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600字
其中《五張羊皮》講述了秦穆公用小小的五張羊皮就贖回了擁有治國之才的百里奚的故事,讓我見識了秦穆公的智慧。這個故事告訴我:凡事要從多角度思考,從這個角度解決不了,換一個角度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完璧歸趙》講了藺相如用機智的頭腦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從強大的秦國帶回自己的國家——趙國的一段歷史。這個故事告訴我:有時機智的頭腦或許可以勝過十萬雄兵。我太佩服藺相如在遇見大事時的處變不驚了。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就更有名了,周幽王為了討自己寵妃的歡心居然點燃烽火,戲耍諸侯,拿國家大事開玩笑,最終導致國家滅亡,這可是個慘痛的教訓,她告訴我們:不能因為小事而不顧大局,否則就會釀成大錯,后悔都來不及。
我很敬佩司馬遷完成這部巨作的毅力,因為他當時忍受著皮肉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付出的一定比正常人更多。我就缺乏這種毅力,我應該向他學習。
《史記》這本書很精彩,作者也讓我們非常敬佩,讓我們一塊好好讀讀這本書吧!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2
《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件鄭國大夫智退秦軍的故事。
面對無視自己才能的鄭伯,燭之武只是發了一句牢騷。但在危急關頭,在危急國家安全的關鍵時刻,他選擇了精忠報國。
“慷慨許之”,充分體現了燭之武的虛懷若谷,包攬一切的“義”;臨危不懼,“夜縋而出”充分體現了燭之武急中生靜,沉著冷靜的“勇”;在國家的危急關頭,有人站出來推薦燭之武擔當重任,“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而且一個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使“秦伯說,與鄭人盟”,這還不算什么,他還讓秦軍反過來替鄭守過防晉,可見燭之武的口才與謀略實在是令人佩服,我們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說“萬夫當關,獨夫可開”,那么除了國君以外,這個人就是燭之武了。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謀且有義”的人是不多見的,多數人是“有且只有勇”。仔細分析以下燭之武的優點,我發現他還有蠻多東西我可以學習的。
第一:心胸要開闊,不要跟個惡雞婆似的總跟一些小事情過不去。“小不忍則亂大謀也!”
第二:遇到危急情況不要慌亂,學學人家燭之武,要沉著冷靜,心不要發毛,不然事情終究會毀于一旦的。
第三:我覺得學習文言文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我們平時說話的條理性。認真品味燭之武的那一大段話,我們可以發現燭之武是在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話說得到位又不傷人。
還有一個備受爭議的角色,那就是鄭伯。有人說他善于聽取意見,這個優點可以彌補他不善于發現人才。但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到了那種危急時刻,人渣也成了人才。對于他,我沒什么多的感覺。
多讀讀古文,也許我們都會成為“燭之武”。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3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利用幾天的時間認真細致的讀了《史記》一書。它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回顧了各種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編本,原作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這本書內容很豐富,里面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有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成語和名人故事。通過看炎帝、黃帝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了“炎黃子孫”的真正含義,讓我忍不住崇敬他們;我也知道了堯、舜、禹的傳說,對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非常敬佩;我知道了“戰國七雄”指的是什么——齊、楚、燕、趙、魏、韓、秦七個國家,他們之間頻繁的戰爭,讓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我還知道商湯、勾踐、蘇秦、孫臏、張儀、張良、秦始皇等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他們有的足智多謀、有的英雄善戰、有的博學多才、也有的殘暴無良。我最喜歡愛國詩人屈原,他不僅博學多才、見聞廣博,而且做事光明磊落、堅持正義,有一顆愛國的心。我真希望他不要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
我看完了一遍這本書,真的還想再看一遍。這本書大大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通過看《史記》我也能講幾個歷史故事了,而且對歷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讀了這本書,我對“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了更多的理解,歷史實在是博大精深,以后我還要看原著的《史記》,更要看其他有關歷史的書,從而來豐富和提升自己。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4
假期里,我讀了《史記》這本書。它讓我認識了勵精圖治的越王勾踐;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優柔寡斷的項羽;善于抓住,利用機會的劉邦和殘暴無理的秦始皇。故事 講述 從皇帝開始到西漢武帝年間,共3000年歷史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從中我還可以學習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仿佛真的看見了:皇宮里的奇珍異寶,百姓們安居樂業。宮里大臣、大夫玩弄權術,明爭暗斗。還有秦始皇 焚書的煙塵。有的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有的讓人拍手叫好, 有的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我覺得崇尚武學的漢武帝可以再多了解一些古今名著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唐皇應該讓大臣,官民多了 解一些武術知識,不要光迷戀于書本。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大詩人屈原。他的知識非常淵博。無論是對內政的管理還是對外的交際。他都可以處理的 井有條,讓楚懷王非常看重他。可上官大夫非常嫉妒屈原 的一身才華,所以一有機會上官大夫就會在楚懷王面前造謠 生事。楚懷王開始還只是懷疑,可到最后也就信以為真了。
