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
心得可以分享自己在某個階段學習、工作或旅行中的經驗、教訓和不足,為他人提供參考和借鑒。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1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里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地讀完了《資治通鑒》,并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于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發現,在世界范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發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
寫到這里,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鑒》,對于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于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家戶口,又要忙于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里能覓得這么一段悠閑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2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涨暗木幠牦w史學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39;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后梁紀>>6卷、<<后唐紀>>8卷、<<后晉紀>>6卷,<<后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后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知道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理想,我要為這個理想而學習。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3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資治通鑒》作為吸收歷代興衰成敗君王得失的一面鏡子。作為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筆的名著古書,不單有名家編寫,更有那成千上萬的愛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書”《資治通鑒》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當然,編寫史書那就需要淵博的知識,多而廣的歷史文獻,所以,司馬光從小就發奮讀書,努力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為今后編寫《資治通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書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寫,例如:劉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龍顏,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顆痣。對人友愛寬厚,喜歡施舍財物,心胸開闊,素有大志。司馬光通過寥寥幾筆的人物形象描寫,反襯出往后劉邦統一天下的&39;關鍵所在。
《資治通鑒》作為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名著古書,寫作技巧也不遜于司馬遷。其書中有這么一段:當漢武帝處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難忍,周圍的人也一起跟著傷感不已。待詔官東方朔上前祝賀漢武帝:‘我聽說圣明的君王治理國,獎賞不回避仇人,懲罰不區分骨肉?!渡袝飞险f:‘不偏向,不結黨,君王的大道,坦蕩平直?!@兩項原則,古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都非常重視,而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都難以做到,如今陛下卻做到,這是天下的幸運!我東方朔捧杯,冒死再為陛下祝賀!”開始,漢武帝對東方朔非常惱火,接著又覺得他說的是對的,將東方朔任為中郎。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精煉,同樣是一句祝賀之詞,卻被寫得意味深長,令人回味。同時,也反映出東方朔的機智,漢武帝善于用人,聰明果斷的一面。可見司馬光的文字功底可謂深厚。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作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敗的鏡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對歷來荒淫君主的斥責。其中就有一段:吳主每次宴會群臣都要把大臣們灌醉,他設置了黃門郎十人,專門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嚴重的被判刑、處死,輕的也要罪狀記錄下來。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黃門,司馬光以“黃門郎十人”數字中,突出了當時奸臣當道,君主無能的歷史場景。
讀史讓人明智,自從我閱讀了《資治通鑒》后,對歷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詳細的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顿Y治通鑒》是司馬光其卓越貢獻的結晶。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4
晉紀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系,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鄙袝苣酪妼O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酰跫词腔实邸比绱艘粊?,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說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歷史發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奴隸、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嗔^大,十有____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5
當歷史的煙云被時間帶走,風塵中依稀有縷縷壯士的哀嘆、孀婦的遺憾、忠臣的決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是了,司馬光微微揮袖,提筆寫道……
兔死狗烹
夜涼如水,月光如華,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動著。往事如云煙,揮之不去地回蕩在他腦海里。幼時,他忍胯下之辱。彼時,心中的壯志開始燃燒,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則亂大謀。他投奔劉邦,協助他打下如畫江山。他是亂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風血雨的戰場,才是他一展宏圖之地!奈何江山穩固,帝王多疑善變,他再也坐不住安寧。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或許沒有那一腔熱血,就不會是今天的結局!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龍威下,容不得他馳騁沙場。若不是重情義,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無奈地嘆息……窗外寒風凜冽,提著他最后一口氣息。
誰,看到了壯士的哀嘆?
呂后專治
不論她是否傾國傾城,只是從風華正茂之時,被項羽擄獲起,就是錯的開始。她是劉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質。她與劉邦并肩奔行在動搖的江山中。刀槍干戈,冷冷的兵器,殘酷的戰爭成就了他的帝王業,也悄然在她美艷的容貌下埋下____之籽。她吃盡妃嬪的醋,用盡心機,甚至想一改江山。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將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兒子變作傀儡,囚死孫子,只為她的專治,她呂家的天下!誰憐漫漫長夜,夢回之時,想起一個個摯親的人離開自己,一個個對手相繼倒下,高處不勝寒,流盡多少美人淚?未央,沉浮……人至暮年,還有多少心智?從一開始便是個錯,結局,更是個無法扭轉的錯!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會讓天下呂姓為她陪葬?
誰,看到了孀婦的遺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駝鈴聲在漫漫黃沙中悅耳動聽。張騫和他的隨從們行走在無邊的絲綢之路上,年輕的壯士眉眼中透出凌氣,只要能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無人煙的黃沙路,他都無怨無悔。當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時,心中可有一絲動搖?當他被囚匈奴時,心中可想過放棄?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設法逃了出去,我明白,這十幾年的黃沙路穿梭不斷,也走不滅這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誠,一世榮華富貴綢緞羅衣也留不住他的決心!一次次地行走在絲綢之路上,他把青春獻給了君王,把忠誠留給了丹青。駝鈴聲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漸行漸遠……歲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氣,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誰,看到了忠臣的決心?
司馬光緩緩放下筆,傳世著作已成。我心中感慨萬千,驀然抬頭,歷史的煙云又聚在一起。在另一個時空,這朝朝暮暮,還在上演……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6
我早就聽說《資治通鑒》這本書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時間,將《資治通鑒》這本書讀了一遍?!顿Y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顿Y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治階級活動的同時,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可是,為什么司馬光要寫這本書呢?我帶著問題來到網上尋找答案,原來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苯麑W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通過讀這本書,我感慨萬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感悟篇7
讀《通鑒》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首先,對于從戰國到五代的漫長歷史而言,《通鑒》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后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后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發展脈絡是對于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為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于隋唐以后歷史,《通鑒》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處,《通鑒考異》臚列眾說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于胡三省的注文,雖然名為音注,但是其價值并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鑒》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于我們其他所讀后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丑,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于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幾乎整個20__年,期間還曾帶著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圣。雖然這本書里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皶矶嗲樗乒嗜?,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跡”工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