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
有些人幾十年生活在一齊,每一天卻同床異夢、形同陌路,這樣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只可是虛度生命罷了,還不如去痛痛快快愛一場,愛它個刻骨銘心,愛它個死去活來。至少當你死后,你的墓志銘上能夠理直氣壯地刻上這五個字:愛過,生活過!這就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從來沒在一齊生活過,但他們的愛真摯、熱烈,足以感天動地,足以融化冰山,中國漢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大概描述的就是這種感情吧。
生死相隨的美麗。
死亡,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個陰森恐怖的字眼,因而對其避之不及。但有些人則把它看作是幸福的彼岸,永恒的樂土,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當羅密歐聽到朱麗葉玉隕的消息時,立刻從流放地買了毒鼠藥急匆匆前往愛人的墳地,準備自殺;而朱麗葉蘇醒后看到羅密歐倒在自我的墳前時,悲痛欲絕,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刎。杯具在此到達高潮,眼淚也不知不覺地流了下來,耳畔仿佛響起了那熟悉而又悲傷的歌曲“萬世滄桑唯有愛是永遠的神話,潮起潮落始終不毀真愛的相約,幾番苦痛的糾纏多少黑夜掙扎,寂寞雙手讓我和你再也不離分”。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眼里,死亡不再是恐懼的代名詞,死亡是鮮花盛放般的美麗,是生死不離的最終歸宿。
莎士比亞讓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人雙雙殉情,在讀者看來十分殘忍,但他是對的,不僅僅是對的,并且很高明!愛到不能愛時,戀人只能走入死亡,死亡才能讓他們的愛永恒,才能讓世人銘記于心。翻開古今中外的文學書籍,有多少美麗動人的故事不是以死亡或分離為結局的呢?《梁祝》、《紅樓夢》、《德伯家的苔絲》、《安娜卡列尼娜》、《紅字》等等,能夠說,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經典。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2
看了這部戲劇,很容易把它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比較。大體內容均是在2個家族的阻礙下雙雙殉情。在我看來,兩部愛情故事的不同之處更值得玩味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是在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上結識的,并且很快便墜入愛河,可謂一見鐘情;而《梁?!穮s嚴格遵守了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這可以從側面映射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含蓄蘊藉,西方顯得跳躍性強,更加直截了當。
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就有一支殘破的獨木橋。在勞倫斯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本可通過假死藥在墓中相會羅密歐,永不分開。可陰差陽錯,羅密歐未得傳信,不幸在墓前飲鴆而亡,朱麗葉也隨夫而去。那獨木橋本可使兩人相會,卻中途斷裂,有情人難成眷屬,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在《羅朱》中,戲劇沖突描寫得也十分到位。當朱麗葉得知哥哥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后,慶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時而來,讓她不知是喜是悲?!暗蔚渭毩鞅臼潜A注卻呈獻給喜悅”,這分明是朱麗葉內心的哀號。不過最終羅密歐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風,進1步表現了朱麗葉對羅密歐的愛。
看書并不是單純地看書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殺殺。這是1種很不成熟的閱讀方式。一部書籍之所以能夠萬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更在于它的歷史意義。莎翁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凱普萊特夫人對帕里斯的贊美,羅密歐對放逐的感慨稱,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的肯定,這在當時對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是極有價值的。而我想羅朱的死,也是莎翁對封建勢力的代表—蒙太古與凱普萊特2大家族扼殺人性扼殺愛情的控訴吧!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3
在此刻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是無辜的說法,可往往故事的最終,孩子的命運卻是最悲慘的。為了家族的利益,羅密歐與朱麗葉彷徨著,在走投無路時,選擇了解脫。愛驅使著他們向死亡邁進,情催促闐他們拋開家庭走到一齊,仇卻注定了他們命運的相斥,痛苦的背后藏著多少無奈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出戲,它必須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寫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數不勝數的無可奈何,這都是感情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感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長最忌諱的東西,感情是青年男女們最想擁有的東西,感情是年邁的老人望著老來伴時所感激的東西。它扮演著許許多多的主角,它能夠是杯具的導演也能夠是喜劇的策劃人;它能夠是毒藥也能夠是蜜糖,沒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進感情的陷阱就如同離弦的箭再也收不回來,只是固執地朝著自我的目標飛去,不去理會距離,筆直地穿過空氣,最終落地。落地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好無損地到達了目標,另一種便是因為某些原因,折斷了羽翼
