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講座心得體會
寫心得可以鍛煉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好的醫學講座心得體會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醫學講座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1
3月30日和31日,在醫學院科技會堂聆聽了樊代明院士有關整合醫學的專題講座。樊代明院士的講座生動有趣、詼諧幽默、觸人深省。“整合醫學”概念的提出,目的是為現實的醫學問題,即專科過度細化,專業過度細劃,導致醫學知識碎片化,給臨床醫生診療疾病帶來的局限性問題。通過用整合醫學的思維模式我反思了我所從事的護理專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不得不由衷的對優質護理的內涵有了新的感悟。
一、“整合醫學”的思維模式
樊代明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類的醫學發展歷史態勢呈“N”狀,除了表明醫學水平的起伏外,也表明了醫學學科之間先合后分然后再合的關系。在逐漸“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大的醫學家,然后逐漸分成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各學科內也有了更為細致的劃分。這樣的“分”雖然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延長了壽命,也使治療疾病越來越精細,但是這種“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癥狀、臨床成了檢驗、醫師成了藥師、心理與軀體分離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將引入整合醫學。整合醫學不僅要求我們把現在已知各種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求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也加以整合;不僅要求我們將現存與生命相關各領域最先進的醫學發現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們將現存與醫療相關各專科最有效的臨床經驗加以整合;不僅要以呈線性表現的自然科學的單元思維考慮問題,而且要以呈非線性表現的哲學的多元思維來分析問題。通過這種單元思維向多元思維的提升,通過這四個整合的再整合,從而構建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更符合自然規律、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二、整合醫學下的護理現狀
從醫學的發展史看護理的發展,也存在著從“合”到“分”再到“合”的發展態勢。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明護理在疾病治療及人體恢復中的重要作用。病人求醫不僅希望得到最佳治療,而且希望得到最佳護理。通常,診斷治療的過程對病人來說也許是短暫的、不知不覺的,而對護理的體會則卻是漫長而有知有覺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及不斷推進,醫護關系不再是主輔關系,而是共同為恢復病人健康的平等合作關系。完成一臺手術治療,是醫生、麻醉師和護士的跨學科合作、緊密配合的典范。有時護理工作甚至更顯突出,手術師和麻醉師在很多情況下必須服從手術室護士的安排,接受護士監督,以確保手術安全,避免并發癥,甚至事故發生,這決非人們一貫印象的“護士在醫生指導下工作”。
三、優質護理的內涵及護理專業的未來
20__年3月8日,護理專業成為了與醫學平行的一級學科。20__年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及《關于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一門學科要想真正獨立,要想真正深化優質護理服務,必須加強護士內涵素質建設,在循證護理思維的引導下加強專業知識的整合,加強醫護合作的整合。目前我們護理工作的最大障礙在于臨床護士只是單純機械的執行醫囑,缺乏評判性的護理思維,缺乏照護患者全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我們護理專業要想體現出作為一級學科的地位,體現出我們護理工作的專業價值,必須在循證護理思維的指導下將自身專業相關知識進行整合,達到融會貫通,并上升為核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綜合評估患者,及時發現患者現存及潛在的護理問題,將器官看成患者、將癥狀看成疾病,不僅注重身體護理,更能注重心理護理。在護士內涵素質和專業素質提升的基礎上,由通科護士逐步走向專科護士,再走向護理專家。我們護理護理專家可以開設專科門診、下達護囑,如飲食護理、級別護理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護士的專業價值,體現出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所在。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2
研一期間我參加了很多學術講座,受益頗多。講座中讓我既了解到了各領域多層次的發展前沿,使自己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同時充實了多方面的知識,提升了我的理論水平;也看到了知名學者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
