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后感
翻開了《培根隨筆》的第一眼,其齊排列的目錄就深深吸引了我。“真”、“嫉妒”、“死亡”……蘊含著哲的標題令我驚嘆。懷著好奇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翻開了一篇一篇的隨筆,這本書再次使我驚嘆。它那簡潔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文筆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讀他的隨筆,仿佛是一種享受,相比我讀過的《緣緣堂隨筆》,它更為嚴肅,卻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枯燥。當然,書中對于世間萬物獨到的解析和迭出的名言警句更讓它錦上添花。
每逢書中精彩之處,我也情不自禁地微笑點頭,似乎找到了一位知音。有時書中的見解與我不同,細細看來,書中自有其精彩奧妙之處,好像開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當我脫離了初次讀它的興奮之后,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竟不知不覺得羞愧了。我發(fā)現(xiàn),我以前的某些想法,是多么的世俗、無知和鄙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輪財富》和《論嫉妒》。
“財富是德行的累贅”,此言一出,確實驚到了我。我本以為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是不愛財?shù)摹S袝r我甚至幻想,假如我能給我的錢財定一個數(shù)目,我希望能夠取之不盡。但是當我往下看時,終于意識到了我想法的幼稚。“錢財在富人心中就像一座城堡。”是啊,假如被只存在于心中的假象所迷惑,只為錢而勞動,無疑會錯過許多快樂。“過程比結(jié)果更重要。”不忘初心,保持心靈的一份純凈,才是最好。
“愛打聽別人隱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懷鬼胎的人。”這句話離我無言以對。我不是很確定在別人的眼里我是否心懷鬼胎,但是回憶我的所作所為,我對于別人的隱私確實很不尊重。現(xiàn)在想來,這該是一種多么沒素養(yǎng),過么無禮貌的表現(xiàn),我簡直為我以前的做法而感到羞恥,或許我并不是有意的,但是細節(jié)的重視卻成為了我和品格高尚的人的差距。《培根隨筆》中的語言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但在我看來,顯然其中的道更為珍貴。我將它當作一本哲學(xué)的寶書看待。在讀這本書時的不斷自我反省中,也算是對我的一次洗禮。
我看到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的文章,散發(fā)著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t;高度的閱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說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t;
《論真》是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智上的認知則是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yīng)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的先驅(qū)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t;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jié)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diào)子,波瀾壯闊,沖擊你心靈的局限,帶著你的心一齊傾斜,涌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t;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xué)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quán)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于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xué)的執(zhí)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tài)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zhèn)涞哪行缘弁醪徽f,這則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
雖說已經(jīng)初秋了,雨也不斷,但是夏日的余溫仍存,有時走在街上還能從地上看到從樹葉縫隙中傾瀉出來的陽光,淡淡的,斑斑駁駁。有一種東西呢,只要你體驗過了,就一直存在于你的腦海中,比如這夏日的陽光。
讀完《培根隨筆》感覺也是如此。一條條短小而精湛的短句,一段段富含深意的小文章,讓人記憶猶新。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多么優(yōu)美的一個比喻,恰到好處的指明了讀書的重要性,這是一個思想的傳承,把前人的知識與經(jīng)驗以書本的方式完好的留給了我們,同時,培根也通過這種方式把他的思想和精神傳承給了我們。
”一個機敏謹慎的人,一定會交一個好運。“首先這是一個肯定句,也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做不到機敏謹慎就不一定能交到好運。這是一個看待問題的特殊角度。通常我們會說到倒霉與幸運,其實倒霉也就是說你根本就不夠機敏謹慎,這句話就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毋容置疑。
這是兩個例子,這是培根的隨筆,他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他用他短小簡潔的句子直接詮釋了許多我們難以去解的道。
這是一本指導(dǎo)我們一生的書,它積極向上,從論人生,論學(xué)習(xí),論書籍,論修養(yǎng),論科學(xué),論道德,論友情,論智慧,論時間等多個方面告誡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面對人生,面對困難的時候還能夠做到最好。這是我們無法靠自己淺薄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就能獲得和解的,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出來的。
不過知識經(jīng)驗容易得知,卻不一定能夠化為己有,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積極向上是很難得,成敗與否就在于你是否能夠忍得下來,熬得過去。
但愿我能夠堅持的下來,敬愛的培根先生,讓我從時光的縫隙里能夠有資格與您的精神相遇吧。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爾本子爵,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散文家、哲學(xué)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實驗科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chuàng)始人,又是給科學(xué)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qū)。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xué)的增進》以及《學(xué)術(shù)的偉大復(fù)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xué),后擔(dān)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xué)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fù)興新工具論》。
另外,他以哲學(xué)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fēng)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于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fēng)寒,支氣管炎復(fù)發(fā),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國本土原來沒有隨筆這體裁,但于培根寫隨筆的示范,這一寫作形式開始在英國植根。后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此隨筆成為英國文學(xué)中頗具特色的體裁之一。
隨筆能充分自地表達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真帥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摯的精神境界。
向讀者坦露自己的靈魂,它真實的反映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表現(xiàn)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絕矯揉造作,摒棄虛情假意,反對刻意為文,提倡真實再現(xiàn),真切反映、真誠表達、真率為文,意到筆隨,言盡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書中富有詩意的簡短的語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這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和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召喚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現(xiàn)出了別具一格的哲美。
此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