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
一、激發愛國、愛校情感
通過講述書法淵源和字體演變,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書法藝術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書法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美學追求,人文精神,聰明才智,思想感情,成為一個反映生命的藝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書法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還是“世界公認的最高藝術”。通過學習書法,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及燦爛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二、精選學習內容
目前小學書法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對上述幾點泛泛而談。如何使它真正落到實處?我覺得首要的是應該正確認識少兒的年齡特征,從較低層次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初步培養他們一些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首先,闡明學書法道理、增強學習勇氣。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白,書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創造學書氣氛、形成專注心境。要求學生臨帖寫字時要排除雜念做到平心靜氣、專心致志。
三、教給正確方法
在書法教學中首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運筆姿勢,執筆輕重的調控,書寫坐姿、站姿等要領;其次是教給正確的讀帖方法和臨帖方法,如看筆跡,悟其運筆過程,看結體悟其組合規律,臨帖時“字數宜少、遍數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學生注意寫字衛生,如桌子,墨盤等工具的清潔。通過嚴格的學習訓練,使學生不但可以養成良好的寫字、衛生習慣,還可以培養雅度氣質。
四、加強書法訓練
漢字書寫,落筆的輕重,結構的疏密,運行的緩急,氣勢的強弱,均有章法可循,訓練小學生遵守漢字書寫規律,便是“有紀律”。加強臨帖教學,要求學生書寫時學誰像誰,越像越好,這也是培養學生虛心、誠懇、一絲不茍的品德。同時要求學員每天完成鋼筆臨帖二十個字,毛筆臨帖十個字。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活動
為了體現學生一個時期的書法學習程度。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一些書法素質好、書寫水平高的學生一展才華,本學期計劃開展如現場寫字、臨帖競賽、書法作品展覽,建議班級開展寫字園地,學校分周、月辦好書法宣傳窗;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類書法競賽等。
六、活動時間
每周兩次(星期一、星期四)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篇2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的大學生涯就快結束了。身為墨閣社中一份子,我感到非常開心和榮幸。這個學期主要是學習歐陽洵的歐體,但是練得時間短,成效并不太大,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長時間勤奮的練習。小時候接觸過書法,確切地說,是拿起筆寫過字。當時小孩子心性,自然不會在寫字之前觀察字的結構、筆法,反而信心滿滿地認為硬筆書法寫得還算工整,這毛筆字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但到現在才發覺我徹底錯了!真正動起毛筆來,寫起來,簡直不成樣子。而這個學期,在師兄師姐點撥下,我似乎窺得了隱藏在書法背后的東西。
學習書法很重要的就是從點畫用筆上去找古今一脈相承規律。歷代大家都很重視寫楷書,所以我這個學期學習的楷書。首先是打好基礎,打好基礎就是學好各種筆畫,點橫豎撇捺等等。不管寫哪種字體。行筆必須自然,動作必須連貫,筆勢要暢,勢圓筆方,勢方筆圓,整個動作就像打太極一樣,動作要有節奏,要合于自然。行筆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筆要留得住,殺進紙去,用筆尤其要注意起筆和收筆的地方。
學習書法就是學習做人,練習書法就是磨練自我性格,提升人格。雖然現在只是短短的一個學期,但足以讓我受益匪淺!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篇3
我是個零基礎的學員,剛開始選擇學校的時候,在網上看了很久,多家對比之后決定選擇中國花鳥畫研修院,我選擇它的原因是比較專業。學習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有的時候工作節奏快,精神壓力很大,學習書法是想給自己找一個可以靜心、緩解的方式。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每次課要上1個半小時,有些擔心靜不下心來。但是真正學習起來時,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竟然做到了。老師也說我在心態和書法上比以前有很大進步。
漸漸地,我做其他的事情比之前更多了幾分信心和恒心,少了幾分做事的急躁。雖然字寫得還不是最好,但通過練習,已經比我以前的字漂亮多了,因為我以前一直不相信寫了十多年字體還能改,但事實證明了,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字如其人。我覺得這句話十分有道理。我的工作有時候會用到簽名,之前的字寫得有些不大好,簽字的時候有些猶豫,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對許多事情都很有自信。現在我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字寫得好的人,肯定在觀察力、注意力、自信心、大局觀與審美上,高人一籌。練字的過程,實際上是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和提高個人文化修養的過程。練字,更多的是在學習如何做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放正心態,端端正正地書寫著,就像認認真真地體味人生。書法的“峰回路轉處”告訴我們“果決”;“頓挫的捺”告訴我們“勇敢”;那寬寬大大的“寶蓋兒”教給我們寬容。我在硬筆書法中學到的體味最深的就是一個“靜”字,以平常心面對一切,你將會擁有無窮的力量。