印象特別深的兩個講座是知名專家韋日鈺博士的講座和成功人士黎曉毅經理的講座。韋日鈺博士是澳大利亞magnetica公司首席工程師,昆士蘭大學醫療診斷技術中心生物醫學工程兼職高級研究員(adjunctseniorfellow)。講座的題目是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研發與開發,韋博士的講解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們都被深深的&39;吸引。核磁共振分析技術是通過核磁共振譜線特征參數(如譜線寬度、譜線輪廓形狀、譜線面積、譜線位置等)的測定來分析物質的分子結構與性質。它可以不破壞被測樣品的內部結構,是一種完全無損的檢測方法。同時,它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本領和精確度,而且可以用于測量的核也比較多,所有這些都優于其它測量方法。因此,核磁共振技術在物理、化學、醫療、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韋博士特別講了在醫學上的應用mri,它其實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nmrimaging)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隨著大磁體的安裝,有人開始擔心字母“n”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nuclear”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產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因此,為了突出這一檢查技術不產生電離輻射的優點,同時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區別,放射學家和設備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為“磁共振成像(mri)”。
從韋博士的精彩講座中我還學習到:醫學上傳統的器質性疾病的檢查用的是ct(x光的原理)。但是這種對人體有一定危害,而mri對人體危害就小多了,孕婦、小孩都能用。不過,若是病人體內有金屬的話(比如假牙等)是絕對不能使用的了,特別是那些容易被磁化的金屬,因為它可以產生幾噸重的力,這樣的話把人體內的金屬會吸出來使人像被子彈打穿了一樣,后果很嚴重。ct用的是對灰質物質敏感而mri是對h元素敏感。從這點來看,在醫學上照片子的時候如果是對骨頭進行檢查那還是選ct好些,若是在檢查癌細胞和肉時用mri好的多。就是說不要一味地覺得mri比ct好,還得看實際情況的。
韋博士的講座讓是我進入研究生階段以來的第一次聽講座,印象特別深,收獲也很大。另外一次讓我深刻而受益匪淺的講座是我們電子圖書館數據庫提供企業市場經理黎曉毅了的一場名為如何利用外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的專題講座。
黎經理的講座是在20__年9月23日。講座名為如何利用外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的專題講座。此次講座的內容與同學們的學習息息相關,尤其是作為一名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與投稿的時候可能會用到它,因此很多同學都自發地來到會場,認真地聽取了黎經理的講座,并積極地與黎經理展開了互動。通過這次講座,我們都有不少的收獲,也許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都會用到這天學到的知識。
在講座的開始,黎經理首先給我們的闡述一下此次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
第一部分是黎經理向同學們介紹數據庫的使用。具體地是從快速檢索、高級檢索、檢索結果查看與處理、利用檢索語言提升檢索效率以及圖書/期刊檢索等方面,對數據庫進行介紹。其中著重演示訪問數據庫的流程,了解到快速掌握數據庫使用要領主要有以下五個步驟:
1、快速檢索某個主題相關的文獻;
2、利用高級檢索功能準確定位;
3、檢索結果查看與處理;
4、利用檢索語言提升檢索效率
5、查找感興趣的期刊/圖書。
第二部分是主要介紹了如何在外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講座向大家介紹如何選刊、如何撰寫、如何投稿、投稿后如何與編輯交流以及其他一些與學術出版相關的信息。在這部分中首先了解了與數據庫合作的國內外機構有哪些,接著還了解了外文學術期刊出版的四大流程,同時也學習了從找到目標期刊至確認投稿這一流程,以及相應的注意事項。此外,黎經理還以愛思唯爾的投稿系統為例,清楚地向同學們進行實例介紹如何進行投稿。
講座的第一部分有助于我們更加熟悉數據庫產品,提高文獻檢索效率。在這部分中,我們了解到數據庫中期刊有2200多種,圖書高達4000多冊/年,另有全文數據庫、文摘數據庫、事實數據庫等。另外黎經理通過ppt一步一步給大家演示如何訪問數據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快速地掌握了檢索文獻的要領。其中最另我印象深刻的在于有獎提問環節,只要問題回答正確,就可以拿到獎品,這個環節的設置可以促使同學們在聽講過程中更加認真,同時也可以收獲到我們平時難以了解到的知識,例如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雖然我們在場的同學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但是通過揭曉答案,讓我們知道了specliflicauthor限定authors字段,使作者檢索更加準確。例如如果用authors查找王剛的話,搜尋的結果就是只要名字中包含王、剛二字即可,諸如王剛、王小剛、王剛力等都會出現;而如果用specliflicauthor查找的話,結果顯示的就只有姓名是王剛的內容。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讓我們快速地學會了如何在數據庫上查找我們所需要的資料,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地應用到其他數據的資料查找,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第二部分是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外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常識和技巧,通過這部分的聽講,一方面學習了在外文期刊發表的論文的一般格式內容,另一方面通過黎經理給大家著重突出一些國內科研人員在投稿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一些相關建議,使我們在日后寫作投稿中少走不少彎路。例如有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一稿多投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這是我們在投稿過程中最忌諱的事情。通過這一部分系統的學習,日后在發學術小論文的時候,對于怎樣選擇投稿期刊、以及在投稿時應注意什么問題時,我會用上這次學到的技巧,從而可以節省時間以及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犯原則性的錯誤。