很明顯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壞者的力量強大得如同能夠劈開松柏的雷電。不要以為堅定的感情就能長久,一旦它有損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這段情必將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險。不管他們是否無辜,不管他們怎樣反抗,這個故事的背景就已為他們的結局作了鋪墊。他們悲慘嗎也許是的,因為他們沒能相守到老,而是紅顏英年早逝,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尋到了最終屬于自我的另一半。
一個完美故事的結局,通常都以喜劇告終,讀者看了固然高興,可看過以后過幾天就會被遺忘。一個故事如果以杯具結尾,那它必須會在讀者心里留下點什么,或是遺憾,或是可惜,讓讀者反復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與此同時,人們也贊頌殘缺之美,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出杯具,如同我上頭所寫的,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什么,我也說不清楚,也許是遺憾吧
愛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在此刻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是無辜的說法,可往往故事的最終,孩子的命運卻是最悲慘的。為了家族的利益,羅密歐與朱麗葉彷徨著,在走投無路時,選擇了解脫。愛驅使著他們向死亡邁進,情催促闐他們拋開家庭走到一齊,仇卻注定了他們命運的相斥,痛苦的背后藏著多少無奈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出戲,它必須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寫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數不勝數的無可奈何,這都是感情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感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長最忌諱的東西,感情是青年男女們最想擁有的東西,感情是年邁的老人望著老來伴時所感激的東西。它扮演著許許多多的主角,它能夠是杯具的導演也能夠是喜劇的策劃人;它能夠是毒藥也能夠是蜜糖,沒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進感情的陷阱就如同離弦的箭再也收不回來,只是固執地朝著自我的目標飛去,不去理會距離,筆直地穿過空氣,最終落地。落地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好無損地到達了目標,另一種便是因為某些原因,折斷了羽翼
很明顯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壞者的力量強大得如同能夠劈開松柏的雷電。不要以為堅定的感情就能長久,一旦它有損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這段情必將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險。不管他們是否無辜,不管他們怎樣反抗,這個故事的背景就已為他們的結局作了鋪墊。他們悲慘嗎也許是的,因為他們沒能相守到老,而是紅顏英年早逝,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尋到了最終屬于自我的另一半。
一個完美故事的結局,通常都以喜劇告終,讀者看了固然高興,可看過以后過幾天就會被遺忘。一個故事如果以杯具結尾,那它必須會在讀者心里留下點什么,或是遺憾,或是可惜,讓讀者反復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與此同時,人們也贊頌殘缺之美,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出杯具,如同我上頭所寫的,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什么,我也說不清楚,也許是遺憾吧
愛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4
對于莎士比亞的這部描繪了純潔感情,轟動了全世界的經典名著,我雖然早有耳聞,也略知故事梗概,真正拜讀卻是最近幾天的事情。帶著一股崇敬的心理,我從頭至尾,詳詳細細,一個字不落地欣賞完畢之后,卻有了一種跟別人不一樣的理解和感觸。
有心人自戲劇的開篇,就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羅密歐的初戀情人,并不是朱麗葉,而是一個名為羅瑟琳的女子。文中對羅瑟琳的著墨并不多,只是從羅密歐對班伏里奧的描述中,約略道出了她的美艷不可方物,以及他對于羅瑟琳的感情。
在此時,羅密歐的心目中,除了羅瑟琳,再也裝不下其他女子,僅有羅瑟琳才是最圣潔,最美麗,最能夠深入他內心的人。他甚至為了羅瑟琳而郁郁寡歡,冷落了親人和朋友,并以她已經立誓割舍感情,我活著也就等于死去一般。來答復班伏里奧,可見他對羅瑟琳的愛有多么深了。
