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
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篇1
用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讀大師的鴻篇巨著,很有一種武俠里傳說的快意人生的酣暢淋漓的幸福。
我喜歡在夏天大雨過后,關掉空調,在臨窗的書桌旁喝著溫熱的咖啡或茶,邊出著汗邊與大師經典長篇中的人們對話、交流。有時,帶著自己的視角和思考,觀察書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描寫,人物出場時的外貌描寫、性格特征介紹,隨小說情節發展的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有時,又感覺自己完全置身于故事中,對小說中人們的喜、怒、哀、樂,全都感同身受,可以與他們平等對話。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武俠,還癡迷“陀氏文集”。相對陀夫妥耶夫斯基的不動聲色和深澳,托爾斯泰顯得更加真誠和廣闊,其敘述和文筆也更為流暢和優美,溫暖與力量同行。輕輕合上書本,體味著自己內心的波瀾壯闊,體味內心一種類似于靜水深流的生長和涌動。于是,感覺自己瞬間就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作者生命之遼闊,理解了作者的真誠和愛。于是,驚喜地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在現實世界里,找到一種叫做精神的東西。
浩瀚的宇宙,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同存在各個軌道,各有軌跡。每個個體生命,都是滄海一粟。但是,即為人,也的確不應妄自菲薄。面對所有的挑戰和逆境,只要我們愿意,都可以將這些考驗當成一枚海螺,幫助我們將沙子幻化成閃亮的珍珠。同時,人類也很容易憑借辛勤的勞作以及科學的發展的積累,也生出許多膨脹感,習慣帶著一種居高臨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正如主人公聶赫留多夫在幫助瑪絲洛娃那樣,他不是僅在幫她,更多是在幫自己。他在將真誠的懺悔付諸行動的路上,更是讓自己奔跑在接近幸福的路上,其內心是歡欣的。
我們承認,人們樂于追求精神之獨立和靈魂之豐盈。同時也特別容易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重復中,產生迷茫、停滯、甚至淪陷。現實世界的誘惑也頗多,俗話說,向下的慣性似乎總是更容易些。人們甚至可以在隨波逐流中看到慰藉甚至歡樂。所以,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醒悟,清洗靈魂顯得尤為重要。
最近看了一部《少年派》的電視劇,高三學生林妙妙的媽媽對她說了一個關于“鉛刀鬼”的俚語,說哪怕一把鉛做的刀,來到了世上,都想要為自己盡力一番。每個人其實是自我要求的成果。只有那個自由的、精神的存在覺醒了,那么無論現實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間的距離有多大,對于一個覺醒了的存在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正如托翁所言:“每個人都是一顆千面鉆石,我們要做的是掃除蒙在鉆石各面的灰塵,最終使這顆鉆石閃耀出璀璨動人的七彩光輝。”
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篇2
《復活》,這本書講了瑪絲洛娃被陷害從而被判苦役5年,在她小時勾引了她的聶赫留朵夫準備去救她,卻被她冷眼相待。一路上,他發現了許多冤屈,不公,最終成功救出瑪絲洛娃,并且,他的后半生也去為為窮苦人洗清冤屈而奔波……
讀完它,我深有感觸,其中的冤屈令我憤憤不平,胡作非為的看守,沒有同情心的典獄長,貪生怕死的惡人……這些深深印在我的心底,100多名工人因沒有身份證而被扣押,許多人因犯了莫須有的罪名而坐牢……都令我氣氛,罪惡的人啊!
寫這本書時,農奴的壓迫除了來自地主與官吏,又多了資產階級,農民苦難倍增,托爾斯泰無法忍受。九十年代初期,托爾斯泰發表了幾篇談論饑饉的著名文章,文章中揭露一些省分中駭人聽聞的災難,指責統治階級對饑民的命運毫不關心。從這時候開始,托爾斯泰文風大變,所出的集子色彩強烈插圖很多,但是文字淺白故事簡單,簡直無法讓人相信這些是出自《戰爭與和平》這撼人史詩的一代文豪。
迂腐的統治在這本書中全面表現了出來,好人無好報,奸臣當道……多么無能的社會,多么無能的沙皇,這是正需要一個像魯迅一樣的人去與惡勢力所做斗爭。托爾斯泰勇敢的站出來,寫下了這本書。
但愿不要再有這樣的社會。它的傷害太大。
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篇3
我所閱讀的書籍是世界文學名著《復活》,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中,當時還沒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意,最近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的機緣重讀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時隔短短幾年,感觸已大不一樣。這次重讀,如果說高中時的感覺是感動,那么這一次感受到的則是震撼。被作者對人靈魂與現實的思考所深深打動。
托爾斯泰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大都是對人性和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復活作為他的晚期作品,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態度對當時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義審判了“審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審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貴旅代表們的假面具,剖析他們的骯臟靈魂。而更為深刻的審判則在聶赫留道夫的心靈中進行。書中通篇貫穿對的心理描寫,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個罪人。在法庭上認出卡秋莎后,“他靈魂的深處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為的殘酷、懦怯、卑鄙,還感到他那閑散的、墮落的、殘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樣。”從此開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轉折,他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作者通過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統治階級最上層,發現原來掌握生殺大權、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醒悟到“人吃人不是從森林里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里開始的”。聶赫留道夫奔走在貧苦人民最低層,看到農民掙扎在饑餓線上,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晝一樣的明顯,也就是唯一能夠養活他們的土地,都被地主從他們手里奪去了”。聶赫留道夫是托爾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達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沒有卡秋莎這個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復活》也就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
作家寫到卡秋莎時,流露出那么真摯的同情和愛。少女時代,她身為地主家的養女兼使女,但卻沒有絲毫奴顏婢膝。她天真無邪,但幼稚無知,憑著一顆單純的心靈,設想著美麗的世界,沉浸在歡樂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還曾有過幻想,直到風雨交加的秋夜,聶赫留道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里玩牌、談笑,而卡秋莎在火車旁奔跑、呼喊,卻得不到
回音。這時,她才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于兩個世界的人。她真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從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掙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認識到“所有關于上帝和關于善的那些話,全是欺人之談”。
卡秋莎·瑪絲洛娃形象豐滿、真實,其典型意義也是深刻的。如果說,在托爾斯泰的構思中,復活節之夜聶赫留道夫的情欲
是他墮落的開端,那么,凄風苦雨的車站一幕卡秋莎對善和上帝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她淪
落的內因。他們生活的轉折都取決于對待永恒法則──上帝的真理的態度。因此,他們后來的精神復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復對善和愛的信念。聶赫留道夫通過懺悔和贖罪,卡秋莎通過寬恕對方,恢復愛的途徑。同時,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也寫出了男女主人公關系中的社會因素、階級對立,使社會的主題與倫理道德的主題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聶赫留朵夫作為貴族,托爾斯泰在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下,看到的只是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強、社會道德的淪落和農村的破產。為了和資本主義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于農民。托爾斯泰通過這樣的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的階級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有力的抨擊
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曾說道:“《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
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這本書給我的心靈震撼,正是這樣的。
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篇4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超多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復活》講述的資料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女子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并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于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結婚。最后,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后,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少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后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忙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后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么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能夠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我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真正的自我。
復活的閱讀心得300字篇5
“復活”不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終于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終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寫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贊嘆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美好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后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終于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傷心欲絕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開始相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于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凈化,開始“復活”。在后來他隨著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幫助瑪絲洛娃,也幫助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盡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著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后,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松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為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因為西蒙松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愛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意義。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