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篇1)
這是一本講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兒,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書。
莉迪亞,書中的主人公,還沒開場就死了,接下去全書都是在尋找莉迪亞死去的理由,一開始還有點看嫌疑小說的感覺,以為是他殺,沒想到最后是自殺。而她自殺的理由卻是因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夠愛她,反而是父母太愛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亞是三兄妹中,唯一擁有藍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獲得了最多的關注,母親一直希望她成為醫生,因為她的母親瑪麗琳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醫生。瑪麗琳從小到大都很聰明,成績優異,特別是在化學和醫學學科上擁有超于常人的天賦,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點,希望與眾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亞的父親,一位中國后裔,她的夢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瑪麗琳是多么喜歡詹姆斯,喜歡她的黑頭發,喜歡的黃皮膚,確切的說是喜歡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見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動吻了她滾了床單。
然而,對于詹姆斯來說,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種人一樣。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很嚴重,擁有黃皮膚和黑頭發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點,走到哪,都會有人向他投來目光,是動物園里猴子獲得游客投食的那種目光。直他遇到了瑪麗琳,直到他們生了莉迪亞。 莉迪亞繼承了母親藍眼睛,詹姆斯認為,他的女兒可以像那些白種人一樣,輕易的走進人群了,再也不好獲得異樣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亞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為他自己從小到大都是異類,沒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多去參加各種舞會,經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電話,也經常問她朋友們的狀況。其實莉迪亞在學校一直沉默寡言,沒什么朋友,一開始她的同學們還會邀請她去參加一些活動,然而卻說她沒有時間,要回家看書,因為她的母親在家里等著她,就這樣慢慢的朋友們有什么活動就不叫她了,也就沒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親是導致莉迪亞自殺最重要的原因,她母親以為自己的女兒也會向她一樣喜歡醫學,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從她自己的角度考慮,比如下課后會陪她一起復習物理、化學等,還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書給她,那種如何成為一個女強人,如何成為一個醫學專家類似的書。
然而,莉迪亞卻只能默默的忍受著,她壓根就不喜歡醫學,她壓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書,她喜歡項鏈,她多么的希望母親能送給她一個屬于青春期女孩的禮物。
然而瑪麗琳不懂,瑪麗琳以為自己的女兒只喜歡醫學,莉迪亞就這樣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壓垮,跳湖自殺了。
我想現在很多的中國父母也是這樣,從小就給他們抱各種補習班,希望他們成為__,在張口閉口之間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樣。
網上有一句話:“這世上有幾種笨鳥,一種是先飛,一種是不飛,還有一種是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這個蛋”,如果你過分的關注這個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篇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斯,漢娜,還有杰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說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群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么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著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著自己的個性,終于在內斯離開,發現自己喜歡的杰克竟然愛著內斯后,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現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系時,他奮發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生了什么,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注后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
一直努力的讓自己不受注意,卻在別人給予關注后不知所措,假裝毫不在意。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涌。是心太窮了嗎?
