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
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精選篇1)
“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做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我希望這封信會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時候,你過得很好!——《肖申克的救贖》
這部電影在很久之前就看過了,之后又重溫了好幾遍,每一次觀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不管多少次讀到這段話都會覺得感動。當安迪找到時機打通隧道,爬過長長的臭水溝,站在雨中享受久違的自由。當瑞德年老后終于獲得假釋,他通過當年安迪描述給他地方,找到安迪給他留的包裹,憑著地址,他們在海邊相遇········電影中這些經典鏡頭不管看多少次,還是會心潮澎湃,為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或喜或悲。在獄中安迪和瑞德都遭受了許多痛苦與不公,安迪連進入獄中都是被冤枉的,之后明明知道真兇是誰了,卻因為監獄長的貪婪而錯失證明清白的機會!在遭受一次次的打擊之后,安迪依然沒有放棄希望,通過數十年的蟄伏,終于獲得自己的自由!就像影片最后說的那樣。
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如果失去希望,那未來就毫無指望!也許要達到那個希望需要耗費我們數不盡的時光,要付出無數的努力,但也許某天就能夠降臨,只要別輕易放棄!
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精選篇2)
高曉松曾說過:“一生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小說將愛與自由,兩個不同意義的詞交織在了一起,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心懷希望,他會去自我救贖。而自由就是愛與希望的實現。
作者筆下的肖申克,是一個充滿齷齪和骯臟的世界。這個監獄有著他隔絕人世的獨立的生活,但是,這份獨立,也恰恰成為了當時美國政治的一個縮影。一個未曾犯罪的安迪被抓進去成為犯人,而那些獄警,監獄長卻做著偷稅漏稅等等一系列的不法行為。善與惡的界限也由此變得模糊模糊。
同樣,這還是一個被嚴重束縛的,會令人失去自我地方。監獄長說過,“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當我們看到,那些出了獄,但卻無法適應社會的人們最終自殺在自己家中時,那只被放生,但最終卻餓死在監獄角落的鴿子時,我們都會明白,那份自我和獨立的意識,是多么的重要。
在決境中不輕易被打倒,在過錯中不輕易迷失,自我勉勵,自我救贖。心懷夢想,方能召喚希望。
小感想:監獄中的人是無罪的,與其說是一種調侃和諷刺,不如說是人類充滿期望和善的肯定。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長久的,監獄里的人大多都被變得體制化了。
就如瑞德說的那樣:剛進監獄的時候你會仇視它,之后你習慣了它,到最后你會發現你不能沒有它,已經離不開它了。
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精選篇3)
因為沒看過電影,翻開目錄之前一直以為整本書是一個故事,還奇怪為啥叫different seasons讀這本書用了比預計長的時間,除了中間因為身體不適而致的心神不寧之外,更因為無論哪個季節的哪一個故事都無法令人感覺輕松,常常不得不因此放下書去緩解下心情。
讀完第三個故事的時候發現前三個故事多少都與那個名為肖申克的監獄有關,也就理解了整本書為何以此為名。雖如此,這本書給了我最強烈刺激的,既不是蒙冤入獄忍辱偷生最終克服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難越獄升天的安迪,也不是那個冷靜堅強在遭遇車禍身首異處之后還能保持呼吸成功生下孩子的未婚媽媽,而是那個叫托德的男孩,那個原本學業優異,卻從好奇一段歷史,到深陷魔鬼故事不能自拔,直至成為另一個魔鬼的納粹高徒——因為太過于接近地獄,每了解一點地獄的真相,便被吸引著朝地獄邁進一步,最終命運就是被其吞噬。在記錄下這段評論的時候我忽然聯想起因為寫作《南京大屠殺》而備受精神折磨最終自殺身亡的張純如。所謂救贖,其實很難,越獄成功的安迪從此只能以另一個人的身份茍活于世再不能做回真實的自己,頑強呼吸保住孩子性命的史黛菲也完全阻止不了自己滑向死亡的結局。
也許正如作者所說——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安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
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精選篇4)
當你跟別人談論電影的時候,讓其說出自己喜歡的一部作品的時候,很多人答案相同的那部作品,在我看來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值得你去好好再看一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無疑就是那樣的一部作品,上映至今點擊量過幾百萬次,而且是一部你可以反復看幾遍不會覺得膩的電影。
我在很早之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記得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的一句話,當你太年輕的時候,就讀了它或者看了它,以為是“讀過了”或“看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東西是看不出或者讀不出味道的,當你到了需要它的年紀的時候,卻沒能再次跟它相逢,這是一件遺憾的事,當年看了這部影片就覺得情節安排的有新意,有意思但對里面的深意一點沒有感覺,直到再此看它,才覺得當時忽略了好多的感受,今天想要來分享一下。
