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
寫讀書筆記可以激發你新的想法和靈感,這些想法和靈感可能來自書籍中的內容,也可能來自你對書籍內容的思考和反思。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希望對大家寫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有所幫助。
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篇1
魯迅散文讀書筆記
魯迅先生的博大精深,如果你不寫那就算白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魯迅散文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魯迅散文讀書筆記篇一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并且對治病只是忙于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懊t”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前輩真的是很偉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對網站上的事發表的觀點了。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么?找不到罵人的詞語。所以,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說,就是罵人不帶臟字,不過,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于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后的風塵里鞠躬了?!懊t”的貪財便如山峰般“屹立”。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懊t”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不過,這種人值得為他嘆氣么?算了。也許,這位才是名醫??上?,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制成的敗鼓皮丸??吹竭@里,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對于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并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丑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并呼吁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于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后人的我們。
魯迅散文讀書筆記篇二
清晨,我來到書柜前,玻璃反射著屬于晨曦的溫柔的光,又隨白色的窗簾變得搖擺不定。打開柜門,輕輕取出一本《朝花夕拾》,在書香中靜靜地翻著。但當我看完《父親的病》之后,只覺得原本平靜的心頃刻間變得波蕩起伏,像是有滔滔江水在不斷翻滾……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的父親當時得了病,家人為了醫好他,不惜花昂貴的掛號費請當時的“名醫”來診斷。這位"名醫"只顧開一些奇怪的藥方,于是“父親”的病日益加深,“名醫”見形勢不好,又叫“我”去請“更高本領”的陳蓮河。陳蓮河的掛號費更高,藥引卻也更奇怪。最終,“我”的父親因沒錢治病,在病重與絕望中失去??赐赀@篇文章,我不禁覺得心情非常沉重,卻也暗暗佩服魯迅先生的文字:表面像是敘述得平靜如水,其中蘊含的暗諷卻如一把把大刀,不斷砍倒當時的黑暗社會分子。在他的筆下,一個個當時社會的不同代表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等到危急時候,便薦一個生手自代”的“名醫”,把病重的“父親”推脫給別人,為的就是“和自己完全脫了干系”,形象地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冒充博學,實際上卻自私自利、害國害民的社會破壞分子.雖然在文中一直用"名醫"稱呼,但是對其的諷刺卻到處可見,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庸醫!在面對現實的不幸前,深受迫害的"父親"代表了當時下層階級人們,他們只能過著貧困的生活,最終悲慘地死去。而“我”,看著病重的父親,甚至想出了“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钡南敕?,父親臨死時,卻無能為力,所有的悲傷都只能在心中釋放,代表的是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卻不敢站出來,只能無奈地接受事實的青年們。罪惡社會生出的惡果,毒害了人民,作者為的就是給我們打一劑解毒藥!魯迅先生筆尖鋒銳,刻畫鮮明,用自己的真實經歷來暗諷了這個混亂的社會。在那個時代里,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恐懼像一片大大的烏云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間,也不禁使我思考:現代社會生活雖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進,但存在于社會的“庸醫”卻也不少,我們應該怎么做?其實,只要心中有正義的陽光,能夠勇敢地去對抗黑暗,這些敗壞的社會分子就會一個個地消滅掉,而將會多出一個又一個的“名醫”!文章雖不長,但其中蘊涵的辛辣的諷刺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請同學們記住,千萬不要讓這些歷史塵封,它們是激勵我們向前的最好動力!