這本小說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么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并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么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脫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篇3)
你好,我是權建卓,7.16中午看完這本書,今天談談。《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譯名《無聲告白》,作者是伍綺詩,書封面上寫著“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憑借處女作奪得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這里不是,一個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個好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16歲,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與期望。復雜的故事隨著探尋莉迪亞的死因展開,華人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兩人的童年經歷以及相遇、相戀,結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殺。“她輕輕地下到小船里,松開纜繩。……她跨出小船,走進水中。”2、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什么?封面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亞沒有擺脫他人的期待,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吧。這篇是讀后感,但并沒寫太多,因為我沒太大感受。這本書不長,斷斷續續地看了兩個多星期,看著后面的忘著前面的,一些劇情、一些細節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這本書,就會把它丟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會再碰,劇情會很快忘記,像是沒讀過一樣。但我愿意等待一個時機,喚醒一些記憶,那時會重新翻翻這本書。
3、書中打動我的一點句子,雖然需要配合著劇情,但我還想分享給你。
她把鼻子埋進莉迪亞的頭發間,暗自許諾,絕不過分糾正她的坐姿、逼她尋找丈夫、打理家務;決不建議女兒從事不適合她的工作,過不屬于她的生活;決不讓她在聽到“醫生”的稱呼時,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莉迪亞5,6歲時,母親瑪麗琳的心理活動)
“你母親說得對”,他說,“你應該和一個更像你的人結婚”。(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因為詹姆斯是華人)
“讓我們假裝,”他說,“你從來沒遇見我,她從來沒出生。這些都沒有發生過。”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
不管過程多曲折多沉重,結局還好。生活總要向前看,向前走。“她明白,他們沒有別的去處,只能向前。”
7.16中午這本書即將看完時,買了作者的另一本書《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樣有一句話,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對了,還有一句,永遠記得,你呼吸著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篇4)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后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后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著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里,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么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后,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感悟(篇5)
“莉迪亞死了,他們還不知道。”——《無聲告白》
三浦春馬去世的消息我是兩天后知道的,因為要準備考試,那兩天沒怎么上網。咋看到三浦春馬死了的時候,我甚至沒有反應過來發生了什么,好久之后我想起來三浦春馬是誰,然后感覺這條消息應該是假的,其實沒怎么看過他作品,所以印象里他還是“戀空”里那個高中生的模樣,我喜歡那個笑起來很好看的他,根本沒有把那樣的他同死亡聯系在一起。點開消息,“自殺”……這兩個字又讓我愣了很久,然后就想起了喬任梁,甚至想起了張國榮,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滿是疑問,還沒覺得自己有多難受,然后我重新打開了高中時期看過的戀空,看到結局三浦春馬扮演的弘樹死掉時才開始覺得難過,后知后覺的意識到這不在是故事,那個扮演者在真正的世界里也變成了天空走了,眼淚突然就再也沒能止住。
我想好好活著,但我覺得好累。
我想就這樣死去,但我又覺得害怕。
我想,我缺乏勇氣,不管是活著,還是死去。
我從未覺得那些選擇離去的人有多不應該,畢竟我們誰也不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究竟為何如此選擇,但我著實佩服他們的勇氣。誰也沒有權利去怪罪他們的離開,我很討厭“你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么”這句話,在我看來活著,死去都只是選擇而已,都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選擇。
其實選擇死去有很多原因,以前看過一個問題,“你說,那些自殺的人,到底是想通了,還是想不通呢?”想通了,所以作出了自己樂于接受的選擇;想不通,太痛苦,所以只能逃避。就像莉迪亞走入了湖水中,不是因為她想死去,她只是想糾正錯誤,重新開始。莉迪亞是一個混血孩子,她繼承了爸爸的黑頭發,媽媽的藍眼睛,整個學校只有她和她哥哥兩人,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她的哥哥大概比她更幸運一些,他沒有繼承媽媽的藍眼睛。莉迪亞太像自己的媽媽了,除了藍色的眼睛,她還承繼了媽媽所有的意愿。而她的父親不想讓孩子們像自己小時候一樣,不停地讓他們去交朋友,融入這個本與他們格格不入的世界。父母的期待壓得她喘不過氣,她依舊苦苦的堅持著,她害怕失去媽媽,而且自己有哥哥的理解陪伴。可是艱辛的支撐終究會被現實打敗,她的努力換來的只有更沉重的期待,慢慢的壓得自己再也喘不過氣……哥哥的“逃離”讓她終于失去了最后一絲支撐力。
莉迪亞走入湖里的時候,我既覺得悲哀,又覺得欣慰,同時還有一絲遺憾。悲哀的是,十五歲的她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欣慰的是,她不在苦苦堅持,想要改變這一切;遺憾的是,她也許不是真的想死去,她只是想要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為什么說活著、死去都需要巨大勇氣呢?只因“重新來過”四個字,本身就很難。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