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
《孟子》讀書心得篇1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并,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圣”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游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茍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為亞圣,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孟子》讀書心得篇2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讀書心得篇3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后來,我在書柜里找書時,偶然發現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也許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論。”那時我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凄涼待遇。
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歷代注釋亞圣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過“”“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學者的傳注那樣過于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征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說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么樣的差異呢?什么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么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著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么,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內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讀了《孟子旁通》這本書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讓我的生活也變得有意義起來
《孟子》讀書心得篇4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讀書心得篇5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篇6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小學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不可違背規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該遵循規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于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于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教亦多術”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注重差異,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奧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也就是說,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循規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對象,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達到優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并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典為友,與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