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感想體會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1
緩緩合上書,我的眼前仿佛浮現的還是那幽靜美麗的荷塘,朱自清為了排解自己的苦悶,在一個祥和的夜晚,漫步在這清靜的天地……
起初作者的心情是頗不寧靜的,他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了。自己踏著一條幽僻的路,拋開塵世間的煩惱,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那有裊娜的荷花,亭亭的荷葉,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叢生的灌木,斑駁的黑影。這美麗的風景,給作者帶來片刻的平靜,但他又想起來自己的處境是無福消受了,絲絲愁緒又涌上心頭……
為何不平靜下來,放下苦悶,好好欣賞這美景呢?
作者也是對美好生活懷有憧憬的,可是在文中我能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當時,軍閥割據、外國入侵、蔣介石鎮壓,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他心里是惴惴不安的。但他在這美麗的夜色中平靜下來,感受到了片刻的祥和與美好。
為何不試著改變一下心境呢?
我們正處于一個和平的年代,但也會因為一些瑣事而煩悶。當我們處于憂傷,憤怒之中時,這個世界會是一片灰蒙蒙的,對再美的景色也無動于衷了。何平靜下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身邊人的關愛。我們的世界也會在這一刻豁然開朗——“原來,生活如此美好。”
拋開煩惱,放平心態。也許,你也會像朱自清那樣,尋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幽靜的荷塘……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2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來自朱自清寫的篇目《荷塘月色》,讀完這一篇文章之后,有許多的感受。在其中,我最喜歡其中的第五段了。
在這一段中,起先便開始由月光映入荷花開頭,讓人不覺的想象到了一個美麗的夜景,月光像流水一樣靜靜的泄在荷葉上,把荷花照應著一樣牛乳洗過一樣的白,一切都好像夢一樣,環繞著我們。之后,又把景物轉到了四周,遠光穿過高高的樹木,灑在了荷塘中,通過月光的照射,路旁柳樹的影子映到池塘的荷花上,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景色。
在這一段中,作者把所見所聞形象的描寫了出來,靜靜的月光,勃勃的青霧,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淡淡的云,樹影和月影,這些景觀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而這些獨特的感受只有在獨自處于夜晚的荷塘邊才能感受得到,在這里,荷塘中的荷花與月色相互交融在一起,再通過一些周圍的景物的烘托,為第六段在寫荷塘四周的景物做了鋪墊。在這一段中,作者也用了一些修辭手法,比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一句,作者就用了通感的手法,從視覺轉移聽覺,形象的溝通了人的感官,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的充實,更加的豐富。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一句,用一個“瀉”字,以動寫靜,寫出了月光的柔和,幽靜,使讀者身處于此環境之中。
總之,在這篇文章中,有許許多多的優美語段,但我獨愛這一段,或許因為喜歡這柔和的月光吧。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3
這是一篇借景抒懷的散文。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從這開頭就可以讀出作者心緒不定,為外面的事情所煩惱,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去發泄。“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心情吧。”那就去賞月光下的荷塘。在那你就會發現一切。
在第三段里“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從這里可以讀出作者渴望一片寧靜的吵雜而復雜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寫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干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文中用了比喻和擬人的詞突出了視角上的曲線美,把葉子比作舞女的裙,讓人聯想到少女的翩翩起舞。“微風過處,吹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有著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一開始讀時覺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縷縷清香本是嗅覺聞出來的,然而后面卻說仿佛高樓上有著渺茫的歌聲,歌聲是聽出來的,怎么會有呢,這也許就是文學藝術寫作的藝術手法吧,把不同種類的感官功能溝通融合在一起,微風過處,遠處時隱時現的歌聲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起讓人神魂縹緲,有著仙境般的感覺!“葉子底下是嘩嘩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充分發揮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見葉子極美的風致,雖然葉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動聽的流水聲,因有流水的滋養,荷塘才會開得旺盛。這段文章中有靜態有動態,動靜皆宜,把整個荷塘的景由靜態寫成動態,給人留下極美至神韻的景象!讓你回味無窮!