在講座的最后,黎經理還讓拷貝了課件,以便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話可以參考課件,自行快速地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話也可以聯系專業人員,因此我還詢問了公司人員的聯系方式,這也是我聽講座的習慣之一,以便日后拓寬人際關系。這次講座非常成功,一方面數據庫成功地向同學們推銷了公司的產品,一方面同學們也快速地學會了如何搜索資料及如何投稿。
總之,演講者們的講解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們都被深深的吸引。通過學習,我們學到了很多更深層的理論知識和更前端的發展概況,理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技能,開闊了我們視野,使我們受益頗多,真心感謝各位老師和專家們精彩的講座!書山有路勤勞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雖然講座活動已告一段落,但我們不會停止學習探索的腳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斷攀巖知識的高峰,充實自我,實現自己的理想!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3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兩個星期的影像制作實訓生活無聲無息的接近尾聲了,然而實訓的過程還歷歷在目。
兩個星期的實訓時間,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使我在理論上對影像制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實踐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明白了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職技術人才一定要做到了學以致用,更學到了踏踏實實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受益匪淺。而且第一次親身感受了所學知識與實際的應用,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一個初審吧!這次實習對于我以后學習、找工作也真是受益匪淺,在短短的兩個星期中讓我初步從感性回到理性的認識,也讓我初步的認識到邊學邊用,以用促學;行不嚴之教,讀無字之書的道理!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會成為我今后成功的重要的基石。
作為一名大二的文秘專業的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在校學習,對專業知識有了一定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在校期間,一直忙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機會也沒有相應的工作實踐的機會。所以在實訓之前,影像制作的專業對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且學習影像制作的基本步驟也不明確。而經過這次實訓,讓我明白一個循序漸進學習photoshop軟件的流程。
經過這次實訓,我對影像制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與深入,對其思想重視程度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以下幾點:
其一、實訓是對每個人綜合能力的檢驗。要想做好任何事,除了自己平時要有一定的功底外,我們還需要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操作能力。
其二、實訓過程中,教師是實訓的咨詢者、指導者,而不是受訓者的業務代辦者,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是受訓者形成里良好自信秘書習慣的重要條件。
再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讓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能力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對著photoshop軟件,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后來經過王永春老師的細心教誨,知道了學習影像制作沒有什么走捷徑的方法,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不斷地上機操作,加上上課認真的聽課,才能學好photoshop等與影像制作有關的&39;軟件,把自己的專業技能學好。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的影像制作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它的發展卻是在實踐中來完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一個短暫而又充實的實訓,我認為對我學好影像制作將有很大的作用,也是學好秘書專業的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向他人虛心求教,共同進步等一些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其實都已貫穿在整個影像制作實訓的過程中。