錯誤的時間里對的人
故事圍繞的一起謀殺案展開,影片精彩的地方也正在此處,一個無辜的人被判處無期徒刑,可以說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鋃鐺入獄,從而在高墻鐵窗下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安迪這個年輕的銀行家,冷靜的看著這一切,在本不該自己存在的世界和時間中生存,可雖然在錯誤的時間里,但他卻是對的人,所以他會為修理屋頂的獄友申請啤酒,在肖申克的監獄里從來么有過的,他會為獄友申請擴大圖書管而積極寫信,他會問死去胖子的名字,雖然別人覺得無所謂了,他會將門鎖上給所有獄友放莫扎特,即便會關禁閉,可這一切都是一個對的人該去做的,雖然力量微不足道,可依舊給灰色的監獄帶來了一絲絲色彩,當然他也在贖罪,他說他也有罪,雖然搶不是他打的,但是他不善于表達的性格將自己的妻子逼走了,所以他在錯誤的時間里在救贖自己的錯誤。
對的時間里錯誤的人
影片的敘述是瑞德的旁白聲,故事的開頭就是瑞德申請假釋又被拒絕,從這個滿眼期待的中年男人身上你能感覺到他多希望可以順利通過,這個男人已經在這里關了三十年了,他太渴望出去了,曾經有一個對話是他和安迪詢問對方是否是無辜的,當時安迪說自己沒有殺害自己的妻子像別人一樣是無罪的,然后轉而問瑞德,瑞德說我可能是肖申克這所監獄里唯一有罪的人,他關押在監獄里屬于罪有應得,他的過錯讓他屬于這里,在這里他從一個毛頭小子變成了老頭子,他在這里贖罪,最后一次假釋的時候,他說了很多內心的話,有一段我記憶很深,他說他很想跟當年那個年輕人講講道理,可是他發現那個年輕人已經不見了,只剩下現在這個老頭子,無奈和悔恨也許都有吧,有人說經驗和忠告的最大的意義就是把它告訴其它人,所以才有他能在很多人以為布魯斯瘋了的時候說出他只是被體制化了的核心。
體制化下的所有人
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真的就是剝奪他的自由么?我覺得最大的懲罰恰恰是剝奪你一切自由后,讓你適應和習慣這個所設計的環境,從而不再有希望,布魯斯死后,瑞德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剛來的時候你很痛恨這些高墻,但慢慢的你就適應了這里,再后來你開始依賴它,離不開它,當你獲得自由后,反而適應不了真正的生活從而選擇自殺,也許這才是監獄存在對人最大的懲罰,讓你在體制化下生存,從而改變你,瑞德幫助典獄長洗錢,他利用社會系統的漏洞杜撰出一個人,他曾跟瑞德說過他在外面是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就像一個旗桿,變成騙子之后才來到監獄,這里竟然會改變了自己,很諷刺的對話,體制化下的所有人是否還有出路?
我想電影里已給出了很明顯的答案,我想那就是希望,希望是一顆種子,讓人可以忍受一切煎熬,甚至戰勝死亡,當瑞德在想回歸到體制化下的時候它則是瑞德腦子里唯一放不下的東西,它慢慢的被植入慢慢的在發芽,讓瑞德真正體會到自由人的感覺,可以為了希望去追尋,哪怕跋山涉水,但依舊充滿喜悅,體制化對有希望的人來說沒那么可怕,可怕是你的內心失去的希望,有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事,哀莫大于心死,心不死,一切就都還沒有結束。
肖申克的救贖主題讀后感(精選篇5)
初讀《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是在高中,再讀這本書是在前不久。一本好書,總是想要讓人讀了一遍又一遍,回味良久,像是刻骨銘心的一件事,在心中留下烙印,久久不能忘懷。同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看之后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即使困難重重,也堅定不移的相信希望。
我們讀的每一本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在書中與內心的自己相逢,使書中的力量轉變為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充滿希望,更加從容,滿懷自信。
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快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如果說不幸是一種巧合,那對于銀行家安迪來說,當他發現自己妻子有婚外情時,內在的良知他并沒有選擇槍殺他們,而時間上的巧合讓他背負了永遠無法贖清的罪孽,不幸的生活從此由肖申克監獄開始了。
然而,雖然身體和精神上在飽受折磨,但是安迪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每天堅持看書,磨石頭,下棋,二十年如一日,用毅力和堅持挖通了將近五百米的隧道。在這世上,有些東西是石頭無法刻成的。在我們心里,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
含冤入獄卻也只能安于現狀,深陷圍墻但也對自由充滿向往。對比一位在監獄里生活了五十年的老人,出獄后不知道該怎么樣去活著所以選擇了自殺。體制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一開始,人們抗拒它,后來慢慢習慣它,到最后,離不開它。
當安迪無意從湯米口中得知殺害妻子和第三者的兇手時,開心的找到監獄長請求翻案被拒絕時,湯米也慘遭殺害。安迪意識到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贖自己,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監獄長。逃走后,取出沒有污點的錢,將監獄長貪污與謀殺的證據寄給報社,徹底擊垮了監獄長的勢力,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