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館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思想更加豐富,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關于茶館的觀后感嗎?這里為大家分享關于茶館的觀后感,快來學習吧!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1
我覺得書是回憶的另一種表達方,它或許有些虛構,卻是基于生活的。所表達的必然也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所以才會隨著歷史顛簸影響著一代一代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鳴。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里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生活也更豐富多彩。農村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適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給自足……可現在城市里的人用冷漠偽裝自己,農村里的人拼命想要逃離。對于這樣的生活我也并不覺得感激,反倒是認為日子平淡,比上白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總想著思甜,卻忘了憶苦,誰曾想過那從前的時光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寫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后的五十年間,社會的風貌和不同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在一個明媚的午后捧著這本書,思緒也隨窗外翩躚的楊柳飄回那個年代。
滿清末年,茶館里依然是一派和諧的景象,茶館掌柜王利發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這背后卻充斥著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館里喝茶,聊天,只是莫談國事,貧窮的人卻在茶館里賣孩子。農村破產,人們生活更加貧困,今天想著明天,明天卻又想著后天。他們只能將自己的孩子賣了以獲得微薄的費用養活家里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說》中的那個捕蛇人,冒著生命危險討生活,原來古今貧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筆下另一個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即便尊嚴被踐踏也不反抗,終究是被那吃人的社會吞沒了。那樣的社會給人的失望大于希望,結局似乎注定了悲慘。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傷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壓在人們生上,那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渾濁且陰暗的。京城里的好多茶館店鋪都關門了,唯有王利發掌柜改良經營。然而社會動亂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來敲詐,逃難的人堵在茶館門口……莫談國事的標語在墻上顯得愈加刺眼。人們不敢亂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人們就像活在槍彈雨林里,稍不留神就會被擊中。困難的環境也激發了人們的本心。善于偽裝的人一下就露出了丑陋的面孔,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說來也是可悲,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迂腐黑暗,畢竟太平盛世誰會愿意去干那樣的事呢?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的王掌柜仍在苦撐著茶館,可那股黑暗勢力仍沒放過他。流氓特務靠著阿諛奉承的嘴臉獲得了權勢,想要霸占王掌柜的茶館。虛弱的老人終究被現實擊垮了,自己安然了這一生。
莎士比亞說過:“黑暗無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來到。”現在是靈驗了,可誰又知道這漫漫探索路上祖輩們付出的艱辛呢?不能忘也不可忘。
讀完了《茶館》,心情格外壓抑。放眼看向窗外,楊柳依依,歲月靜好。溫水般的生活也總有它的滋味所在,想來也滿足了。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2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扎根土里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里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云變化。老舍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蕓蕓眾生。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他是那個時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圓滑,心眼不壞,但有一點自私和貪財。他可以說是裕泰茶館的化身。他是懂得變通的,這一點,可以從裕泰茶館的翻新和長存看出。他也是膽小怕事的,他不敢為了朋友出頭,裕泰茶館也一直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然而縱然裕泰茶館再改良,再翻新請戲臺子請招侍,舊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終裕泰茶館被強占,王利發也上吊死去。
松二爺和常四爺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館的老主顧。他們的個性,從他們一出場就可以看出。“松二爺文謅謅的,提著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著大而高的畫眉籠。”松二爺是舊文人的典型,他愛國善良又膽小怕事,有那么一點點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處。常四爺健康正直,然而固執,不懂變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賣,勉強糊口。
秦仲義是維新時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他是有著實業救國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變賣祖產,耗盡心血,創辦起不小的企業,自以為能使民富國強。然而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終秦仲義的工廠在日本和中國政府的雙重壓迫下,被強行沒收。一生愛國的秦仲義最終只落得個賣花生米的下場。
還有《茶館》里的其他人物們,代表底層農民的康六,小妞和鄉婦;代表頑固舊勢力的龐太監,龐四奶奶;代表軍閥勢力的沈處長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百家筆記網m.simayi.net先生把這些人物,三個時代高度濃縮在裕泰茶館之中,使得《茶館》這部話劇成為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無怪乎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1898年維新變法,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于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3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嘆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于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于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并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里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板,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布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后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劉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藍,依托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4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臺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梁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彌漫著一種陰冷凄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臺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內在的沖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定發展的新社會中出現,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5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是一個普通,但卻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的茶館。茶館的名字叫“裕泰”,象征著富裕和安泰,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但是在當時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茶館》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這個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概括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段,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等人物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王掌柜,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老主顧常四爺,同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但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柜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樣都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我最欽佩的還是常四爺了,欽佩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在清朝時,他有份“鐵桿子莊稼”不用干活就拿錢。后來清國滅亡,常四爺沒有像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到了民國時期,茶館新開張時,松二爺,常四爺都去賀喜,常四爺雖然穿的沒有那么體面,但他的精神面貌很好,面對政局的混亂他還能放得下面子,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很難生存。因為他是以一個單純的方式出現在舞臺上,他正義,愛國,實話實說。也許你覺得這個人太過于直腸子,不夠圓滑,反而會給自己惹禍上身。但反過來看看王利發,他夠圓滑了吧,可最后還不是一個死的下場。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僅用了一些小人物的生存和死去,說明了年代的形形色色。他揭示了社會的一角,讓我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6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么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臺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喝茶的地方。
《茶館》里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里,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說,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么多的人,這么多的事,延續這么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于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么樣,不脫離“茶館”。
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盡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挽歌。“茶館”里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著,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關于茶館的觀后感篇7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里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里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柜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后正因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占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個性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干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愿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干,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帶給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超多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制成的東西來蒙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但是此刻,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明白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