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
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想不僅僅是那肉體脆弱,就連那靈魂也是脆弱的——丈夫的無情與可惡使安娜忍受著極度的煎熬;他人的欺騙使安娜彷徨與希望和絕望之間;家人的隔離感使安娜倍感孤獨與傷心。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本屬于安娜,熱情善良、朝氣蓬勃的她在同官運亨通的卡列寧結婚后,她的生氣就被壓抑了——“做官機器”卡列寧虛偽冷酷,醉心于仕途,但我也不能全盤否定,卡列寧其實是有時可惡的,有時善良的,他也愿意答應安娜——和伏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愛著安娜,但他的做法是尤為不對的,當安娜提出要離婚以擺脫這種生活時,這種愛便被恨取而代之了。
人也是一樣,它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而是變化著的,或許時時刻刻都有著微妙的變化,當然一些完全沒有良知的人是不符合這條道理的。例如安娜,她就是一個敢反抗封建社會的一位勇敢女性,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以正視險惡的環境——仍穿著上流社會的貴族衣服,但她的聲譽早已與她從前大不相符了,不是因為她可惡,她令人討厭,或許是貴族們認為安娜太不守婦道了罷,但也并不是指上流社會的人大都很可惡,只要心里有良知的人都會同情安娜、喜歡安娜。但安娜也有軟弱的一面,卡列寧那些宗教觀念想一副無形的枷鎖束縛著安娜的思想,使她在幸福的這個問題上矛盾重重。
與安娜有著同樣品性的人便是列文,他同樣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在地主中屬鳳毛麟角,他想辦法讓自己與農民們平等。他勁頭十足的去弄農業改革,親自下地干農活,不斷探索試驗,但最后仍舊一事無成。家庭生活美滿的列文在物質上什么都不缺,只是那精神是機器苦悶的。他抵擋不住死的誘惑,以致把繩子藏起來免得自己上吊,不將手槍隨身帶在身邊以免得開槍自殺。
列文的種.種如同悲劇的行動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他將自己心情帶入文章中,猶豫盈滿了托爾斯泰,列文也是這樣,托爾斯泰借著列文的嘴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可見托爾斯泰的精神危機已經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托爾斯泰他對愛憎是分明的,所以將卡列寧與一些上流社會的虛偽、殘酷和自私與安娜的真摯善良作對比,以反映一些沒有良知的人。
我想,安娜的臉上一定帶著幸福的光輝,她不僅僅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別人幸福。,安娜·卡列尼娜的美,從高貴典雅聰慧美麗到單純善良從容開朗,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盡展她獨一無二的美麗。她和卡列寧同樣富有正義感,對當時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無論如何也不愿同流合污,他們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但對抗社會的后果是悲慘的,列文堅持探索一種新的道路,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讀這本書時,有時不禁看到了自己,在安娜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好壞,在毫無遮掩的內心世界里,我擺脫所有虛偽,以使內心得到解脫,在書中,內心是自由的,但是,我更想把內心真正的想法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憋得太苦悶,有種壓抑包圍著,沖不出去,但又不愿放棄,內心是糾結的,是矛盾的,怨不得別人,都是自己做的決定,矛盾也就矛盾罷。
回望安娜漸行漸遠的身影,最終還是熄滅了……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2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無疑問,安娜很漂亮,滿活力和活力,熱心又善良。一出場的女神氣質無疑虜獲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場合獨領風騷;她誘人,所以弗龍斯基對她一見傾心。可是她不夠聰明,聰明的女人能夠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卻隨著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個不聰明的女人還那么貪心。
確實,安娜卡列尼娜是個貪心的女人。安娜迷戀弗龍斯基,于是不理會世俗輿論和他同居、出國;她又舍不得她的兒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離婚;她不愿離開以往令她變成眾人焦點的社交圈,她一邊像祥林嫂一樣乞求朋友親人的理解和寬恕,一邊像個放蕩的女人一樣以自我的魅力勾引每一個來訪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樣都不能放,卻不明白質量守恒的道理,沒有人能夠享盡一切好處,安娜不是千手觀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個空虛寂寞冷的俄國上層階級貴族婦女,離開上層社會的社交和吹捧就無法存活,她收養了一個農家女孩,像個小寵物一樣置放在自我身邊,卻不愿意給自我的親生女兒些許關心,在鄉村建學校對她而言更是無稽之談。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慘慘戚戚,因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幾乎是病態地抓住自我想要的,憎惡自我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國傳統的那種“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說法的影響,我不覺得她的丈夫做錯了什么,讓她一向罵他是個惡魔,卡列寧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極盡貶低。那種典型的隱忍與安娜無節制的索求構成強烈比較。可是也是,一個女人,一個年輕好動,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安于現狀的。她沒做錯什么,她只是太美了。當美本身就是一種錯的時候,這種美必然要走向毀滅。
安娜自殺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沒想到她離開的理由是這樣可笑,因為她總懷疑弗龍斯基要出軌,當弗龍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親,星期一才能回鄉下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是個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別人身上的女人,對弗龍斯基寸步不能離,當然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安娜在走向弗龍斯基的過程中不斷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擁有過的東西,弗龍斯基是她最終一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無所有。
我認為《安娜卡列尼娜》一書還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至少提醒了當代女性應當具備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優秀品格,永遠不要把自我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感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處理自我的感情,畢竟人生中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為之努力奮斗,為了感情就尋死覓活的實屬不值。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3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來,被搬上銀幕演繹已經超過十次了。在此,我想說的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版,1948年費雯麗主演的英國版,1968年塔吉婭娜·薩莫伊洛娃主演的蘇聯版和1997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美國版。
我關注的`是服飾。托爾斯泰原著中的安娜是一個深具審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絕不會惹人注目”。安娜很會打扮,擅長讓自己蓋過服裝,而不是讓服裝的美勝過人本身。書中描寫安娜的衣服看起來總是很樸素,然而這卻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樸素。這種風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風靡全球,俗稱“低調”。1935年的好萊塢顯然還不具備低調這種貴族氣質。因此,它的古裝片只會一味追求華美——而這種華美,也只是好萊塢自己所以為的華美。在電影里,嘉寶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領口、袖口、裙擺,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荷葉邊。裙子和帽子點綴著一堆一堆紗做的花朵。當時的好萊塢對古裝片的歷史逼真性,還沒有什么認識,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葉。在這個版本里,設計師設計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歷史服裝,甚至沒有想到應該翻一翻俄羅斯19世紀的肖像油畫。
