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
小時候被老師逼著背書,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總覺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說”之有!按照教科書和老師的解釋,“學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不亦說乎”,說實在的,每天強迫性地讓自己去學習,不是“不亦說乎”,簡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覺得《論語》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說的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但在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里,我卻看到了《論語》的異彩紛呈,孔子思想的遍地開花。讀到見解獨特之處,我會陷入沉思,讀到幽默之處,我會會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經被先生的言語所深深吸引,也開始相信,“學而時習之”,真的是“不亦說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對“學而”的解釋,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較,從中可窺見先生對《論語》的精辟獨到的見解,也算作讀此書的一個筆記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對它的理解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別人不了解我,誤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這樣才算是君子。
按照這樣來理解的話,強迫性的學習是快樂的,即使我們覺得痛苦,也應該裝快樂狀;有朋友來了,即使窩囊中羞澀,吃完上頓沒下頓我也覺得招待他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罵你,我心里也不難過。這是什么話?!完全是大話,空話嘛!《論語》要是這樣來解讀,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謬!我們再來看看,先生對“學而”的解釋。
頭一句的解釋,先生認為,“學而”中的“學”不單純是讀書,而是做人的學問。“學問”從哪里來?學問不是文字,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有反省,就是學問。
第二句的解釋,如果要做學問,就要準備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講到這里時,他說孔子當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他卻連一個“便當”也吃不上。讓人不禁一樂。承前所說,做學問是要忍受寂寞、凄涼之苦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后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遠”字不一定是空間的遠,也可能是時間的遠。
后一句,講的是,做學問的人,即使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就是所謂的“真人”“真君子”了。
讀完先生的解釋之后,我覺得我被騙了,被老師,被教科書騙了,而且一騙就是十幾年啊,真是冤啊!寫到這里想起了朋友曾開玩笑地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學問之美在于讓人一頭霧水。可不是嗎?我以前拿起《論語》就會覺得不知所云,確如霧里看花。由此可見中國教育的粗淺陋薄。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老師又有幾人能給過我們這樣的見解呢,又有幾人能給我們傳授真正的《論語》思想呢?接受這樣教育的我們一知半解,然后我們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這樣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與作者的一次靈魂的交流,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但看先生的書,還談不上能與先生交流,先生站得太高,我只能仰視他,聆聽他的教誨,從中汲取孔子及先生思想的精華,來彌補我之前讀書的缺陷,我也只能如此了……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2
春節之中,從當當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
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靜心閱讀的書籍。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系,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于佛學的教化。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3
在學習國學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寶石璀璨奪目,它就是《論語》。讀《論語》讓我獲益匪淺,雖相隔千年卻似近在眼前,耐人尋味的經典理論蕩滌我心靈的塵埃。
這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它包含孔子對教育、政治、哲學、為人、處事等方面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讀完這本書,孔子的形象躍然我眼前,我對孔子的印象極為深刻。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他開創儒家學說,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創立私學,打破貴族教育。他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做人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學習,成績穩中有升。
他是一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對兒子就像對學生一樣,不嘮叨,用心簡單引導。子曰:“學《詩》乎?不學《詩》,無以言。”“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告訴兒子學《詩》的意義,告訴兒子學《禮》的好處,只告訴兒子這兩個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導兒子學習《詩》與《禮》,兒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學習了《詩》與《禮》。兒子自己悟到、學到的本領才是真本領。
他是一個為了理想而執著努力的人。當魯國不重用他時,他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去周游歷國,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傳就忘記所有,離開妻兒,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參加夏令營,才五天,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可孔子不然,雖然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他為了實現理想,放棄了一切!這種執著精神,這種堅韌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關鍵。
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這句好學名言已經被我銘記在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就像追趕什么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多么好學的一個人呀!要是我具有這樣的精神,我定會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這么偉大的人,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成為他那樣勤奮好學的人!
孔子是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給人以啟迪。《論語》是一個警枕,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論語》是一座燈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論語》是一首意味深長的詩、《論語》是一幅意蘊深遠的畫……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4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漸變的,最終達到了一個“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這“神于天,圣于地”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
孔子的回答說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么?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讓每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并且調整與他人的關系。那么,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子貢問了孔子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么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么叫智?老師說:“知人。”了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那么,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后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里,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后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里沒有別人。
后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么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5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6
暑假里,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發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為“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并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后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為之賊。”這句話被后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于是對一個小伙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伙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著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后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偉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學,并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說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里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圣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云,那便要么讀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圣賢胸懷而立志于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可立志對少年的確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說“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有弟子從游。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事業也已經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復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建構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吊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圣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孔子一生志于播行仁政,初在本國不見用,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游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游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沒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了。可他依舊執著,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說:“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后只能嘆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吊詭吧。
耳順,意思是說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只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么說這些話,那么不論批評贊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明了,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贊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只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說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么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屬于“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范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范、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里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后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嘆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坐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很重要了吧。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8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 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 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 ,值得我們思考 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 想。 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后, 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 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萬象的價值觀念,如“孔顏” 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 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 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 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 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 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 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 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孔 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 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 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 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 同“事
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 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 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 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 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9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僅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僅有克制自我,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我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當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教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那里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能夠振奮人的精神,禮節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讀論語心得感悟怎么寫作文篇10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