其后,班伏里奧以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來誘惑羅密歐,期望羅密歐能夠結識到比羅瑟琳更加美麗,更能令他傾心的女子。不出班伏里奧所料,羅密歐果然一眼相中了朱麗葉,與她一見鐘情,把羅瑟琳忘得了一干二凈。他驚攝于朱麗葉的美貌,并用這番說辭否定了他以往對于羅瑟琳的感情,我從前的戀愛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見絕世的佳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秘密相見之后,又打算秘密完婚。深知羅密歐感情經歷的神父勞倫斯,指責他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他以我此刻所愛的她,跟我心心相印,不像前回那個一樣。來反駁勞倫斯。勞倫斯為了讓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家,能夠因為兒女結盟,而冰釋前嫌,重修舊好,最終主持了他們二人的婚禮。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雖然十分真摯感人,也確實至死都忠誠于對方。可是,他們當初相互之間并不了解,只是單憑一張美麗的容顏,便輕易將感情拋灑。這種草率的態度,即便他們最終有了完美的結局,能否幸福到永遠,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就如童話故事一樣,公主和王子總是在結合在一齊后,嘎然而止,是同一個道理。感情,浪漫和美麗,總是經受不住平淡生活的考驗,故事如果繼續下去,恐怕會令所有的人都為之失望和意外。
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杯具,跟他們的不夠冷靜,過于沖動,缺乏生活的閱歷,脫不開干系。倘若他們不是那么急于殉情,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相伴終身,一切都將是另外一個結局?;蛟S這就是戲劇的藝術效果吧,非我這等俗人能夠欣賞。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5
“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淡的在云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怨的再聽審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這 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人們發現這對相愛的戀人死在了凱普萊脫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親王發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書的我,一種莫名 的悲傷和憤怒相互糾纏著從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什么樣的人心啊?
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注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里。長大以后的它們一見鐘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后僅說出了這 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边@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 嗎?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6
對于這本由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悲劇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早有耳聞,故事故事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的閱讀還是在這個寒假中完成的,帶著一點好奇與不耐煩閱讀這本書后,不耐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對于這對戀人的敬佩和同情,這份凄涼傳承了四百多年,令人也深受感染。
書中的故事應該都聽過了吧,講述的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存在宿仇的家族。蒙太古家族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兩在聚會上一見鐘情,都明白了對方是我想要的人,于是在勞倫斯神父的見證下秘密的舉行了婚禮,后來羅密歐為了幫朋友報仇,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哥,結果被驅趕了出去。后來朱麗葉被強迫嫁出去,勞倫斯神父出謀劃策,讓朱麗葉假死躲過婚禮,結果羅密歐信以為真,在朱麗葉的墳墓前殉了情,朱麗葉假死之后,看到了殉情的羅密歐,也跟隨所愛的人的腳步,走了。最后兩個世仇家族放下了恩怨,和好了。
愛情,在這個稚嫩的年齡,我讀不懂,但借用元好問的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正符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不朽的,是恒古不滅的。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7
“天亮了,在這凄涼和悲傷的早晨,一對忠貞的戀人,用他們年輕的生命換來了兩個家族世仇的和解。”
這段文字相信大家不太陌生,它就是著名的文學大師莎士比亞的著名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尾部分。蒙太古?羅密歐與凱普萊特?朱麗葉是該部作品的主人公,全作品一他倆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從他們一見鐘情,到月夜相會,之后牧師又為他們舉行了秘密的婚禮。可以說,到這里,這些情節可以稱為喜劇,結局似乎圓滿了,但是,才思過人的莎士比亞大師卻又話題一轉,讓羅密歐在午夜里殺了朱麗葉的表兄,之后被放逐在外。讀到這兒,我的心靈不禁被震撼了!這對戀人的遭遇真是太凄慘了!比起失去心上人而言,現在學習的辛苦、生活的苦惱又算的了什么呢?繼續讀下去,朱麗葉又被迫要和帕斯里伯爵結婚了,這真是太不幸了!就豪俠感我的考試成績已經不及格了,名次又是倒數第一,無疑是雪上加霜!莎士比亞大師將他們兩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好,讓我感覺這兩個藝術人物的遭遇仿佛像真的一樣,這樣的打擊要他們如何承受呢?就好比中國的一些經典名著、戲劇一樣,一對壁人是不能完美的在一起的。于是,他們毅然選擇了死亡。是的,只有死,才能使這一在仇恨中衍生的愛情長久地、完整的保持下去,其實,死,何嘗不是一種偉大?