感謝中國花鳥畫研修院這個平臺給了我學習書法的勇氣和對生活的感悟。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篇4
人們熟知蘇東坡的一句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東坡還說過:“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畢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其辭脫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畫的所謂“一揮”,都是學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結果。齊白石早年臨摹金農的畫作,惟妙惟肖;為了畫好昆蟲、魚蝦,他長時間地觀察寫生。老人的畫,那幾片葉莖,看似粗獷隨意,卻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動一點點都不行。這些,充分說明“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于得手應心”。傅山說“寧真率、毋安排”,不是說不要謀篇布局、意在筆先,其意應是“極有布置而了無布置痕跡”,徐青藤的這句話透露了天機,正像韓退之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東坡論書“無意于佳,乃佳耳”。學習書畫的人,沒有不想自己的筆下呈現佳作的。長期艱苦地學習訓練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實寫照。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于具備一定水平的書畫家來說,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筆交融,心手兩忘,從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礎,“無意于佳”才是境界。一個為獲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改變初衷討好買主的作者,他丟失了藝術家最為寶貴的東西,又怎能產生真正的佳作?劉熙載早已指出,“書非使人愛之為難,而不求人愛之為難。蓋有欲無欲,書之所以別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說:“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如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著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戰術上,雖屬錦上添花;在戰略上,已是畫蛇添足。
即便是優點,過分地強調或表現得不是地方,也會變質變味。惲南田論畫“習氣者,即用力之過”,強調“寧恒見不足,毋使有余”,正是這個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時并不妨礙作品整體的成功,恰如黃庭堅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中國書畫注重功夫,熬出來的功夫。宜乎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淺嘗輒止,一曝十寒。學生抱怨老師:您老是要我夯實基礎,別人的墻已經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師對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歲月的力量不容忽視,《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哲理深刻。以為別人幾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幾年、幾個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藝術學習、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自有其規律,這些規律又是無情的。違背規律的催長、“打造”和走捷徑,只會得到與初衷相反的結果。
從較長的時間看,書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好比接力賽,更像是“馬拉松”。起跑時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卻已不多,能打破紀錄者更是寥寥。那些開始不久就在領跑的選手,往往難以“領”到最后,甚至難以跑到終點。有人說“贏在不該贏的地方,比輸在不該輸的地方,輸得更徹底”,不無道理。
一種藝術風格、一種個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說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自甘寂寞。
書法心得體會1500字篇5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陶冶情操。
2.掌握書寫技法。
3.培養市級書法特長生。
二、臨習范本
1.基礎楷書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帖。(必學書體)
2.東晉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圣教序》魏碑《張猛龍》魏碑《董美人》智永草書《千字文》等帖。(以上書體可選一種)
三、理論學習
1.清黃自元《間架結九十二法》
2.《中國書法簡史》
3.唐孫過庭《書譜》
4.歷代碑帖善本
四、課時計劃
第一階段:結合“永字八法”學習楷書基本筆畫和筆畫餓變化共54課時。(初一第二學期、暑假)
第二階段:臨帖創作四字楷書大字作品一幅共15課時。(暑假)
第三階段:楷書偏傍部首的組合規律,及《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共45課時。(初二第一學期)
第四階段:獨立創作四十字楷書作品一幅共45課時。(寒假)
第五階段:深入研究楷書,提高審美能力,完成百字以上作品共60課時。(初二第二學期、暑假)
第六階段:學習《中國書法簡史》,學習用第二書體創作二十字以上作品一幅共30課時。(暑假)
結合學習及考前情況,30課時為機動課時。(初三第一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