并且好的學習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在這次實訓中,我的基礎并不是很好的,然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的運用photoshop軟件完成影像制作的技術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我熟練的掌握了處理照片的技術。這也讓我懂得了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對于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實訓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我們學到的比我們在學校一年學的還要多,以前我們光只注意一些理論知識,并沒有專門的練習我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這次的影像制作實訓使我意識到我的操作能力的不足,在理論上也有很多的缺陷.所以,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需要更努力地讀書和時間。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4
今天我參加了護理組組織的以《靜脈輸液操作流程及采血注意事項》為題的講座,現場氣氛非常活躍,增長了不少知識,平日忙于他事,對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機會也是非常珍惜,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對此次講座的心得體會。
1、首先,我是一名護理系的研究生,通過此次講座,收獲了好多書本上學不到知識,比如臨床上采血管的使用,先后順序,是否需要搖勻等。
2、其次,通過自己對靜脈輸液操作的準備及現場其他同學的講解,復習了好多以前的知識,鞏固了我的專業知識。
3、好多其他專業的同學在現場積極提出問題,我們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他們解答,覺得很開心,自己的專業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證明了護理專業的實用性,更加激發了我對護理專業的熱愛。
4、通過此次講座,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個別專業知識掌握的不牢固,需要進一步學習。
5、醫護合作很重要,醫護溝通固不可少,我們學校大部分同學都是醫療專業,以后大部分會從事醫生這個職業,現在與護理同學溝通一下臨床工作中如何能配合的更好,有助于以后工作中人際關系的發展及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我非常喜歡此次的學術講座,可以和同專業的同學共同鉆研專業知識,可以與其他專業的同學共同學習,溝通,探討感興趣的話題。豐富了業余時間,增長了見識。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5
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進展講座心得體會20__年11月16日,正值中國藥科大學78周年校慶,學校開展了“中國藥科大學20__年學術周”活動,開幕式上請到了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院士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術介紹,魏院士從宏觀上講解了當前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生物技術藥物和生物治療的一些問題。魏院士的報告受到了全體人員的熱烈歡迎,通過此報告,使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到生物藥物的市場環境與前景。
報告主要是圍繞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展開,并針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兩個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1、生物技術藥物
生物技術藥物發展的使命就是治療人類正在面臨的重大疾病問題如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然后通過一些實際的數據證明了生物治療的前景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有利潤的。目前生物治療的分類:
1、免疫治療(細胞、細胞因子、抗體與疫苗等),
2、基因治療,
3、調節血管生成治療,
4、調節細胞凋亡及分化誘導,
5、小分子靶向藥物,
6、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等再生醫學。
1、1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被20__年Science雜志評選為全球十大科學進展之一,國際上每年發表的有關基因治療的論文數目在不斷地增加。基因治療是外源的遺傳物質(DNA或RNA)導入到患病個體中,從而達到干預或治療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體內基因治療、“離體”基因治療。體內基因治療主要是通過局部注射、超聲導入,動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導入到疾病組織。“離體”基因治療主要是將疾病組織細胞取出進行體外培養后進行基因修飾,最后回輸到該患者體內。為了使外源的遺傳物質能夠穩定不被分解,常選用的載體有兩大種:病毒載體(如Vacciniavirus),非病毒載體(如Lipidosome)。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推薦了一種基因療法藥物(Glybera),Glybera是由荷蘭一家生物技術公司uniQure研發并提交上市申請的,主要適用于那些患有脂蛋白酯酶缺乏(lipoproteinlipasedeficiency)的患者,脂蛋白酯酶缺乏是
