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三個火槍手讀后感
文中留有印象最深的人物:紅衣教主/阿托斯/達達尼昂/米拉迪
故事是從咱們勇敢機靈,熱血俊俏又不乏謹慎的加斯科尼紳士,達達尼昂先生開始的。二十一歲的熱血小伙無疑要到外邊闖蕩一番,而故事情節的另一端是紅衣教主——從故事中讀出來的對于王后的愛慕而不能及以及對于白金漢——情敵更多于異國的敵人的嫉妒驅使著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主教的一切部署。而達達尼昂,無論是最初的情婦波那瑟太太,還是后來成功迷惑了他的米拉迪,愛情,無疑是最大的力量來源。
于是電影給了我最初的印象,也于慣性的對角色的“好人”“壞人”的區分,無疑我把紅衣教主本能地劃為了“壞人”。可,當了解到紅衣主教的所作所為所主要針對的人為白金漢——不管是情敵還是異國敵人的身份時;當故事發展到最后,我們所默認的“好人”——達達尼昂成為了他麾下的火槍副官,想象著在他的指令下發揮他的忠誠厚實,勇敢剛毅時,我不能簡單地將他定義為“壞人”。我想到了一個人物——曹操。
米拉迪的兇殘與心計和達達尼昂的機靈與熱血是書中貫穿到底到兩個元素。從一開始的王后的項鏈之爭,到后來的瓦爾德——達達尼昂所冒充的情夫,再到波那瑟太太——達達尼昂的所愛…在所有的較量中,無疑米拉迪的能量與罪惡占據著上風——這是一種連紅衣教主都感到誠惶誠恐的邪惡??坍嫷伦畛霾剩钭屓擞∠笊羁痰臒o疑是誘惑費爾頓的那一幕——能將一個雕塑變成任其指使的棋子的人,除了羅丹,應該也就只有米拉迪了!
一個發光發熱的人的厲害之處絕不緊緊是他自身的光與熱,更是他所能吸引過來到更強的能量——三個火槍手便是達達尼昂的最有力武器!而阿托斯,則更是這四個人當中的靈魂!輕率,慌亂與恐懼絕不是阿托斯的代名詞,睿智,沉穩與果決才是他最好的表率!故事最后一幕中阿托斯所部下的審判米拉迪的計策便是最有力的佐證!
二十一歲的達達尼昂讓人熱血沸騰,充滿躍躍欲試的戰斗欲望;貴族的王者氣質中略帶憂郁的阿托斯又讓人遠遠嘆望,心中充滿無盡的鎮定與欽佩!
最后,摘錄一段對本書作者大仲馬的評述:
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打發他們的人生,相比之下,這個世上有個人卻以十倍于常人的精力活著,這個人就是《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馬。
據說金庸受大仲馬影響頗深。我一直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后來看到大仲馬作品的時候自然感到相當親切。金庸的很多武俠小說都是歷史與虛構結合,讓自己筆下的人物參與到那些野史軼聞、風流韻事中去,又顯得如此自然生動,使人忍不住懷疑他們是否真的存在過。三劍客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文盲,我對歐洲歷史一無所知,對書中表現的當年的某些價值觀也無法贊同,但是看這本書依然覺得很有趣,小說能做到這點大概就算成功了吧。據說大仲馬的作品一直被批低俗,三劍客估計也逃不了這個帽子,不過它依然是一部有趣的作品,而且流傳至今,這就夠了,更何況它采用的手法如此經典實用。
關于《二十年后》和《布拉熱洛納子爵》
我是看評論才知道居然還有這兩部后續,貌似很難找的樣子,大概查了查簡介。算了還是不看了,我無法忍受那樣的結局。
我知道青年們總會成熟然后老去,熱血也總會變冷;但是我依然不想看到這四個朋友玩陰謀搞背叛,最后孤獨的死去?;蛟S后兩部更加的深刻,更加的“不低俗”,但我還是希望,以后我回想起這四位朋友,想到的是他們手挽手高歌前進,他們死皮賴臉的輪流蹭飯,他們豁出性命闖去倫敦,他們舉著餐布在敵人圍攻的堡壘里吃飯……
我希望故事能停留在最好的時候,他們都報了仇,升官發財當教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寫過一本小說《三個火槍手》,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友誼的真諦,感動,真情在書中很快就能找到。故事資料也十分精彩。
《三個火槍手》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著作之一,又譯《三劍客》,《三統士》,《俠隱記》……該小說以路易十三時期為法國宮廷為背景,描述年輕的男主人公德·阿爾塔尼昂從法國鄉間,帶著父親的囑托,來到巴黎,最終成為一名火槍手的故事。德·阿爾塔尼昂和“戰術專家”阿托斯、“大力士”波爾托斯、“美男子”阿拉米斯結成了生死之交,四個人卷入了路易十三和紅衣主教黎塞留以及其他國家和黨羽的較量。共同經歷了一系列冒險。
《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成名作之一,100多年來被不斷翻譯成各種文字,書里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如德·阿爾塔尼昂的機智勇敢、阿托斯的嫉惡如仇、波爾托斯的粗魯莽撞、阿拉米斯的文雅靈活……他們為了和平,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在這期間,他們沒有一個人放棄,堅強不屈的品質怎樣不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是友誼、青春、膽略的象征,演繹著善良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恒主題。
他們四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友誼是多么可貴呀!它能為了別人舍棄自我的幸福;它能為了別人用生命做賭注;它能為了別人而犧牲自我?!耙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正是這樣,他們的冒險才得以成功。