費雯麗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裝都與首飾配套。影片中的項鏈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安娜的項鏈令人過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項鏈也設計得很別致。設計師特別注重紗的運用,令費雯麗的造型非常華美——好萊塢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終于在此得到了實現。不管怎樣,制片商肯在服裝上花錢,并且是花大價錢——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蘇聯塔吉婭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著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裝樣式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卻非常優美動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會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禮服裙擺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長長的裙擺。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淺色系,看起來很輕盈。安娜與渥倫斯基在歐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幾件連衣裙線條簡潔優美,衣領和袖子的設計都很特別。
蘇菲·瑪索版的服裝,裙擺后有一個翹起的裙撐。這個裙撐在設計上跟整體服裝結合得很好,顯得相當優雅,尤其是在舞會中跳舞,需要把裙擺提起的時候——女人在這個時候顯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擺設計明顯模仿了費雯麗版。但費雯麗版在跳舞時沒有體現出那種婀娜的感覺。當然,這也跟舞蹈動作的設計有關。我一向不反對電影造型在尊重歷史真實的情況下,稍微脫離現實。我只要求這種脫離現實能帶來一個美的結果。在視覺盛宴里,美麗是永遠的王道。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4
安娜美麗端莊、高貴典雅、聰慧善良、自然真誠、又富有激情,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遠遠高于當時一般的貴族婦女。安娜的優秀和不同凡響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對個性解放、生命意義、愛情自由的渴求。“我是個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這是覺醒中的安娜的堅定的呼聲。她愛上渥倫斯基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光輝而且要把幸福發散給別人的神態”,這是一種自己幸福也希望別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對愛情自由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貴族婦女對生命意義的尊重,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識的覺醒,反映的是時代的進步,是對束縛女性思想的道德觀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戰。
從這個角度看,安娜確實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貴族婦女。其次安娜的優秀在于她勇敢、頑強的斗爭精神。她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是整個貴族社會的叛逆者,她面對的并不是卡列寧一個人,而是她賴以生存的整個上流社會。她大膽地沖破社會輿論的壓制,公開追求自由的愛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著上流社會的誹謗和侮辱,表現出她性格中堅毅、勇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僅是執著的,而且是大膽的,毫無隱瞞的。她是一個勇士,有著頑強的斗爭精神,敢于義無返顧地與整個上流社會的虛偽抗爭,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種不同于其他的貴族婦女勇敢的精神卻是令人欽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5
人們常說,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關于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也可謂是眾說紛紜,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應當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的贊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復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
安娜聰慧、典雅、質樸、活躍,是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性。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單純、沉靜、從容、高貴,無論在什么樣是場合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她活躍的精神世界,她悠閑恬靜,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內心里贊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著以濃墨重彩描繪安娜體態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對作品主題表達、情感抒發以及故事情節的推動發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麗的,其悲劇意味就越濃厚,其悲劇結局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并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
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源于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而這正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相違背。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斗爭中,屬于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于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里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6
火車呼嘯而過,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優雅高貴的、生機盎然的安娜,走向了臥軌自殺。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掙扎于紛繁糾結的水草里,最終看著生命的最后一個氣泡湮滅在那遙不可及的光亮間。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后陷入神經質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蒙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們這些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于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涂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余,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正是因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于放棄榮華的地位轉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實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使下,她于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后卻又膽怯畏縮。
她以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會的議論紛紛讓她在意得要命;她以為她可以割舍,可她還是拖著不離婚,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兒子;她以為她不屑,可她還是拼命維護自己的美麗,哪怕內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敢于追求是勇氣,敢于舍棄則更是有魄力。“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萬,繁花叢中只需得一兩朵來裝點生命便足矣!
