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
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篇1
自踏上工作崗位以來這還是我第一次帶小班的寶貝們,年齡不同,寶貝們的心理、生理特性和大班的孩子也不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也得出了一些心得體會,談談一、二吧:
首先是良好常規的培養,良好的常規是在不斷鞏固中建立的,老師們的要求一致,孩子們就有了標準。整治紀律,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得老師能順利正常的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動,創設良好的&39;學習氛圍。如小班幼兒收玩具,總是隨便亂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錦菜一樣,每一種都有,老師具體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塊一塊地拿。幼兒學會輕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兒快,并學習收得快的方法:兩只手同時收;將幾塊相同的積木疊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幫別人收……。
小班的寶貝自控能力比較弱,如何培養出孩子們的自控自理紀律的良好習慣是關鍵。可以想象如果老師在上課,有幼兒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個不停,還有幼兒不時的向教室外跑,老師怎么能進行得下去!所以要讓孩子們養成在上課時能安靜遵守紀律的常規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還需要長時間老師們認真的教導。
其次,溝通也是無極限。這一點我的感觸最深了,每一天和寶貝們在一起,都要抓住機會盡可能的和每一個孩子說話,因為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是孩子的朋友,能融入他們的世界中,能很好的洞悉他們的想法。在平等的關系中,教師是孩子的伙伴,使他們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讓生活洋溢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氣氛中,在這氣氛中,讓幼兒充分的活動,獲得表達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機會。所以,在平日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我盡量與孩子們多溝通多交流,和他們說話,和他們嬉戲,了解他們的需求。
然后,要盡量多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受新奇好玩的東西的影響,所以,要準備好每一次的活動,從活動內容到活動目標再到活動準備,都要充分,讓孩子在活動中行為習慣、思想品德以及語言、思維等都能力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篇2
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體驗是學生發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徑。學生安全教育,教師只是一味地反復叮囑或是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么學生是無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筆者通過多年對學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實踐、總結、反思,認為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應從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及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一、在小事中尋找教育機會去豐富學生的自我保護體驗。
例如,現在有的小學生在削鉛筆時不小心把手指割破,捏著傷口,哭著,跑進老師辦公室請求老師幫助;有學生上體育課,不小心腳上擦破了皮,哭著……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都找老師或者找家長,學生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針對這一點,我們的班級里是否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倡議大家自己能解決的小傷小問題自己解決,同時,通過老師教,學生互幫互學練,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包扎方法。學校或班上可以準備一些傷口消毒的常用藥水,如醫用酒精、紅汞、雙氧水等和一些包扎傷口用的物品,如創可帖、橡膠布、棉紗等,用來平時讓學生嘗試包扎一些輕微的小傷口。學生在校園里發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行簡單處理,并在處理時互相幫助、相互協作,共同體驗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自救、互救中的情感體驗,既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又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
二、在小事中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
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著對付突發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創設的情境中,通過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是一種捷徑,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發現學生帶了打火機到學校里玩,教師可利用這一次機會創設教室里著火的情境(燒舊報紙,制造濃煙),讓全體學生參加火災逃生演習。演習后要認真進行總結,肯定利用逃生知識逃生的學生,指出演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引發的后果。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既能體驗火場的緊張場面,又學到了火場逃生方法,同時教育了違反紀律的學生,增強了大家防火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三、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遠離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形成安全行為,從而在學習生活中遠離安全事故。學校是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生活,學生是未成年、缺乏責任感的人群,安全隱患難以避免。我們要做好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扎扎實實抓好養成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以文明的行為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學校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認真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以此去占領學生課余時間和空間,使之遠離安全事故。
學校安全無小事。學校領導和教師要做有心人,安全教育從點滴小事抓起,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那時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教育教學反思初中物理教育教學反思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篇3
針對課間自由活動混亂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么嗎?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結束后我們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這樣一來,活動結束后幼兒可以看、可以說、可以玩,多了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兩節活動課間的環節就顯得順暢多了。
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么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后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溫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后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如上閱讀活動,就放一張書的圖片和一張小椅子的圖片,幼兒一看就知道老師需要他們搬椅子到上閱讀的地方上課。
通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通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戶外活動前,通過提示牌讓幼兒了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么?音樂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等等。做到讓幼兒預知下面的活動,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幼兒從小學會有計劃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時間,形成有序做事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
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篇4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推薦,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潛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我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我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推薦》,我想對自我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幼兒園小班寫閱讀心得怎么寫篇5
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學會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的養成會伴隨著人一生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的培養,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欣欣是家中的獨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寵愛她,生活上過度照顧,所以養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欣欣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別慢,尤其是吃飯,每次都是最后幾個吃完的。有一天,欣欣又吃到最后幾個了。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卻絲毫沒有反應,我給她講道理,但是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視了一下四周,看見欣欣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小朋友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了幾句話,然后快步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對她說:“欣欣,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他們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欣欣往后看了看,連說“好”。終于欣欣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
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欣欣來到了娃娃家,經過老師的幾次引導,欣欣吃飯越來越快了。看來,老師的教育不能只依賴于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該案例中的老師善于抓住幼兒的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興趣的地方,從而改正了她吃飯慢的毛病。這種做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樂于接受,還滿足了她的游戲欲望。
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加以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鼓勵幼兒吃飯,從而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老師也能組織好幼兒的各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