魯迅散文讀書筆記篇三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后。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著,拿著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北吵鰜砭妥屗タ磿駝t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著,強記著。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
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篇2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復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于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夺葆濉分杏嘘P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分邢榱稚┑谋瘎⌒悦\,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夺葆濉坟灤┲鴮ι钤诜饨▌萘χ貕合碌霓r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泛汀秱拧愤@兩篇。
《祝?!肥恰夺葆濉分械拿?,里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蹲8!钒涯抗怅P注于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勺?,無??裳?,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F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并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并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篇3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
吶喊是魯迅的小說集。讀了這本書,大家的筆記都寫了哪些內容?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魯迅吶喊,一起來看看。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篇1:好詞照抄
旭日將升旭日當空曉日初升朝陽初升朝陽燦燦朝陽普照朝陽火紅太陽升高太陽高起
日出旭旭麗日高照烈日當空烈日當頭烈日炎炎烈日灼烈烈日灼人日頭正頂日已中天
太陽西沉太陽西墜太陽入山太陽落山太陽西下太陽落坡夕陽正美夕陽如血夕陽如丹
日頭正毒日輪當午日當正午日懸高天日懸中天日正中天日色過午日頭熾熱明日高掛
太陽高照太陽毒辣驕陽滿天太陽當空艷陽當空艷陽驕驕艷陽高照艷陽普照春陽燦燦
秋陽明麗秋陽明媚秋陽高照高懸天空太陽偏午雨后晴陽太陽平西太陽西斜太陽偏西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篇2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讀過的書中,只有它讓人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教育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可以有權利擁有純凈的心靈,不被封建的教育而束縛,他很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故鄉》也是其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令人向往。一個是現在的故鄉,讓人讀過后十分的驚訝。
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以及快樂的世界,那里有魯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憶: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還有有天真可愛的少年閏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還有海邊那五彩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那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
然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凄涼而且是毫無生機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滿活力的閏土也變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著,而且變成“講道德、守規矩”的人。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魯迅先生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然而成年后的閏土在見到魯迅先生后,對魯迅的態度轉變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爺”更是讓他們之間的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親密,使他們之間變得陌生,將他們以前親密的關系活生生的撕裂了。因為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系,那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分離,喪失生命活力,喪失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世界。他們遵循一種傳統的道德,它壓抑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也使魯迅先生和閏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讀完本書后,我很為他們逝去的友誼感到惋惜,同時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社會里,我們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與金錢來衡量友誼,人與人之間擁有著真摯的情感。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魯迅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共產主義社會,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篇3
