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
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篇1
印象中“愛彌兒”一詞在大學時期的課堂、教材和試卷上頻頻出現,當時對于《愛彌兒》一書的認知僅限于“盧梭的一部關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無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崗位后,無意間在當當網上再次看到《愛彌兒》,覺得熟悉又陌生,便想著入手“一讀究竟”。
“那些聰明的作者總是致力于研究成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卻從不問問孩子具備學些什么的能力。他們總是期待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成人,卻從不考慮在變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樣子。”翻看續頁,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這不就是畢業初期的我嗎?一心想著到底該如何教孩子才會懂,卻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該如何學才能更快樂。
孩子哭了,作為家長,你會怎么辦?
奶奶選擇趕快安撫或是盡力幫助,去做一些讓孩子開心的事,馬上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一哭就能解決問題。爸爸首先想到求助,無人幫助時,再去做一些讓孩子可能開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時候,為了讓他們平靜下來,我們會抱抱他們,撫慰他們;安撫無果,我們會嚇唬他們,甚至打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對我們下命令,就是我們讓他們服從命令。因此孩子最先習得的不是支配別人就是受人支配,還不知道怎么說話,就會命令別人了;還不知道怎么行動,就會按照別人的意思行動了。不是我們屈從于他們,就是他們順從于我們自己的一時念想。
孩子哭了,媽媽則先了解原因,觀察孩子并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時認可并立刻滿足需求。摧毀一個人的最快方法,是讓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為所有欲望得到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隨之日益增長。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設想。
發展,順應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遵循規律。
人總是強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強要淮南蜜橘結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氣候、風雨和季節等自然條件,他們通通不管;新生兒離開母體,還沒有開始活動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腦袋、伸直雙腿、用各種各樣的包布和帶子將他們束縛起來,殊不知新生兒需要活動并伸展他們的四肢,才能讓四肢不會因蜷縮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體強壯、自主獨立,卻不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事事包辦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卻時時刻刻破壞它;想努力培養孩子,卻時時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長,要順應生長環境;孩子成長,要遵循發展規律。
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篇2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于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么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么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巨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涂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為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于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么知識,鍛煉什么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展,盡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為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為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著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煉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于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篇3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于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后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后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篇4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愿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么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賴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來說,有著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加強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筆記心得篇5
提起《愛彌兒》,這本書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說的是書中的很多教育觀點對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沖擊力,細細品味起來,對其中的兩個觀點不免有了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觀點: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開篇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應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與此同時這句話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界的產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專屬品,也不是教師的教育物,不屬于任何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將知識技能強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過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會,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盧梭提到,每一個學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種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唯獨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這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產生意義,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觀點: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靜,孩子也會很鎮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再比如:當嬰孩使勁伸手想拿東西的時候,因為拿不到,使勁地哭鬧,或者他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給他,作為成人又會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這樣孩子就不會支配或依賴成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