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視劇山海情心得體會
久久為功方可滴水穿石,馳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_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圍繞擺脫貧困,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干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積尺寸之功,成千秋之利。下黨鄉脫貧攻堅的奮發行動如同一部偉大的時代交響,激蕩著人們的心弦,奏響出雄渾激越的山海樂章!
山海聯動貴在有勇,奮發有為傳承“弱鳥先飛”之志。
寧德之新,始于赤子心;弱鳥先飛,只因鴻鵠志。30年前,面對閩東這只“弱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_在一個月內奔走于寧德的九個縣,翻山越嶺、涉水登島,實地走訪、深入鄉村,制定了“飛洋過海”的戰略,勾畫了“羽翼豐滿”的藍圖,以解決思想和觀念上的貧困為突破口,創新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更扶智”的理念。30年后下黨鄉青山環野立,雙水抱村流,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擺脫“等、靠、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山海優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樹立先飛的意識,堅定先飛的決心,進一步挖掘潛力,在一些未受限制、有獨特優勢的地區和地方堅持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通過山海聯動實現“飛洋過海”,彌補了制約發展的先天劣勢。
山海聯動貴在有恒,久久為功堅守“滴水穿石”之毅。
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30年前的特困鄉,如今已掙脫貧困的樊籬,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征程,在埋頭苦干、接續奮斗中,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這不僅生動詮釋了滴水穿石的深刻道理,更是印證閩東地區久久為功、砥礪前行的時代縮影。_在福建工作時提出:“我們需要的是立足于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舍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有拿出一心為民的態度,強化攻堅克難的力度,拓展砥礪前行的深度,不棄微末,不舍寸功,才能讓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行穩致遠,變藍圖為現實、變遠景為實景,進一步走好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山海聯動貴在親民,共赴振興踐行“四下基層”之心。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不斷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行的初心和使命。30年前,面對“老、少、邊、島、貧”的現實區情,_順應閩東人民脫貧的迫切愿望,著力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決心帶領閩東人民脫貧致富。“四下基層”便是_在寧德工作時親自倡導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法寶。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在工作和生活上心,系群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順應民意,關懷民生,尊重民心,體察民情,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于擔當的使命精神,自覺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憂之事,只有做到問需問計于民,才能真正為基層解決“熱點”“難點”,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青山如黛,綠水長流。目前,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已逐漸進入尾聲,但實現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新起點。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_的偉大指引,砥礪前行,共譜美麗福建的全新篇章!
關于電視劇山海情心得體會篇2
《山海情》背后的脫貧“秘訣”
近日,電視劇《山海情》熱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該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引導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寧夏西海固移民通過艱苦奮斗,將黃沙彌漫的“干沙灘”建設成為充滿希望的“金沙灘”。劇中的真實、真情、真干令人感動,而在脫貧成功的背后,正是因為有跨越山海的閩寧情誼,有俯身一線的扶貧干部,有拼搏奮斗的人民群眾,匯聚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東西協作的戰略眼光是重要前提。福建對口援助寧夏,并建起合作樣板閩寧村,產業幫扶、勞務輸出等系列舉措,帶動著閩寧生活條件與生態環境的日新月異。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偉大戰略決策,是先富幫后富的生動畫卷,更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中國方案”,充分彰顯出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而現在,我們構建了更加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就需要沿著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讓“山”“海”攜手、讓“東”西協作,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扎根一線的扶貧干部是關鍵所在。脫貧帶頭人馬得福,不顧條件艱苦、不顧環境惡劣,操心著通電、灌溉用水等大大小小問題,一心帶著百姓們脫貧致富,在他身上,有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于擔當,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攻堅克難,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更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向這群扎根一線、沖鋒在前的扶貧干部們一樣,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把責任擔當牢牢扛在肩上、把人民群眾穩穩放在心中,不畏困難、接續奮斗、砥礪前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滿滿當當的幸福感。