魯迅小說集《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看完《吶喊》后,特地寫下這份讀書筆記。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依然需要療救:
一是文學方面。目前泛濫的都是所謂青春疼痛系列文學,大概阿Q看了也會憤憤地罵道:媽媽的!所謂青春疼痛文學,是以自以為是優雅之文字,胡亂編寫一段段麻瓜般的愛情故事,似乎在強烈地鼓勵著青少年都早戀,以導致國家棟梁數目直線下降,未來將不堪設想。有識之士便謂此類文學為垃圾文學。要堅決摒棄垃圾文學,與不學無術保持獨立關系,增強自身對生活的感悟,禪到人生的奧義,將重要的精神與品質通過有質感的文字表達出來,以此警示世人。村上春樹說:“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边@才是寫作的奧義。寫作的真正意義與目的,不應該純屬情感的宣泄或是永不著邊際的傻想法。所以我才想努力,才想參透一些重要的東西,才想突破瓶頸。這樣的我才成長,這樣的時代才成長。雖然我只是偌大社會中的渺小個體,但我不認為我不重要。我早說過,我和我的同學都很重要。畢淑敏阿姨也許會感到一點點安慰,因為“重要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只有更多的人抱著覺悟的心理,療救才會發揮到極致作用。
二是精神方面。在書城里,名著的價格一降再降,卻依然無人買;那些鬼怪奇談,娛樂八卦,假裝純情的所謂書籍即使價格再高也依然排到銷量榜的前列。我想起魯迅曾經感嘆道:民族劣根,難治啊!他那妙手回春的療救之術確實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拯救過無數人的靈魂,但卻仍然讓一些頑根殘留了下來。所謂精神享受還是與物質有關。雷抒雁曾在他的文章中寫道:貧窮惡毒地嘲笑著文明。那早出晚歸的農夫一點也不在乎曾修飾了輝煌古代文明的磚頭和瓦楞,只因他的貧窮。所以,精神方面的療救所涉及的范圍太廣泛,就需要我們這些國家的未來來攜手共進,勇敢地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精神上的療救。
某人曾透露過這樣的消息:現在的教科書正大量地刪除魯迅的與小說,原因是其太深奧及有人質疑它的精神是否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我認為這些質疑與擔憂根本就是杞人憂天。魯迅文學正是以其或犀利或辛辣或無奈的文字,鼓舞著在黑暗中艱苦奮斗的勇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要創新,或完成一件偉大的事都需要來自外界的鼓舞與支持。當我們真正了解到魯迅文學甚至是更多文學作品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實現療救與精神上的富足,才能真正地給民族乃至世界帶來新生。
魯迅讀書筆記怎么寫篇4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薄缎旅裰髦髁x論》然而有著一身錚錚鐵骨的魯迅也要死去,因為老年的到來把他帶到了戲的最后一幕——死亡在舞臺兩側等待著。蒙田說:“沒有一個人或只有極少數人在進入老年之后不帶有酸腐和發霉的味道的?!濒斞笐搶儆谀恰皹O少數人”,疾病、暮年和即將到來的死亡,沒有壓垮魯迅,在他的作品《死》里,表現出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死》是魯迅逝世前一個月寫下的一篇雜文,文章的開始部分引用了史沫特萊(通譯為史沫特萊,魯迅在《死》文中譯為史沫德黎)對于柯勒惠支的版畫集所寫的序言中的一段話: “許多年來,凱綏·柯勒惠支——她從沒有一次利用過贈授給她的頭銜——作了大量的畫稿,速寫,鉛筆作的和鋼筆作的速寫,木刻,銅刻。把這些來研究,就表示著有二大主題支配著,她早年的主題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愛,母性的保障,救濟,以及死。而籠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難的,悲劇的,以及保護被壓迫者深切熱情的意識。
有一次我問她:‘從前你用反抗的主題,但是現在你好像很有點拋不開死這觀念。這是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語調,她回答道,‘也許因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從不愿多說廢話的冷峻的魯迅引用了這么一大堆別人的話,表面看來有點旁逸斜出,其實不然,魯迅的心路歷程與史沫特萊所說的柯勒惠支十分相似,魯迅一生都在反抗,魯迅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同帝國霸權,同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作斗爭,甚至于也不放過無情地剖析自我,對于國民的劣根性,更是痛加鞭撻,為喚起民眾之拳拳之心常常感覺到要成為“啼血杜鵑”,至于柯勒惠支作品中的死亡主題,魯迅之所以引用史沫特萊的話,更是事出有因,魯迅就是要從這段話里傳達出自己對于死亡的看法,而且魯迅引用這段話也并不是偶然的,在這之前,魯迅在介紹和說明柯勒惠支的一幅題為《婦人為死亡所捕獲》(亦名《死和女人》)的版畫時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死’從她本身的陰影中出現,由背后來襲擊她,將她纏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無法叫回她自己……”(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柯勒惠支版畫選集〉序幕》) 顯然,魯迅對這一版畫作品中“死”的意蘊表現出了某種深獲我心的贊許和默契,在雜文《死》中他寫到:“我那時看到這里,就想了想......