一種極為罕見的遺傳缺陷病。無法承受脂肪顆粒,極易引致急性胰腺炎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俄羅斯也批準上市了一種作用于外周動脈疾病的基因治療藥物。
但是基因治療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如何確定安全性與有效性”,同時基礎科學問題:“靶向性如何解決”。理想的類型是采用載體與外源的遺傳物質的結合體是具有高效、靶向,低免疫原性的導入系統。因此,載體的類型就非常重要,對于非病毒載體可以在載體表面添加靶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分子,或者是靶細胞的信號分子提高靶向性。目前病毒載體更為常用,腺病毒具有很強的優勢:腺病毒復制可顯著增加治療基因的拷貝數、腺病毒復制具有溶解細胞的作用,腺病毒復制可起到“旁觀者”效應。其技術關鍵問題是需要嚴格限制腺病毒只在靶細胞中復制,否則,將會產生巨大的毒性。為了提高提起靶向性,選擇合適、特有的靶點非常重要,根據腫瘤細胞具有無限復制的特點可以在基因藥物前段添加端粒酶基因,另一方面腫瘤細胞在增值速度快,在腫瘤組織含氧量少,在基因藥物前段添加缺氧調控基因。最后報告中講到發現了具有協同或互補作用的雙治療基因,可使實驗動物體內腫瘤完全消退。
當然,基因治療不僅局限于腫瘤的治療,在治療其他難治之癥也取得療效。如HIV、遺傳病的治療(如雷伯氏先天性黑蒙LCA)。如在治療腺苷脫氨酶缺陷所致的重癥聯合免疫缺陷(ADA-SCID)的治療,將患有該病的病人體內的T細胞取出進行離體培養,一段時間后用LASN刺激培養的T細胞,將人屬ADA的cDNA導入該T細胞中,再培養一段時間,使添加的人屬ADA基因整合到患者T細胞中,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治療。
1、2免疫治療
20__年底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將免疫治療列為20__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腫瘤的免疫治療是以激發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免疫療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腫瘤細胞,對于晚期的實體腫瘤療效有限。故常將其作為一種輔助療法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方法聯合應用。先用常規方法清掃大量的腫瘤細胞后,再用免疫療法清除殘存的腫瘤細胞,可提高腫瘤綜合治療的效果。可以分為兩種:細胞免疫治療與抗體治療。
1、2、1細胞免疫治療
細胞免疫治療療法是采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其數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殺傷功能增細胞免疫治療強,然后再回輸到人體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兼顧治療和保健的雙重功效。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療法、樹突狀細胞(DC)療法、CLS生物免疫治療、DC+CIK細胞療法、自然殺傷細胞(NK)療法、DC-T細胞療法等。美國FDA批準了首個前列腺癌免疫細胞治療藥物Provenge(Dendreon制藥公司研制)上市,從512名受試者參加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Provenge治療后,3年生存提高了37%,這是腫瘤生物治療劃時代的發展事件。
1、2、2抗體免疫治療
抗體治療是利用抗體特異性結合并且殺傷患病組織、細胞,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抗體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增殖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近年來抗體ADC技術逐漸發展起來。抗體ADC是構建“抗體-化學藥物偶聯劑”,利用抗體對靶細胞的特異性結合能力,輸送高細胞毒性化學藥物,以此來實現對癌變細胞的有效殺傷。報告中講到我國抗體藥物面臨的主要問題:
1、抗體藥物數量少。
2、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3、研發投入力度不夠。
4、產業化進程緩慢。
1、3腫瘤干細胞與腫瘤治療
腫瘤干細胞(CSC/TSC)的概念在200x年被正式提出。ColinRGoding在報告中介紹了腫瘤干細胞具有四個重要特征:
1、自我更新的能力。自我更新能力是腫瘤干細胞保持分化為前體細胞的能力。
2、多分化潛能。多分化潛能使腫瘤干細胞能夠產生不同分化程度的子代腫瘤細胞,在體內形成新的腫瘤。同一腫瘤組織中,分化成熟的腫瘤細胞惡性程度較低,而分化差的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
3、高增值能力。大量實驗表明,CSC/TSC比普通腫瘤細胞具有更高的增值能力。
4、耐藥性。多藥耐藥(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導致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干細胞細胞膜上多數表達ABC轉運體家族膜蛋白,能夠運輸并排出代謝產物,藥物等物質,使得許多對腫瘤非干細胞具有抑制或殺傷作用的化療藥物在腫瘤干細胞上發揮不了殺傷作用,或作用明顯減弱。基于腫瘤干細胞的理論,干細胞治療藥物也已經出現,全球首款干細胞治療藥物在韓國上市,用作急性心肌梗死后治療,左心室射血分數將得到6%改善。加拿大也上市了一款干細胞治療藥物Prochymal,Prochymal用于治療那些對激素類藥物無反應的GVHD兒童患者,約有60%的GVHD兒童患者使用此藥后癥狀得到改善。Prochymal由來自于健康的青年捐獻者骨髓中的間質干細胞制備而成。另外美國FDA批準的首個個人化的細胞美容療法FibrocellScience。它是以受術者皮膚纖維母細胞為基礎,該產品可商業化的用于成人受術者面部皺紋。
