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
整本書差不多是從他們快有女兒圓圓開始直至女兒因病去世,多數(shù)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當(dāng)然也通過字里行間傳遞出了他們生活的態(tài)度及追求。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段覀冐怼纷x后感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1
《我們仨》內(nèi)容不長,僅看目錄《我們倆老了》,《 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都覺得肝腸寸斷。一位近百歲老人,夫逝女亡,靜思追憶往事,文筆克制,干凈樸素,哀而不傷。我總是在想,往事多么甜蜜,一家三口多么幸福,如今只是空洞房間的一盞孤燈,先生是如何承受當(dāng)回憶如潮水般襲來時的錐心之痛,想必“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圓圓是她唯一的愛女,被喻為“此生唯一杰作”,饒是先生那么風(fēng)輕云淡的人,提到女兒都是不自覺的驕傲的,女兒的“過目不忘”,自小愛讀書,做學(xué)問也是一向嚴(yán)謹(jǐn)而拼命,老了照顧他們也是井井有條。她說,“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diǎn)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她說,“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縱觀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勢均力敵的愛情,內(nèi)心完整而豐滿,沒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會張牙舞爪,也不會警惕萬分,她不那么貪婪,也不那么焦慮,她自自然然地活著,默默淡定努力著,活出了一代宗師的模樣。
有時候覺得,會寫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達(dá),可以記錄。人終究會老,記憶終究會衰退,到那個時候,還有什么能證明自己曾經(jīng)存在過?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書。
前段時間在跟朋友討論說唱歌感情重要還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與采哪個更重要?
朋友想了一陣對我說,技巧更重要,至少能聽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說一定是感情最重要,文與樂終歸是因感情而生。
此書泛泛記錄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語言也很樸實(shí),每個人都能寫,但是每個人都寫不出來。這是一種難得的動容。且所有的家長里短都帶有一種悲涼的色彩,都是時代剪影。這又是一種深遠(yuǎn)的意義。
而先生最厲害的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手筆頭永遠(yuǎn)有一種幽默。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芳華》,不同的是后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溫情。
不知在哪里看過,先生論鐘書他倆的關(guān)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難與共,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濃情蜜意,這本書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真是世間最令人羨慕的關(guān)系。
家庭環(huán)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錢瑗這樣優(yōu)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環(huán)境里盡可能給孩子最多的自由,讓她盡情成長,本身的模樣加言傳身教,一定會是最好的樣子。
看這本書的時候家中有人去世,內(nèi)心總是有種對生離死別的無奈之感,很不符合23歲的年齡。樸樹說我們這一代還沒長大就在老去,估計就是這意思。而書的前幾章就講述了三人分散,讓從小經(jīng)歷很多告別的我深有感觸,人世間不過就是一場場離散重逢,在這里分開,在那里重聚,不必太過擔(dān)憂,不用太過憂愁。
《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后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xué)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并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xì)膩也很滋潤,慢慢的彌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xué)的時候?qū)W冰心的課本,里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fēng)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著樸實(shí)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暢過的都是發(fā)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著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著論語百家。我總是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很老,現(xiàn)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后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diào)罷。
當(dāng)把時間放在某個點(diǎn)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復(fù),當(dāng)這個點(diǎn)過去,轉(zhuǎn)換到另一個點(diǎn)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rèn)為這個點(diǎn)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diǎn)上什么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diǎn)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后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hù),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diào),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yàn)檫@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鐘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jīng)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xí)慣,勇于探索新的知識領(lǐng)域,包括在生活細(xì)節(jié)上,比如:探路、學(xué)習(xí)、做飯、 散步游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diǎn)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jīng)歷坎坷與磨難,卻因?yàn)橐黄鸬谋舜税参俊⒐餐袚?dān)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我們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dá)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rèn)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xué)愛好者。由此,也進(jìn)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一樣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于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dāng)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shí)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jì)實(shí)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xiàng)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diǎn)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