回首古今,很多英雄人物的死都是偉大的:屈原見國家已經無藥可救了,心中悲憤而起,依然投江而死,結果后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給他設立了專門的節日——端午節;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后為保全骨氣,自刎于烏江,結果幾千年后的我們還依舊談論“楚漢之爭”;就連外國小說里的福爾摩斯,他為了消滅世界上危險的歹徒而因功殉職也讓我們這些讀者多么痛心!
大文豪莎士比亞先生,同他對社會的獨特見解寫出了那么多的喜劇、悲劇、傳奇劇,給人們留下那么多的傳世之作!所幸的是,那些悲劇并不完全可悲,至少,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換來了兩個家族的和解。至少,那些文學作品也使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作家的個人傾向。寫作、做人亦是如此。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寫作的意義所在吧。
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篇8
這是一個古老而簡單的感情故事: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了,柔情蜜意,山盟海誓,可惜命中注定,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疾風暴雨般的感情并沒感動宿怨已久的雙方家庭,反而導致他們雙雙殉情,譜寫了一曲忠貞和愛的挽歌。然而,這又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自發表之日起,歷經400多年的歲月洗禮,它仍如鉆石般獨自發著璀璨而耀眼的光芒;無數人把它搬上舞臺,無數人為它癡狂,為它流下滾燙的熱淚;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一代又一代人所傳頌。
為什么如此簡單的故事會讓人如此震撼,又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再讀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觸頗深,好的故事如上等香茗,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讀得久了,你便會發現它遠非一般意義上的感情故事,它一點也不簡單!
愛真的需要勇氣,這是誰都懂的。然而,愛需要的勇氣也有大小之分,有人只要跨越年齡的界限就行,有人卻要沖破時代和家庭的束縛,為愛奉上祭奠。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就屬于后者。他們不幸生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毀滅人性的黑暗的中世紀剛過,人文主義美麗的曙光還未徹底照耀大地,他們便相戀了。自由,感情,多么完美而誘人的字眼,它們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面前閃閃發光,可惜這不屬于他們,在封建社會,沒有人能夠自由呼吸新鮮空氣,自我的婚姻大事,是父母做主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天經地義。更不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活在兩家古老的世仇家庭,仇恨的心已蒙住人們明亮的雙眼,打架斗毆已成為兩家見面打招呼獨有的方式。他們的兒女是萬萬不能相愛的,愛了則是背叛,則是罪人。尤其是朱麗葉的父親,蠻橫、專制、自私,他對朱麗葉說:“你倘然是我的女兒,就得聽我的話嫁給我的朋友;你倘然不是我的女兒,那么你去上吊也好,做叫花子也好,挨餓也好,死在街道上也好,我都不管?!碧斓紫戮褂腥绱死淇峤^情的父親!
羅密歐與朱麗葉應對的是兩堵無法逾越的墻。一般人會知難而退,委曲求全??伤麄兤活櫼磺械叵鄲哿耍粌H僅如此,他們還偷偷地結婚了,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愛到極致,愛到骨髓,絕不可能拿出如此大的勇氣!作為現代人,我們感到汗顏,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為自由而奮斗,可我們中有多少人為了金錢而放棄了完美的感情?放棄也罷,還要美其名曰:“貧賤夫妻百事哀!”所以,我們贊美羅密歐與朱麗葉,單單是勇氣,便是別人無法比擬和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