世界上能有多少知音呢?能有多少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的“黃金搭檔”呢?所以真正的友誼是寶貴的、是無暇的、是純潔的、是善良的。如果你擁有這樣的友誼,那你必須要把它把握好,不然到時候你后悔也來不及。
目光輕輕地掃過每一個字,體會大仲馬筆下的另一個世界……
這個故事描寫的是17世紀的法國,政治者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主人公是一個法國小子達達尼安,他與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正直、勇敢,有紳士風度的他們不打不相識。因為達達尼安無意間冒犯了三位火槍手,他們為了榮譽要和達達尼安決斗,可紅衣教主的衛兵來了,四人合力擊退了他們,一起戰勝了敵人。也正因為這次戰斗,化解了大家彼此的誤會,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從此,四個人形影不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經歷了挫折,最后各奔東西。在這部書里,字里行間透露著大仲馬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和唾棄,諷刺了那些專權的貴族們,把腐敗社會背后的推手——紅衣主教一步步拉入舞臺中心。我也從他那細膩的手法里,體會到了許多……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達達尼安和三個伙伴之間純潔忠實的友誼。他們是火槍手:阿多斯、波爾托斯和阿拉密斯。你也許不會相信這段珍貴的友誼竟是緣于一場決斗中開始的!后來,他卻和火槍手水火不相容的法座衛士爭戰??上У氖牵麄冏詈蠓珠_了。但是這段友誼不正是一段美好溫馨的回憶嗎?
達達尼安做官、飛黃騰達的夢想是那么強烈。正因為此,他才離開家鄉、以圖創立功名。但是,當他終于有了當上火槍手副隊長機會的時候,達達尼安一開始卻沒有接受,而是逐個問了伙伴們,大家都拒絕之后,他才“眼里閃著感謝的淚花和激動的光芒”地接受了,還嘆息他“只剩下心酸的回憶,再也沒有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有福同享,有苦同當”,是朋友,應當如此;不為自己,事事先為好朋友著想,是朋友,應當如此;能經得住真正的考驗,面對生死冒險而毫無怨言,甚至發自自己內心的積極和快樂,是朋友,應當如此!
真正的友誼不是這些空話,只有我們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這樣的友誼才是“真純美”,才是真正值得去珍惜、去回憶、去品味!當我們去熱愛生活,當我們去熱愛友誼,當我們在想到那段回憶時,能倘開心扉。真誠地微笑,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如此美麗。我想,這就是《三個火槍手》所告訴我們的。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在這個故事里,作惡多端的米拉迪用她的美人計多次使別人慘遭厄運,得到了不少利益,但她終究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當一個人在做壞事時,等待著他的必然是罪惡的報應。我們在生活中雖然也會有時受到一些挫折,但只要像三個火槍手那樣不怕艱難險阻,勇于向高難度挑戰,就可以不斷進步,從中積累經驗。我們要向三個火槍手學習,向困難挑戰,用自己的力量打敗它,為自己贏得勝利。
在記憶的長河中,《三個火槍手》給我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象:它給了我無窮的啟示,同時也告訴我友誼是何等的珍貴。我相信,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三個火槍手》的陪伴,我一定能越行越遠!
大仲馬有句名言:“什么是歷史?就是給我掛小說的釘子啊?!彼男≌f大多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并非小說的唯一筆者,有一位中學教師奧古斯特·馬凱也參與創作。馬凱經人介紹,把三幕劇《狂歡節之夜》送去請大仲馬修改潤色,改名為《巴蒂爾德》,在巴黎舞臺上公演獲得好評。馬凱又寫歷史小說《老好人杜韋》,將手稿送給大仲馬過目。大仲馬把內容單薄的《老好人杜韋》改寫成《德·阿芒達爾騎士》,在《新聞報》上連載大獲成功。大仲馬從此欲罷不能,一生寫下數百部的小說。英國學者、詩人安德魯·蘭說過:“大仲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個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認準了音高,就能一瀉千里地唱下去?!?/p>
一本大仲馬的傳記說:“如果您只要讀一本大仲馬的小說,那請讀《三劍客》;如果您有時間讀上三本,那么請加上《基督山恩仇記》和《瑪歌王后》;如果您要讀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后》和《蒙梭羅夫人》;如果您選擇十冊大仲馬的作品,那么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衛士》,《我的回憶錄》,《安東尼》和《波治倫子爵》。如果這十本書您都看過了,那么您鐵定已經上了癮,毋需我們推薦您閱讀其他的作品了……”
大仲馬生活侈華,為了還債,雇用文人寫出不少作品,大仲馬的小說有好幾百部,極大多數是別人所寫,有些作品大仲馬連看都沒看過。因此被攻擊為“小說制造工廠的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