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感悟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感悟篇2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感悟篇3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感悟篇4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后,趁著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柜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范讀,然后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后并沒有什么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后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并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為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后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里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世說新語感悟篇5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一定看不到東西呀。”這個故事是出自于《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后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全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文明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起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己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著、愛著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說新語感悟篇6
讀完《世說新語》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么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后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只口袋,把焦飯放在里面,回家送給母親。后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斗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贊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感悟篇7
從我讀書時代起,我就很喜歡看書,特別是關于散文類的書,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劉墉就是比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經邁入工作的第N個年頭,劉墉一直陪伴著我的成長,從他的書中我學習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學習中,讓我受益非淺。
最近,我閱讀了劉墉的新作—《世說新語》①處世秘笈,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易讀易懂,實用性很強,很貼近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之所以劉墉這么受歡迎,可能就是因為他寫的書通俗易懂吧!這次我想我的介紹準沒錯的,想必大家看完這本書后一定會拍手稱贊的!在我的大力推薦下,我們部門參加這次學習的員工個個都說這本書好,具體它的好在哪里呢?請聽我一一說來,總結兩點如下:一是學習怎么說;二是學習怎么做。這聽起來沒什么,但是說話藝術的學問很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如劉墉在書中所列舉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職員,老板問你今天客戶一共叫了幾箱貨。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別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報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劉墉告誡說,如果你只是個小職員、小主管,你這么說就錯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說“今天只叫了十箱”而應該只講“叫了十箱”。為什么呢,因為你不是老板,你應該先客觀地把實際數字告訴老板,下面他要跳起來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沒有資格用你的主觀去影響他。從這里可以看出,對一個有紀律的公司,對一個領導者,或對一個需要作出正確判斷的領導階層,做下屬的都應該先提供客觀的事實。
從一個人的說話可以看出其的素質和水平,從一個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稱職,就如劉墉所說的有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劉墉舉了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他說每一行都有它的職業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館、餐館工作,不能隨便透露顧客的行蹤,這是你的職業道德,就算有人打聽,某某人是不是常來啊?你也不應該說;如今天你在銀行工作,為顧客的財務保密,是你當然的職責,雖然在電腦上,你可以看到顧客的每一筆交易資料,但是絕不能到外面去說半個字。從這里可以看出每一個工作者都有義務替顧客做好,因為這是你的職業道德。
通過對劉墉《世說新語》這本書的學習,結合我們自身工作的實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不斷提高工作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使整個大家庭更加和諧美滿!
世說新語感悟篇8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