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
《遇見未知的自已》,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獲,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終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里面講什么,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里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著“都市身心靈修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資料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經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能夠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可是,必須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我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歡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能夠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明白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進取樂觀的意識能夠吸引到進取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我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我。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著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松自我,享受著寧靜,享受屬于自我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2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里面倒是的確潛藏著些生活的啟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說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回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著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勢,不必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為長板自傲而離群索居,人畢竟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會在人群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悅與否取決于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并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為,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3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我〉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我,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我的看法,自我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歡樂,即使是歡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歡樂的源頭不在了,自我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可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主角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先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頭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我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我。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研究,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理解,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理解!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著和自我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終失落了真實的自我,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歡樂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完美,并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我!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我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并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研究,對于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理解,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4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可是是一本很普通的關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學校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學校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一樣。
《遇見未知的自我》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我內心中真實的自我。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最終找到自我生命的價值,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5
學校組織的心理講座教師推薦我們讀一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很快從網上下載了下來,但拖了很長時間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讀一讀。最近總是被一些事情困擾,便想起了這本書,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兩個晚上讀完了,雖然有些地方自我不是很明白,但還是覺得收獲頗多。。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當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以前也讀過幾本,這類書總給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我總是說自我的心態很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并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研究,對于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理解,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其實我明白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還是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明白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明白原理,讀了這本后,明白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明白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期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我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夢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我,自我給自我上課,自我給自我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6
“為什么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么我不歡樂我該如何當自我生命的主人”想必很多人都這樣問過自我,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常會感到迷失和疲倦,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而這本書則掀起了對心靈探索的高潮,書中涉及很多對心、追求的探索,對幸福的定義,對生活的態度。
書中描述女主人公與一位老人的談話,中間穿插些結合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涉及工作、情感、性格、人際關系,這是一本“現代修心書”,作者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這四個層次,供給者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提議,讓讀者獲得身心的療愈,作者用心良苦,在字里行間,用心與煩惱的人們耐心交流。書中的老者是智慧的象征,意在告訴讀者要善于和自我內心深處的智慧老者交流,拋開世俗現實世界的困擾和面具,發現潛意識里真正的自我。
你可能在忙碌中漸漸忘了自我追求生活的最初動機;你可能帶著面具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在遇到挫折失敗后不愿應對自我和周圍的環境;你窮盡一生追求的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費盡心思爭取的可能最終使你失去了歡樂,此刻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無所適從,而這本書恰恰指明了方向,要看得清內心深處的自我,我們所追求的“愛、和平、幸福”才有意義。
“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完美,并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在書的最終,老人這樣鼓勵著主人公,如果我們耐心剝開它們一層層的外殼并且將這些禮物細細品味,那么生活將會是另外一番風景。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7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云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云,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期望。在中學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教師眼里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斗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我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簽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能夠代表我,于是開始關注自我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能夠代表我,于是進取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能夠代表我,于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閑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歡樂,這是為什么?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我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我能夠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能夠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簡便,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能夠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夠看見與知曉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夠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以往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我》書中的一段話。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能夠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回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我們能夠明白,我們是能夠感受,觀察,檢驗自我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我。當我把自我定位為駐扎在身體里的覺知,借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我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我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以往喜悅滿足,長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我面前,試圖讓自我歡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歡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著于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欲望,將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并且學會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華的世界里,淪落為一個不明白自我是誰,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緣分。
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能夠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可是,對于初入心理學、心靈修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修地圖,是可是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一樣的主干道。另外,覺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8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人在咖啡館看了一午時《遇見未知的自已》,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而恰巧那段期間自我正處于低潮期,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一些迷茫。看完之后,讓我有了新的感悟,所以我極力推薦大家,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我們每個處在成長過程中的人都會遇到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甚至讓人痛不欲生的難題,不管你此刻處境如何,都能夠去看看這本書,在那里或許你會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遇見未知的自已》告訴我,生活不會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進行,它會讓你一段時間沉浸在孤獨、迷茫、沉默、憂郁里,但如果靠這段時間跟自我獨處,多看一些書,去做想做的事,放下過去,等你度過低潮,那些獨處的時光必定能照亮你的未來路。是這些不順心陪你成熟,所以此刻沒那么糟,看似生活對你的虧欠,其實都是歷練和祝愿。
書中講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面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在外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些調整,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在外能夠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很多面具,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終遺失了真實的自我。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的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更糟糕的是成為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奴隸,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不歡樂中。
要記住,每個發生在你的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既是一個災難,也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富完美,并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在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我的時候,請奮力去推開這個快要關掉的心門,里面的色彩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這本書讓我收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我心態有多么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并且在工作上,我也會自我給自我制造一些無形的壓力,有時心里太過浮躁,我要試著看談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9
看了《遇見未知的自我》我很感動,這本書使用小說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生命成長的藍圖,很棒,給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提議,能夠縮短茫茫摸索的階段。
這本書主要介紹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沖擊,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也隨之展開。女主角最終能夠在智者的指點之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我看完這書,給我深刻印象的一點是要學會理解自我的不歡樂,也要理解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境愿地學習“臣服”的功課。
如何學會理解自我的不歡樂,我就有十分多的感悟。我覺得要真正做起來都很難的。因為人的一生,遇到的不歡樂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在學習上,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有很多很多的煩心事,累得自我夠嗆的。那樣難道我們就要活在不歡樂之中嗎?我以前都常常活得不開心,我厭惡自我為什么要長大,自我的身份越來越復雜,是教師,是媽媽,是別人的女兒,是別人的媳婦,是別人的……,很多主角,很多職責,壓得自我很累,很不開心,我覺得有時真的很想回到兒時,那就好了,可是隨著年年的過去,自我的思想漫漫成熟起來,我對自我說,善待自我,善待別人,不要難為自我,做好自我本分的事就好了,要讓自我歡樂起來,我最終基本能做到了。
無論發生什么事,要學會去理解,這一點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感受心得篇10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里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已。”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已。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已,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已,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已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并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經過團隊性咨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已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已,只能用自已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已m.simayi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已,從自已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已。以往修的一門心靈修養課,教師說過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已,發現自已,探尋未知的自已。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已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應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已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時候,不一樣的人應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已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期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