整篇文章能讀出作者渴望美,并通過文字構建了心中的美!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4
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春夏秋冬都有著自己的色彩與熱鬧;碧綠的梅雨潭,充滿著夏天的氣息······我愛朱自清的散文,愛他那充滿了詩意而又優美的語句。但我最愛的還是那篇猶如同詩畫一般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創作于1927年七月,正值4·12政變后不久,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的事實,悲憤,不滿,苦悶,彷徨,他懷著孤獨苦悶的心情,寫下了此文。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寫了清華園中荷塘夜間的美景,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走出黑暗現實而又不能的感情,體現了他在苦難中的美好愿望。
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將荷塘和月色巧妙結合起來,突出了月下荷塘與荷塘上優雅、朦朧的月色,體現一種自然之美,呈現出一種幽深的意境。語言生動準確,讀來詩意盎然。我想,作者在這黑暗的現實中,盡管心情孤獨苦悶,但并沒有沉浸在絕望之中,而是在苦難徘徊前進中心懷美好的愿望,寄托著一個政治理想。在朱自清心里充滿希望理想和一點悲傷時,他提筆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傳世美文。但是,朱自清先生可以在黑暗中心懷希望,那我們呢?一件令人傷心的小事,一件物品丟了,都“應該”放聲大哭,徹底絕望,更別說寫優美的散文了。如果重一點,連文章也不想寫;輕一點,寫的悲話遍篇。我又想,假如有一天,類似的政變發生了,我們會怎么樣?后果不堪設想。逃到和平的國家去?自殺?或更慘?但朱自清先生假如還活著,知道此事,已經又寫一篇散文了。當然,這散文,肯定像荷塘月色一樣,對“苦難”、“悲憤”、“傷心”之類的詞只字不提,而是用細致、優美、玲瓏編織的文章,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盡管心里有些悲傷。
我們要像朱自清一樣,在黑暗中,可以有一點兒傷心、不滿,但不能絕望,我們永遠要心懷希望,勇敢地與黑暗作斗爭。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所作。這是能震撼心靈的華彩美文能滋養我們的精神的生命!
《荷塘月色》共分了四個專輯。第一輯是《感悟生活》;第二輯是《故人舊事》:第三輯是《行走的蹤跡》;第四輯是《思索人生》。
感悟生活是朱老對生活的理解。大致將朱老眼中的生活分為兩種。第一種:生活中細小的細節中的美,如果細細品味這美的話,生活將美好。第二種便是興趣或愛好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絕對是一種享受。
第二輯《故人舊事》。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我所見的葉圣陶》朱老眼中的葉圣陶實在出乎我的意料。葉老十分樸實,朱老總覺得他像一個天真的小孩。
第三輯《行走的蹤跡》,朱自清先生是一個樂于尋覓美、享受美、感悟美的人。美無處不在:自然風光里,人文景觀里、地方習俗里、吃喝閑談中都有美的蹤跡。尋覓美的蹤跡,便是一個行走的過程。朱自清先生能將它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些文字不一般啊!
第四輯《思索人生》。作為一名傳統有良知、有氣節的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對人生的思索從未停止過。他的那個時代,戰亂頻仍,時局動蕩,民生困苦、外強奴役,種種的一切,仿佛污濁不堪的空氣,使人窒息壓抑。面對社會的不公和丑惡,朱自清用自己的筆高聲吶喊,甚至疾言厲色,冷嘲熱諷。他筆下的文字述說了社會的丑惡,讓人渾身不舒服。
這觸動靈魂的優美文字,源自文學大師的心靈深處,在歲月的長河里,如寶石般閃爍星的光芒,陪伴我們一路遠行。
向朱自清先生敬禮!
荷塘月色感想體會精選篇6
我讀完《荷塘月色》,我很喜歡朱自清的作品,令我陶醉。我打開書一看,我一看“荷塘”這個地名,我便想起去年的暑假前,我一個人到奶奶家旁邊的花園觀賞荷花的情景。那寧靜的畫面讓我至今想起來還恍如昨日。記得那天晚上我在家里一個人,感到寂寞,也像朱自清先生一樣尋排遣,我背著手踱著出了家門,我想起那個美觀的小花園。我獨自走在曲曲折折地小石頭路上,抬頭一看,看見有滿月的光很美好的。
我緩緩地走在路上,彌望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的都是樹,有的明亮可辨,有的陰陰暗暗,而最多的是郁郁蔥蔥的松樹。令人看起來多可怕!但我有點勇氣走下去,走著走著,豁然開朗!啊!原來在荷塘的周圍都是銅枝鐵干一樣的樹,中間的荷塘里有不少荷花的花蕾,像安睡的樣子。我只好輕輕地走步。走到荷塘的旁邊,坐下一看,荷塘有田田的葉子,層層的葉子中間,朵朵粉紅色的花,中間露出幾絲淡黃色的花蕊,還有的荷花白如玉石。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使我心曠神怡!
突然,一朵荷花里有燈光閃爍,變成粉白粉白的荷花燈,仿佛寶蓮燈似的,真漂亮!我非常不可思議!我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打開一看,哇!是一個螢光閃閃的小螢火蟲,我好奇地看著它,螢火蟲慢慢地飛落在我的胳膊上。螢火蟲悄悄地跟我說:“你不要寂寞,多來看荷塘一下。”螢火蟲又飛來舞去地回去了。我有點心灰意冷,我站立轉身沿著荷塘走回去。我觀賞完荷塘,大飽眼福,戀戀不舍地離開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