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雕的成語故事及造句
一箭雙雕的解釋,其的意思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一箭雙雕的成語故事及造句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一箭雙雕的成語故事
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見了之后,都認為他活不到成年。長孫晟的母親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后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身體能夠強壯起來,長孫晟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經常讓他到山上去砍柴。一個三歲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鄉親的置疑。可是,長孫晟的母親一直堅持每天讓長孫晟去上山。這就樣,等長孫晟8歲的時候,他已經比同齡的男孩強壯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個8歲的小孩能搬起一個大人不能搬起的石頭,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不僅如此,長孫晟特別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會打一些野鳥回去。在他18歲那年,長孫晟終于練就了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長孫晟的母親不僅想辦法增強他的體質,而且從小就讓他看兵書,希望他長大后能成為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軍。長孫晟很爭氣,沒有讓自己的母親失望,在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后,終于成為了北周的一名將軍。
北周宣帝在位時,西北有一個少數民族——突厥。有一天,突厥的可汗攝圖到北周求婚,希望能把王室的一個女子嫁給他,以維持兩國的友好往來。周宣帝為了保持和突厥的良好關系,決定把趙王宇文招的女兒許配給他。當突厥的人來北周聘娶時,帶來了他們很多驍勇的士兵,以此炫耀他們的能量。當時,北周也派出很多勇士和突厥的勇士比武,雙方各有勝負。當時,長孫晟也在場,他一個人在頃刻之間打倒了突厥三名勇士,這讓突厥的可汗很欽佩他。在比試箭術時,長孫晟的箭藝也讓在場的突厥人驚嘆不已。
不久,北周要派人護送公主前往突厥去。在考慮人選的時候,周宣帝一下子就想到了長孫晟,對他說:長孫卿家,你武藝高超,就由你護送公主前往突厥吧,由你擔任護將,我也放心啊就這樣,長孫晟護送著公主到突厥去了。他們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了突厥。
可汗攝圖本來就很敬重長孫晟,一見到他到來,非常的高興。于是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當地的習慣要比武助興。可汗攝圖說:聽說長孫兄武藝高超,尤其以箭術聞名于世,今天到我們突厥來,就露一手吧。
于是,突厥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見長孫晟拉弓射箭,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引得了大家的齊聲喝彩。可汗攝圖看到如此精確的箭藝,也非常得佩服長孫晟,一連敬了他三大碗酒。
酒后,可汗攝圖請求長孫晟在突厥常住一段時間,長孫晟盛情難卻,就答應了。在突厥的一年中,可汗攝圖經常讓長孫晟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久而久之,長孫晟的高超箭術就在突厥遠近聞名了。
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只射下來嗎?”
長孫晟說:我試試看。于是,他接過兩枝箭,策馬馳去。這時,兩只大雕正廝打得難舍難分。長孫晟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只雕“嗖”地射出一箭,兩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在場的人頓時歡呼起來,連連稱贊道:“將軍一箭雙雕,真不愧是神箭手啊!”沙缽略可汗也很高興,命諸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
這個故事后來就簡化成為“一箭雙雕”。它常常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能達到兩個目的或同時能得到兩種好處。另外有個“一舉兩得”的成語,它與“一箭雙雕”意思上很相近。不過“一箭雙雕”多指達到兩個目的,是比喻性的,用起來形象些。而“一舉兩得”多指得到兩種好處,意思更直接。
一箭雙雕的主人公
一箭雙雕的主人公是長孫晟。長孫晟字季晟,小名鵝王,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唐朝文德皇后和太尉長孫無忌之父。
一箭雙雕的意思
釋義:一支箭射中兩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而達到兩個目的。
語出: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錄》:“能將一箭落雙雕;萬里胡塵當日銷。”
近義:一石二鳥 一舉兩得 事半功倍
反義:事倍功半
用法:多表示達到兩個目的。有時出于鄙夷或戲謔的口吻。一般作謂語、定語。
一箭雙雕的造句
1, 他想了好久,終于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
2, 他一箭雙雕的本領在草原人家中非常出名。
3, 他這個一箭雙雕的辦法真是巧妙!
4, 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好辦法。
5, 讀英文文章,你就能一箭雙雕,你可以提高你的英文能力和了解外國文化。
6, 媽媽:這太好了。他還真是一箭雙雕啊。
7, 他考慮了很久,終于想出了個一箭雙雕的好主意。
8, 運氣好時我們可以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9, 他這樣做真是一箭雙雕。
10, 他的話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