我今年的這‘想了一想’,當然和年紀有關,但回憶十余年前,對于死卻還沒有這么深切。”“那時”只是“想了一想”,而現在感受這么“深切”的是什么呢?是死亡意識。死亡,是隨著疾病和暮年而來的;死亡心理,可以說也是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暮年心理。但是,相對來說,暮年畢竟還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的到來往往是不知不覺的,人們可能不會一下子便感受到暮年的死亡陰影,大多只是由于生理上的變化而首先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年老體衰的感覺,所以“我那時看到這里,就想了想”,但僅只“想了一想”,十余年后的今天,對于敏感的魯迅來說,在遭遇許多不幸、經常生病,生大病的魯迅,雖然是大病剛有點轉機,但當這種暮年的死亡意識再次襲上心頭,感受深切之程度就再也不是一個“深切”這樣的詞語,一句或幾句話載得住了。魯迅也畢竟是人,一個會死去的肉體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現實的物質羈絆,完全超越現實存在的限制和人的最基本的思維定式與精神素質,但在這些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表現中,魯迅是偉大的,從他在《死》這篇作品接下去的文章當中我們馬上就能感受到魯迅是一個具有高度生命意志與深刻生命意識的人,他有著比一般凡夫俗子遠要沉后執著的生命態度和蘊藉深遠的死亡意識?!?/p>
在接下去的文章中,魯迅很自然地談到窮人的死亡意識,“有著地位,權勢和金錢的人”的死亡意識,談到這些的時候,魯迅沒有忘記他仍是個斗士,舉起了他的“投槍”,刺向那些該入畜生道的有著地位、權勢和金錢的人,因為窮人是沒有“造出該入畜生道的罪孽的”,所以要讓曾經作孽多端的人到陰間也不好受,他們要“長久做鬼,而且還別夢想著陰間的主宰者”也“恰如人間的好官一樣”,“對于他獨獨頗肯通融,也會收點禮物?!濒斞笍膩淼淖髌防锒际浅錆M了一種昂揚的斗爭氣息的,在這為數很少的調子和氛圍難免悲哀和低沉的作品里,包括《死》這一篇作品,他仍然沒有忘記戰斗,正如許廣平所說,魯迅“是一個終身從不復員的征人,畢生荷戈而絕不解甲的一位能征慣斗的戰士?!?許廣平《忘記解》)而正是因為要繼續戰斗,魯迅即使“這兩年病特別多,一病也比較長久。”而且“往往記起了年齡”,但卻一丁點兒也不懈怠,而且“從去年起,每當病后休養,躺在藤椅上,每不免想到體力恢復后應該動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譯或印行什么書籍。想定之后,就結束道:就是這樣罷——但要趕快做。這‘要趕快做’的想頭,是為先前所沒有的,就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濒斞甘莻ゴ蟮模皇且话愕姆卜蛩鬃樱谀耗晷膽B和死亡意識面前,他不是束手就擒,而是表現出他的反抗精神,以及他的沉厚執著的生命態度,正是這種與生命、與反動勢力持續不斷地抗衡,激發了魯迅的生之燦爛的激情?! ≡S廣平曾說,魯迅是“用小跑步走完他的畢生”(許廣平《忘記解》)的,但是魯迅在感受到死亡將近時,還在對自己說:“要趕快做”,使人不免感受在魯迅暮年,他簡直是以一種百米沖刺——是在馬拉松的最后一段路程的“百米沖刺”——的競技狀態和速度投入生活的,這是何等地讓人肅然起敬!魯迅以前“從來沒有直接地想到‘死’”,“直到今年的大病,這才分明地引起關于死的預想來”,然后仿佛談一件非常輕松的事情一樣談到他的病情及診治,他說醫生“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
”魯迅自供:“我并不怎么介意于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響……而從此竟有時要想到‘死’了”“臨終之前的瑣事”“想到過寫遺囑”“我也留下一張罷”等等,魯迅的這些話,寫來筆調是這樣地從容、舒緩、平和乃至于顯示出一種能夠包蘊一切的幽默,并且還表現出了一種不失為自嘲的豁達風度,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是一個自信、參透了生命真諦的人。死和死的預感,已經完全消解在魯迅豐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識之中了。所以,魯迅的“遺囑”可以說是對一切存在包括生命存在的挑戰和對死亡威脅以及蔑視、壓迫生命者的嘲弄!什么“不收禮”“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忘記我”“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等無不體現了這種嘲弄,但是,與此同時,也流露出魯迅對于死亡的幽婉心態及一些兒女情長,如“管自己生活”“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取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幽婉和兒女情長是給自己人,對于敵人,魯迅即使在臨死前,卻仍然決絕地說“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薄 ≡谶@篇作品的最后一句話“到現在,我想,這些大約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連這些想頭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币闳粵Q然,激烈與決絕之后卻是一片茫然,從而也最真實地揭示了魯迅暮年對于死亡的隱晦和曲折的特殊心態?!?/p>
每個生命都會有終結,骨頭再硬的魯迅也要死去,戲已經演到了最后一幕,大幕即將徐徐拉上,然而魯迅告誡自己的是“要趕快做”,那“準遺囑”更是意味深長,想著一代偉人的死不免唏噓惆悵,扼腕哀嘆,讀著他的作品,真切地感受到為偉人的死亡意識,只感到是小溪之于大海,又怎能一一包容,又怎能幾言窮盡,但還是做了上述努力,筆者才疏學淺,不盡周詳之處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