柔軟又脆弱的生命,豐沛又堅韌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7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后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游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里,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由于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8
一向很喜歡這本書,原先看過多次,今日禁不住又開始翻閱,并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向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可就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十分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必須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向沒有違了自我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明白自我的舉動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十分聰,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為卻無法為主流社會所理解,最終臥軌自殺。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并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十分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此刻的女權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此刻的女人能夠有自我的工作,自我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之后,為了感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感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感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雖然感情一向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
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著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為了感情,她離開了自我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我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期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吶?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9
她是一朵開到極致的玫瑰,鮮艷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為她的美,無人能懂。她有著美麗的容顏,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很多的工作機器卡列寧。一個只醉心于勛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給她想要的愛情呢?
即使她已經身為人妻,身為人母,可是內心還是有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所以當她遇上福倫斯基這樣英俊、有財的上流人士時,無可救藥的與他墜入愛河也是一種必然。也許,以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看,安娜是一個不守婦道的人。可是,沒有人有權力去指責她的什么,因為《福音》中說:“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安娜與福倫斯基兩個人的愛,其實真的很不容易。身處貴族,身上便多了一道無形的枷鎖。這兩個人,可以不顧所有的去相愛,這種勇氣就已經顯得彌足珍貴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愛了便是愛了。只是這種愛,在那個虛偽的“高尚”的上流社會中,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恥笑與唾罵。即使卡列寧愛的不是安娜,但身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安娜與福倫斯基的悲慘結局。
安娜放下所有:與丈夫卡列寧決裂;忍痛把兒子拋在家里;放棄安逸的生活,與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福倫斯基也甘愿放下過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著安娜細水長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兩個相愛的人,拋開所有的束縛,狠狠的愛一場。我覺得很佩服,也很羨慕。因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樣的勇氣去愛一個人。故事發展到這兒,在童話故事中的結局就應該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這畢竟不是童話,殘酷的現實赤裸裸的擺在安娜和福倫斯基面前。兩個人都是嬌生慣養的,終究還是過不慣清貧的日子,所以他們又不得不重返那個所謂的上流社會,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會虛偽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會的福倫斯基要去奮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許多。可是安娜這個孩子氣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倫斯基能偶在身邊多陪陪她。他們倆本來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會的風吹雨打中更顯單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愛的兒子;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安娜不能徹底放棄她的孩子,也不能徹底無視輿論的惡評;福倫斯基不能徹底告別過去風花雪月的生活,也無力去承擔安娜帶來的責任與義務。他們這份轟轟烈烈的愛,終究抵不過世俗的紛擾和自身性格的弱點,他們竟漸漸發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對福倫斯基的愛越強烈,就越感到對方對自己的冷淡和厭倦。安娜畢竟還是一個小女人。她覺得自己為福倫斯基付出了所有,卻得不到相同的回報,福倫斯基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我真不該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婦,可我又沒有辦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對他的熱情使他反感,他卻弄得我生氣,但是又毫無辦法。”安娜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倔強地向福倫斯基要更多的愛。可是福倫斯基自私得沒法給她更多了。安娜漸漸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麗傾訴,卻又遭到陶麗與吉蒂的羞辱。吉蒂曾與福倫斯基有過一段情,曾經是福倫斯基深愛過的人啊!安娜這個要強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這種羞辱呢!
親情、愛情、友情,這三樣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遠離安娜而去了。走投無路的她決定用死來懲罰福倫斯基。她來到了那個最初與福倫斯基邂逅的火車站。靜靜地躺在了冰冷的鐵軌上。“一種仿佛她準備入浴時所體會到的心情襲上了她的心頭,于是她畫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畫十字的姿勢在她心中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節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輪之間的中心點剛和她對正了,她就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嚇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碾過去了。‘上帝,饒恕我的一切!’她說,感覺得無法掙扎……”她,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愛又恨的世界。她這朵令人艷羨的紅玫瑰,開到了荼靡……
其實我覺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個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這朵開到極致的花,永遠停滯在列車駛過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對愛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認為愛情就是24小時黏在一起,不離不棄;她認為愛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許對方與其他女人有任何來往,尤其是與他有過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為愛情就是轟轟烈烈,每分鐘想跳120次,然后暈倒在對方懷里……她不懂得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更何況是福倫斯基這樣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細水長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會在柴米油鹽中湮沒。她也以為福倫斯基不再愛她了,其實不是不愛了,只是這份愛褪去了往日的激清,變得更加沉穩了。
安娜,你死了,的確是解脫了,但你卻留下福倫斯基一個人獨自咀嚼愛情的痛苦。讓愛的人痛不欲生,這難道是你想要的嗎?
可是,愛情本來就毫無邏輯,更沒有所謂的規律。愛了便是愛了,痛也無所謂了;放了便放了,曾經的那些,都會淡的。
安娜這朵開到荼靡的花,依舊在那條鐵軌上搖曳……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50字篇10
終于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我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說: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脫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鐘情,現實的寒冷溫暖不了愛情的溫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癡狂最后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脫,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
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著愛情的幌子,背負著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著,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臥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