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__x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2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所知道的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__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面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每年端午節,我最喜歡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粽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著臘肉,肥而不,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3
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的發言題目是:懷著夢想,得到收獲
陽歷的6月,農歷的4—5月,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懷著夢想的季節,因而是忙碌的季節;但也一個多節日的季節,更是一個獲得收獲的季節。
誰都有夢想。于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的屈原,面對戰亂頻繁、民眾艱難,他的夢想就是改革圖強,國家統一;他的夢想就是關心民眾生活;于是,他忙碌了:在楚國,他訓練新軍,改革進取;他敢問蒼天,自己“衰民生之多艱”。于是,他路漫漫修遠而上下求索,他即使流放,也保持氣節。有了夢想,有了忙碌,當然,屈原也就有了他的收獲:符合時代潮流的秦國完成了國家統一,人民百姓深知與敬佩他的愛國心、改革心;毫無疑問,今天的端陽節,就是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改革者、探索者,浪漫主義詩人。
誰都有夢想。于是,六一的歡樂還縈繞在我們身旁時,高中學子們懷著自己夢想,經歷了高考、學考;不用多休息,初中學子們又將懷著自己夢想,參加中考與會考。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理想的大學,就是9科全部合格,甚至都優秀;我們的夢想就是6A,就是生地會考的第一個A;毫無疑問,我們的這些夢想就包含了要感恩父母、回報母校、感謝恩師;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進入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深造,就是要回報社會,感恩國家。于是,我可以想到,過完這個端陽,就會得到收獲:那時,高考、中考成績都會傳來捷報;學考、會考、也會傳來喜訊。是的,五月,是仲夏。它既有初夏的鋪墊,又有季夏的盼頭。而五,原本就是中午的“午”。我想,五月五日端陽節,就是一個火熱的夢想、火熱地拼搏,獲得火熱的收獲。穿越時空,我們會發現,夢想與愛國、改革與赤誠,拼搏與收獲,這些熟悉的詞語,依然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鼓勵人們的日常生活。夢想,就是動力,夢想,就是目標;有了夢想,我們就會堅實地忙碌,堅實去拼搏;有了忙碌與拼搏,我們就會得到收獲。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4
甲: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猶念屈原子。今天的蘇孟小學,每個班門口都插了菖蒲和艾葉。
乙:我看見很多同學都佩戴了香袋,這邊還有端午節手抄報展呢。
甲:漫步校園,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端午氛圍。
乙:正所謂: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甲:今天,我們大家歡聚一堂,用歡樂的歌舞,悠揚的古箏,有趣的民俗活動,
乙:來紀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
甲:首先,請允許我介紹到場的嘉賓。他們是:___。
乙:再過兩天就是五月初五,值此佳節來臨之際,向各位尊貴的客人送上最誠摯的端午節祝福。
甲:下面有請___,大家歡迎。
乙:謝謝___。接下來用熱烈的掌聲有請宣布班會活動開始。
1.古箏《洞庭新歌》
甲:琴聲悠揚,錚錚作響。古箏被譽為是群聲之祖,萬樂之師。
乙:輕柔而典雅的旋律,華麗而委婉的音符,常常動人心魄。
甲:下面有請___為大家帶來一曲《洞庭新歌》。
乙:掌聲有請!
2.舞蹈《春的變奏曲》
乙:鞋——多普通的字眼兒。卻是山里孩子不可得的奢望。
甲:冬——光著腳丫多冷啊!有一雙溫暖的棉鞋多好啊。
甲:來啦,來啦,滿載著暖暖的愛心來啦!
乙:瞧,穿上紅紅的棉鞋多神氣!瞧,他們穿著棉鞋多調皮!
乙:有愛的童年,如春!
甲:下面請欣賞舞蹈《春的變奏曲》。
3.歌舞劇《你是我的眼睛》
乙: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見證著彼此的喜怒哀樂,他們親如兄弟。
甲:“你是我最明亮的眼睛,你是我最信賴的朋友,我們永遠不分開。”
乙:一位盲童,一條導盲犬,演繹了一段人與動物相親相愛、生死與共的感人場景。
乙:接下來讓我們靜靜地欣賞歌舞劇《你是我的眼睛》。
4.拉丁舞《拉丁小精靈》
甲:拉丁舞起源于拉丁美洲,其音樂強烈洋溢,節奏快捷強烈,動作流暢舒展,舞姿動感迷人。
乙: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拉丁小精靈”。
甲:我想請你猜個謎語,好嗎?