拼搏奮斗的人民群眾是堅實保障。開荒拓土、新建家園,涌泉村吊莊戶們靠著努力和汗水,一步一步地在飛沙走石的土地上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無論是在脫貧攻堅中,還是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我們都要緊緊依靠群眾,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做到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切實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進而轉化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關于電視劇山海情心得體會篇3
我家鄉的新變化
我的家鄉在漳州,是閩南的一座小城市。在我的記憶當中,這座城市適合散步,不宜駕車。這座城市的面積不大,人口規模中等,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街道上到處是賣豆花粉絲、小餛飩的推車,迎面便是蔥花、花生醬和熱豬油攪拌出的濃烈香氣,挑逗味蕾和嗅覺神經,但城市的小街也因此充斥著一股連雨水都無法沖刷干凈的油膩氣息。
說到漳州,不能不提到它的飲食文化。在漳州,鹵面搭配五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不但是街頭小吃,也是婚宴席上的“常客”。不過出于自身肥胖的原因,我并不是很經常吃,但鹵面那勁道爽滑的味道和五香酥香誘人的氣味,并不因此減少。之所以叫鹵面,除了打鹵工藝外,鹵面盛起后還可以加上自己喜歡吃的鹵料,鹵料的纖維韌性極好,口感相當筋道。不過當時,與這人間美味不應景的是,這些小吃露天擺放在街道兩側,攤位和攤位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過道逼仄難行,過往車輛總會帶起一地灰塵,衛生環境很是不好。無論是商販烹煮煎炸還是食客大快朵頤后,產生的油漬和垃圾不是隨意丟棄在地上,就是流到九龍江里,污染極其嚴重,江面上常漂浮晃蕩著各色塑料袋和瓶瓶罐罐。
現在的漳州與過往迥然不同。如今的它是一座高雅精致又慵懶愜意的宜居小城,許多人起初只是到這里來旅游,但最后總會被它“宜居”的特質所吸引,繼而選擇留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所謂“宜居”,不是指文藝青年憂郁裝腔的焦點,也并非指小資白領們暢享午后的悠然時光,并非僅僅指物質和技術條件夠豐富、夠先進,也不僅僅是指精神文化活動的遍地開花,而是指這個城市的發展節奏與居民的期愿合拍,它具有溫和與緊湊達到平衡狀態的最佳彈性,它能帶來最踏實的生活安全感。這座城市散發出了有別于過往的氣質,卻又留存著歷史文化的氣息,讓我覺得它既熟悉又陌生。坐著黃包車,閑逛這座小城,會發現,消失了的,是污染嚴重、惡臭撲鼻的內河;消失了的,是過道逼仄、斑駁滄桑的老房群;消失了的,是在街頭雜亂無序的攤子和熙熙攘攘叫賣的商販。
如今在漳州,你看到的是磅礴而又細膩的文化形態,漳州小城以脫胎換骨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著自己的精氣神,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但卻依然保留著屬于漳州歷史文化的“原汁”。我雖然不甚懂得這座城市內涵深蘊的民俗文化,我道不出它有多少家百年老字號,我也不懂得脫胎漆器和油紙傘工藝,更不懂得聞名遐邇的漳州鹵面究竟要經過多少工序才能做成,但只要你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漳州老街,你就能感受到留在墻垣、留在檐角、留在弄堂里的顆粒感,嘗到這座城市干凈整潔的味道。陽光在青石板上灑上一層薄薄的金沙,苔蘚青綠、平靜安寧,在老巷舊屋的墻角一隅,生命的綠意點亮萌發出幾簇清新,有種微弱的力量讓新世界生長,只要你舉起相機,你就能夠感受到攝像機里充滿了神秘與滄桑質感的噪點。
漳州的街道既新潮又古樸,你很難想象,這兩種看似彼此沖突的特性能夠在這座城市如此完美融合,在干凈整潔的街道上漫步著,總能體味一番悠然閑適的味道。在漳州小城蔚藍的蒼穹下,允許每一個行者做場白日夢,繼續心靈的放空之旅。
關于電視劇山海情心得體會篇4
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直指致貧落后的根源,是徹底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用心用情用力助燃教育扶貧之火炬,支持貧困地區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為孩子提供平等、開放的遠程教育平臺,縮小城鄉、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補齊農村教育短板,成為提高教育脫貧質量、完成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這項硬任務的重要推手。
架好“云端鵲橋”,千里情緣一網牽。今年疫情期間,視頻會議讓工作部署快速落地,健康大數據讓跨地域排查變得迅捷,網絡直播帶貨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在線學習讓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增強教育扶貧的后勁,需要發掘云端網絡優勢,筑牢結對幫扶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落后地區的持續快速流通。架好“云端”鵲橋,受援地政府應抓住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基建”的契機,加快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支持受援學校與支援校實現“鵲橋”匹配對接。支援地要通過調研把握受援地教師“云端”交流需求,精選教育資源,優化交流方式,構筑互聯互通的網絡立交“車道”;要緊扣受援地教育的動態發展需求,對本地教育云的功能進行拓展升級,讓“云端”鵲橋穩固耐用、功能強勁。
開好“云端”學堂,隔空相會續情緣。“云端鵲橋”擔負著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的使命,承載著受援地教育振興的希望。增強“鵲橋”承載力,發揮其巨大優勢,需要開設好多樣的“云端”學堂。要賦予優質教育資源查閱調取的最優權限,讓受援地師生的自學隨時隨地、各取所需;要制定結對幫扶地區之間、結對校之間的“云”教研制度,定期舉辦網絡協同備課、在線教研,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時時在線、交流不斷;要建立“云端”教師研修工作室,發揮骨干教師“頭羊”作用,帶動受援地教師的團隊建設與專業成長;要開展遠程互動課堂,讓受援地孩子跨越空間阻隔,與同齡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云端鵲橋”有說不完的教育話題,有講不完的暖心故事,演繹綿綿不斷的教育情緣。
做好“鵲橋”養護,攜手同行不打烊。“鵲橋”要耐用,時刻需養護。要做好網絡安全防范,既防止有害信息的嵌入、傳播,也防止師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還要警惕外來“黑客”的干擾,確保“云端鵲橋”堅固耐用;要不斷更新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受援地師生的發展性、多樣性需求,幫助他們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節拍;要不斷完善“鵲橋”上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5G優勢,讓“云端”溝通更流暢、更接地氣;要同心協力提升“云端”活動品質,用高質量學習增強“鵲橋”相會的愉悅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讓“云端鵲橋”成為受援地師生發展的空中“加油站”,盡快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讓受援地教師早日攀上專業發展的五彩祥云,為受援地孩子們播撒更多甜潤的成長甘露,打通教育扶貧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