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歇后語
關于歇后語,這主要是由我們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清明節歇后語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有關清明節歇后語
蘿卜上墳——騙鬼;哄死人
墳墓里戴口罩——陰一套陽一套
叫花子上墳——哭窮
瞎子上墳——估堆
墳墓里招手——把人往死路上引
從墓坑里爬上來——死里求生
小寡婦上墳——越哭越傷心;哭得好傷心
窩窩頭上墳——哄鬼;騙鬼;哄死人
上墳不帶燒紙——惹祖宗生氣
墳墓變廟宇——神出鬼沒
盜墓賊作案——搗鬼
秦始皇修墳墓——自作自受;找死;自己找死
豆腐渣上墳——騙鬼;哄鬼;哄列人
大伯墓前哭爹——上錯了墳
上墳不擺刀頭肉——哄鬼;騙鬼;哄死人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于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后。清明節曾經只是一個節氣,后來與寒食節合并,才有了清明節。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