乙:你說。
甲:一個白胖子,裹個綠毯子,腰里扎根細繩子。打一什么食物呢?
乙:這個謎底我想請大家說,是什么呀?(粽子)
甲:糯米飯外面裹上翠綠的粽葉,看著,綠瑩瑩的;聞著,香噴噴的;吃著,甜滋滋的。
乙:接下來,請___參賽隊員準備。
甲:一片粽葉一片情,一個粽子一思念。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共同歡度傳統節日——端午節。
合:感謝各位的光臨!“____”主題班會活動到此結束。
甲:同學們,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送領導退場。
乙:請各位有序退場。
合:老師們、同學們、再見!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5
女: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下面就請大家聽聽故事大王陳皓燁講講端午節的故事。
1.《屈原與端午節》
男:謝謝___給我們講的精彩故事!(鼓掌)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不過我還聽說一個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秋瑾舍身為革命》,請__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大家歡迎!(鼓掌)
2.《秋瑾舍身為革命》
女:__講的故事令人感懷至深,謝謝!(鼓掌)我也知道一個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就請___來說一說。
3.《端午節與伍子胥》
男:看來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還真不少呢!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6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么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7
各位同學好:
我是來自高x班的_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后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粽以及掛艾葉菖蒲。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呈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粽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為其打算“筆粽”,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神奇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于端午時懸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期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于傳統文化的崇敬。粽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著地域的不同而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于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為家中凈化空氣,吸煙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著人們對家里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為了驅散魚群,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于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汲取端午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主題班會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通過以往的學習我們不難明白端午節背后的歷史是極其悠遠的,濃厚的人文情懷形成了我們的傳統佳節自然是要好好探索一番,事實上端午假期以及豐富多樣的過節形式讓這個節日深受我們的喜愛,因此我也想和同學們分享自己對端午節的看法以及對背后故事的探索。
在我的童年回憶里端午節給我的印象就是能夠吃到美味的粽子,畢竟對于小孩來說粽葉的包裝設計永遠都是那么有吸引力,剪開纏線并撕開粽葉以后便能夠看到里面的美味粽子,即便只是沾上些許白糖都能夠讓人對粽子的味道感到難以忘懷,正是因為有著這份情懷讓我對每年的端午節都充滿了期待,在我看來能夠在端午假期吃上一份粽子也是令人感到愉悅的事情,而且后來我還在爺爺奶奶的教導下嘗試自己包粽子,雖然粽葉并沒有完全包好卻也通過初次嘗試讓我體會到不一樣的端午情懷,看似久遠的回憶卻讓是我開啟端午文化探索的開端。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讓我了解到屈原的愛國故事并對此心生向往,這也讓我意識到端午節背后的故事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若是只將注意力放在粽子等食物身上無疑顯得自己的做法過于膚淺了些,事實上當我對屈原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也會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感到憤憤不平,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努力學習,而且端午節的知識也有許多值得自己去學習的地方,我得保持對學習的專心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績才行,只有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才能夠更好地弘揚端午節之類的傳統節日。
現如今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讓我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認識,但隨之而來的還有肩上沉重的責任感讓我比較重視,畢竟無論是升學的壓力還是老師對我們成績的期待都應該認真對待才行,所以端午節的到來也讓我難得松了口氣并有了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學習方面的問題,事實上現在的我已經能夠正確地看待端午節并享受節日帶來的氛圍,而且我也意識到作為高中生的自己也應該弘揚端午節并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畢竟對傳統節日的保護也相當于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自然得予以重視。
希望所有同學都能夠在端午佳節享受溫馨而美好的氛圍,相信和家人一起過節的我們也會因為擁有端午節的美好生活而感到高興,當度過端午節以后我們也要重新投入到學習中去并更加努力才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