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閱讀
論語心得閱讀篇1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于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恒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間!( 文章
論語心得閱讀篇2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心得閱讀篇3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里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為什么喜歡顏回呢?因為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說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并不影響我繼續鉆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為真正的君子吧!
論語心得閱讀篇4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錯,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無法在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集齊了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訴讀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雖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業還是十分成功的。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論語心得閱讀篇5
對于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于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里的“學”是屬于理性范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并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光學習而不思考,則相當于盲目地接受知識。不經過自己的一番考量,別人說它對,你就認為它對,別人說它錯,你就認為它錯,這樣所學習回來的知識,是不會在腦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對人造成多大影響的,因為它來自于表面的記憶而非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學了就是白學,所以即使學習了,人還是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這艘大船是會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前進,卻對前方的風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險的,要趨吉避兇,踏上正途,只能靠“學習”來當這艘大船指南針。
而在《論語今讀》中,李澤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話來闡述這種有關學習和思考的求知觀:“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的確如此。
論語心得閱讀篇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對這句話頗有感觸。
記得在我剛上小學時,根本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會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玩樂上。一旦到了該寫作業的時候,心里總會想著:再玩五分鐘吧!再玩五分鐘吧!五分鐘過到了,我卻絲毫沒有半點動靜。因為我又想著:反正時間還很長,再玩一會兒吧!就這樣,一拖再拖。終于,在太陽落山之際,我的作業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開的梅花還要白凈。周末我依舊重蹈覆轍。于是,我每周末都會通宵寫作業,導致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星期一頂著雙“熊貓眼”就去上課了,不過,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改正了這個壞毛病。
長大后,我再憶起自己曾經因為玩樂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時,總是心如刀絞,忍不住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可以使我們得到新的體會。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寫著:“羊吃草,總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將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內的部分營養,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會被羊吐出來,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營養被它完全消化,它才會停止這個看似惡心,滑稽的舉動。”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飯時,都要將口中的飯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這樣反復重復三次。他每本看過的書都會定時重溫,這樣他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流失”。
連尚未開發靈智的動物和幾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們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書,也會在閑暇時看一看之前讀過的書,這能使我讀起來更方便,并且可以順便鞏固我之前學過的知識。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戲機,溫習一下是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可以使你的自身修養更進一步,在知識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礎。
論語心得閱讀篇7
《論語》,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著作,每個初中以上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幾條。然而最近,社會上掀起了一陣陣的“傳統文化熱”。電視上出現了很多以“名人講解《論語》”、“領略千百年前的《論語》“等為題目講解《論語》的節目,同時熒幕上也多了許多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有一部分人說:這是好事啊,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可是我不這么認為。
其實,普及傳統文化,讓人們去重新回味已經遺忘好久的經典文化,固然很好,這是婦孺皆知的。然而,他們傳播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看未必。
舉一個我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實例吧。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講解名著的節目,當講論語時,竟然說:“《論語》雖然只是孔子說的一些話,卻句句引人深思——”天哪,這是犯了個多么大的錯誤!我們做為初中學生都知道,《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并非是孔子單單一人的言行。如今,那個節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類似誤導世人的節目。其實,不單如此,還有許多錯誤的說法,弄得當時初學國學的我暈頭轉向。
再說說歷史電視劇的事。因為傳統文化熱,最近許多歷史電視劇開始熱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姐姐,正捧著手機,津津有味地在看著什么。我見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這不是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嗎?一向喜歡歷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興奮,便壯著膽子問:“姐姐,這個電視劇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卻不離開屏幕。我想,看來我遇到同樣喜歡歷史文化的人了!可沒想到,當我正想下車時,卻聽見她喃喃自語道:噢,男主長得多帥啊,真是看不夠!瞬間,我僵在原地。原來,她只是對男主角的相貌感興趣!一剎那,我仿佛看透了這類事件。原來,人們看歷史文化的電視劇,大多是追求緊張有趣的情節,或是喜歡主角們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賞古代文化的,我想十個里不會超過三個吧?而那些劇組,也許追求的只是收視率。
其實,如果社會并沒有因為“傳統文化熱”而重拾古代文學,反而接受了錯誤的觀點的話,那么這么普及傳統文化并不是好事。我們不妨來看看:那些講解論語的“文人”們,是否能完整地背誦《論語》的文學常識呢?是否能“曉古通今”,是否能將“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讀成四聲呢?——知道他們的答案后,也許你就知道這個“文人”,是真的歷史文化愛好者,還是錯誤知識的傳播者了。
不得不說,曾經的《論語》到了如今確實變了味。但這變了味的并不是《論語》本身,而是因為某些人的錯誤傳播。我多么希望《論語》不再被錯誤傳播!愿這錯誤的“傳統文化熱”能早日變為正確的“傳統文化熱”。
愿人們都能正確傳播古典文學,讓《論語》給人以借鑒和啟迪,給人以感染和熏陶,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讓古典文學這顆中華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