2、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介紹
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建立了從基因發現到藥物研發及臨床治療等一整套關鍵技術平臺,并形成高度整合及相互關聯的“技術鏈”,建立了一支醫學、藥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跨領域、產學研一體化、海內外結合的人才隊伍。同時注重成果轉化,積極鼓勵企業早期參與。
3、個人感想
非常感謝學校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安排的此次“中國藥科大學20__年學術周”活動,這次活動中的魏院士的講座不僅給我帶來了最新的學科前沿知識,在他講到四川大學正在建立的藥物研發中心,讓我非常震撼。也交給了我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對于以后的科研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對未來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讓我收獲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對于自己和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斷的努力和前進。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6
今天我們護理組全體成員在伯仲苑三樓會議室舉辦了題目為《靜脈輸液及采血管的注意事項》首次護理講座,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堅信,在我們護理組全體成員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們的學術活動會越辦越好!現將我的體會總結如下:
首先,由護理組成員李思慕同學為我們講解了靜脈輸液的概念,原理,目的,常用靜脈輸液方法以及密閉式靜脈輸液法的步驟。講解甚是全面,讓我們的護理專業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其次,由護理組成員李娟同學和徐金濤同學為我們現場展示了密閉式靜脈輸液法操作流程,操作熟練,并將現場學術氛圍推向了更高一層,大家表現很積極踴躍,現場提問,并現場解答。
最后,由姜雨微同學為我們講解了靜脈輸液法常見問題,處理流程以及采血管的使用注意事項,圖文并茂,講解過程很細致,現場氛圍良好,在座者積極發言提問,為大家解答問題的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專業理論知識;可以說,這次講座舉辦的很成功。
在以后的講座中,我們護理組會多多集思廣益,針對大家想了解的護理方面的知識,盡量為大家作詳細而全面地講解,同時希望在這期間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議隨時反饋給我們,我們會不斷努力!最后祝愿我們護理組越辦越好!
醫學講座心得體會篇7
實習前,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在校兩年排名靠前理論成績才得以進入昆醫附一院實習,對于我和家人來說都是值得高興的事,其實我在學校的時候就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這里實習,我認為在理論基礎扎實的前提下,實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大醫院里見到的病例和患者都是不計其數、種類繁多。我的心愿是以自己的基礎理論加上實習階段的實戰學習來強化我對護理這門課程的認知,因此我更加珍惜這樣的機會。
7月16號,我正式步入了夢想中的實習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懷著緊張且激動并富有新鮮感。首先被分到了“康復醫學科”,由于在學校練習的操作不是很到位、實訓課課時比較少,加上剛進入科室一切都處于不知所措的狀態,整個人都比較緊張。但慶幸的是,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帶教老師,護士長和帶教老師對我們都很好,精心授教,對我們耐心的講解臨床上遇到的問題。
我進科室的第一天是熟悉科室環境、科室病床的布局,第二天熟悉相關醫療器械的設備、治療術常用物品的置放、了解帶教老師管理的護理病房內容,花了兩天的時間基本把科室里面每天需要操作的流程都掌握好。老師帶我的每項操作都是以規范流程來進行的,所以我學的也比較得心應手,也取得了老師的認可和信任,老師讓我幫助患者吸氧、做霧化、測血糖、封管等操作,雖然都是一些基礎活,但我從來都是欣然學習。科室里都是長時間住院的病人,所以待在科室的這兩周以來幾乎每天都是和相同的患者打交道,也熟悉了他們每個病人的基礎病。
很多時候看到那些各種疾病的病人我就感慨生命的脆弱,很多學醫的也許是抱著一種富有偉大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心愿為之學習,可以說醫學這個職業是神圣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病房與不同的患者打交道,除了給予他們疾病的恢復,一部分是給他們心里的鼓勵和健康教育,得以讓病人很快的恢復健康。
在這個科室里我學到的挺多,不只是每天打針發藥,更多的是接觸到的病人和老師給我的各種心靈啟發。感謝康復科幫助過我的每位老師,在任何操作上他們都是按照規范的流程教授于我,在這兒,我衷心的感謝各位帶教老師,感謝他們對我的鼓勵與授教!在這兒不僅讓我收獲到臨床上的知識,更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時間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