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飛渡心得體會800字
斑羚飛渡心得體會800字篇1
看完沈石溪老師寫的《斑羚飛渡》,一個個感人的情節在我腦海中閃過,深深地打動我,并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書中寫到一群斑羚被獵人們逼到了傷心崖上,它們的前面是跳不過的絕壁,后邊是恐怖的獵槍。一開始它們一片驚慌,胡亂逃竄,過了一會兒,鐮刀頭羊想了個辦法,它把羊群分成兩撥,一撥年輕斑羚,另一撥老年斑羚。一老一少一起跳出去,小斑羚在下墜時,猛地一蹬老斑羚的背,老斑羚就像一塊跳板一樣,讓小斑羚越到了對面的山峰上。羊群就這樣一對一對地跳出去,每當一只年輕斑羚跳到了對面的山峰上,就意味著一只老斑羚的死亡。
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老斑羚們為了種群的延續,心甘情愿地用生命為下一代開辟出了一條生存的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只老斑羚偷偷溜到另一撥去。小說這樣寫道:“它們沒有擁擠,沒有爭奪,次序井然地架起了一座用死亡做橋墩的橋!”
我每一次讀到這里就會哭一次,我實在太為羚羊們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了!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讓那些老羚羊們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年輕羚羊們的生命呢?沒有要求、強迫,也沒有討價還價,好像犧牲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一種本能。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是呀,在現實生活中,我的爸爸媽媽何嘗不是如此?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他們節衣縮食買昂貴的學區房;為了讓我吃好吃飽,他們為一日三餐絞盡腦汁,而自己卻常常以殘羹冷炙將就;為了讓我的成長有更多更好的陪伴,放棄自己的社交生活……他們如老黃牛般的任勞任怨,如蠟燭一樣默默燃燒。
想到這里,我不由為自己的心安理得感到萬分羞愧了。爸爸媽媽對我的好,我是不是常常習以為常、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呢?習慣了接受,忘記了感恩,甚至有時還會對父母亂發脾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讀了《斑羚飛渡》,在那種生與死的極端考驗中,讓我猛然覺察到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偉大,讓我猛然覺醒到自己應該時時保有的感恩之心。
我喜歡這樣的好書,哪怕一再為它流淚。
斑羚飛渡心得體會800字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斑羚飛渡》,里面的故事對我十分有啟發。
首先,這本書講了“我”是一名獵人,來到了有許多斑羚存在的山谷,“我”們各拿著一把槍,把一大群斑羚引到了懸崖邊。懸崖離另一座山有六米的距離,成年斑羚最多只能跳四米。怎么辦呢?領頭的斑羚陷入了沉思,只見它看著對面的山谷,看得出神。這時,領頭的獵人終于沒耐性了,要求“我”們射擊。就在這個時刻,領頭斑羚終于有了動靜,對隊伍中的斑羚發出一聲嘶叫,許多斑羚排成兩條隊伍,老的一隊,小的一隊。每次各派一支隊伍中的斑羚出列,小的踩在老的身上,老的縱身一跳,就在離對面山谷一半的距離時,小的再來個二重跳,老斑羚掉下懸崖,小斑羚就此逃生。一組一組都用這個辦法,當最后一組跳過去的時候,懸崖這邊只剩下指揮隊伍的領頭斑羚。因為這個隊伍數量正好是奇數。“我”們拿起槍,射中了領頭斑羚,它頓時腿腳一軟,向谷底倒去。
這種精神感動了我。老斑羚們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讓新一代倒在敵人的槍下,這種成全他人,犧牲自己的行為是頗耐人尋味的。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人。董存瑞叔叔就是這么一個例子。在與國民黨的解放戰爭中,受到國民黨碉堡里機槍的掃射,讓解放軍無法前進。而董存瑞叔叔為了炸掉敵人的的碉堡,減少自己戰友的犧牲,爭取戰爭的迅速勝利,奮不顧身地沖到碉堡下面,在沒有手榴彈著力點的情況下,將手榴彈高高舉起。“嘭——”的一聲,敵人的碉堡沒了,而董存瑞叔叔也離開了我們。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邱少云叔叔。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邱少云叔叔被美軍的燃燒彈擊中,身上著起了火,本來在泥水中滾一滾就可熄火,但這樣會暴露我方軍團所在位置。所以邱少云叔叔忍著疼痛,咬著牙,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大火在他身上燒了三十多分鐘,邱少云叔叔英勇犧牲。他為了軍隊的每個戰士,不畏犧牲,就算付出生命也不可暴露隊友位置,這精神是可貴的。
可能,你做的只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對他人造成非常大的便利;可能,你只是幫助了一下別人,而別人卻會終生感謝你;還有可能,你只是說了一句話,卻對別人的人生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請好好對待他人,為他人和自己共創美好藍天!
斑羚飛渡心得體會800字篇3
《斑羚飛渡》是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的沈石溪寫的一本書,看完這本書,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用犧牲老斑羚的方法,讓一只只年輕斑羚跨過了懸崖,獲得了生命。
每一只年輕斑羚的飛渡,都意味著有一只年老斑羚為此而獻身。斑羚們在面臨生與死的時候沒有擁擠,沒有慌亂,秩序井然。沒有一只老斑羚由于害怕死亡而退縮,它們是那樣的.坦然鎮定。為了下一代,它們無怨無悔,心甘情愿。
特別是那頭鐮刀頭羊,面對獵人的追捕,它指揮群羊從容不迫地排成兩隊,年老的羊一隊,年輕的羊一隊,一對一對地跳。老年斑羚當青年斑羚的墊腳石,在青年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們像突然折斷了翅膀的鳥筆直墜落山谷,而青年斑羚則如免費享用跳板般順利地跳過懸崖。直到只剩下最后這只鐮刀頭羊時,它毅然走向了彩虹。是的,它是最后一只,沒有飛渡蒼穹,也沒有人需要它去做一塊墊腳石,但是,它卻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了,永遠消失在湛藍的天空中,消失在那燦爛的彩虹里。
“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斑羚用行動譜寫了感人的生命贊歌。由此,我想到這么一篇文章:在南美洲的草原上,一場大火把無數螞蟻逼得節節后退。火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就在螞蟻無路可走時,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螞蟻們迅速聚攏起來,緊緊地抱成一團,很快就滾成了一個大蟻球,沖向火海,在噼噼啪啪的響聲中,居于火球外圍的螞蟻被燒死了,但更多的螞蟻卻絕處逢生。我佩服它們,佩服它們臨危不懼、舍己為人,它們用無私感動了上蒼,它們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將世代相傳,它們和羚羊一樣用寶貴的生命譜寫了動人的樂章。
書已經看完了,但我似乎還沒緩過神來,回想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我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