來,問題將永遠得不到解決。然而歷史好像就是這樣有趣,當年康德批判傳統的形而上學問題的時候,遇到過近乎一樣性質的問題。他把這樣的現象稱為“二律背反”。當然,康德最終指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沒有借鑒的,但是思維卻很有啟發。
其實,為誰而活這個問題的兩個答案,是兩個層次上的答案,任何把個體的小原則上升為普遍適用的人生準則的時候,都是危險的。康德當年運用性去批判性,肅清了一個時代的思維弊病,為新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尋找到了可能,關鍵的一步就是重新審視了性的適用范圍,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或許有啟發意義。
為自己而活,應當是將自己打造為一個自思想,獨立人格的個體,勇敢走出他人社會施以我們的各種成見,追求經過自我“審慎”后的目標,尊重自我價值,把自我看成一個目的,拒絕將自己變成一個手段。而為他人而活,應當是對這個社會永遠存在一種溫情和關愛,尊重他人的價值和訴求,將他人也當成目的,不當手段。
總之,為自己而活不能無視他人的存在和訴求,為他人而活不能忽略自我人格獨立和價值提升。任意夸大其中一種原則都是危險的。
但是,對世界多元性的包容和堅定自我的道路從來都應當是同時存在且并行不悖的。對世界多元性的包容體現你對世界的關懷和解,而自我的堅定來源于自我反觀后得來的勇氣,多元性從來都無法去否定優劣之分,尊重多元代表一種氣度和修養,而批判多元代表一種追求和信仰。
世界總是多元共生,卻又存在一種“歸于一”的內在動力和沖動。或許永遠無法歸一,卻不能停止這個想追求。例如,但凡專制主義者或許往往是一個想主義者,只是他們過多抬高了自我認定的道路、制度和想,而缺乏對于其他道路、制度和想的尊重,進而固步自封,反而延緩了自我想的實現。而有時候,面對繁華世界,平凡大眾似乎對于任何生存方式和價值想都報以極大的寬容,用盲目的尊重完全替代了應有的批判,這也使自我在紅塵中混沌庸俗下去了。
對于普通人,我們似乎要在這兩者間去尋找一個平衡點,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據。所以,最終好像又回到了一個平凡的真:對世界既要有所尊重,也要有所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