罷了他的官職,漸漸地疏遠他。清廉的屈原就好像一只在 污濁不堪的世界里超脫塵世的蟬,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皎 潔的荷花。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 寫下長詩《離騷》,最終跳河自盡了。
讀了這篇文章,屈原的愛國精神實在讓我敬佩。讀了這本書,我會感嘆一句:“真不愧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5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里,我讀了史記,仿佛看到了野心未泯的龐涓,樂于助人的信陵君,百步穿楊的李廣……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喜愛。那是項羽的故事。項羽他十分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自以為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總是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死在了東城。他還不知道他錯在哪兒,仍給自己找借口:這是天意,并不是自己用兵的失誤。但項羽身上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學習:他在東城決戰的時候,寧可死在戰場上,也絕不當逃兵溜回江東。李清照曾經說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讀完《史記》,我懂了許多,從信陵君的故事中讓我懂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同伴,就必須樂于助人,待人溫和,當朋友有危險的時候會為同伴出謀劃
策。從項羽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有好幾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了一些攔路虎,我并沒有絞盡腦汁去思考,而是當個可恥的逃兵,直接跳過去了,甚至可能我連題目也沒讀清。讀了項羽的故事后,我回想起來,真愧疚呀!
《史記》中有許多愛國的偉人,每個人的愛國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既不能像屈原那樣國亡就投江自盡,也不能像子貢那樣憑著三寸不爛金舌影響七國的發展然后以此拯救魯國,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譬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餐巾紙,建議隨身攜帶手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這些看起來像是小事,但如果大家都做到的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國家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大。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還拓展了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對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這可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6
今年寒假,我上了學而思短期班在線直播課“體貼入微讀《史記》”,里面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仿佛打開了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我找出了家中的《史記》。這本《史記》已被翻譯成白話文,原著是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翻閱沉甸甸的書本,我仿佛坐上了時光穿梭機,來到兵荒馬亂的戰國、秦朝、西漢年間,驀然發現,那一位位英雄,帶著堅定無畏的表情,披荊斬棘,向我走來。
《史記》就是一部歷史人物的百科全書,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他憑三寸不爛之舌、顧全大局的格局、忠君愛國的精神,帶給我們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舍身為國的荊軻,不顧自己的性命刺殺秦王的大無畏精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是多么的凄涼;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是個殘虐的暴君,他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害得老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在秦朝殘暴的統治下,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項羽,英勇善戰,有著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可惜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雪恥滅吳的故事告訴我們困難與挫折能催人奮進,與人力量,安逸與保守卻使人墮落,所以,我們要勇敢面對挫折,敢予接受挑戰,否則只能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領略成功的秘訣要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為鑒,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7
我幾乎使用了一整個暑假來看這本《史記》但至今還有十幾篇沒有看。
《史記》是漢代的司馬遷寫的,那是司馬遷還沒有任何名氣,但是憑著這本《史記》,現在可以算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史記》內容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分成了“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傳”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馬遷話最多時間也是片數最多的便是“列傳”部分了,然而這其中讓我有一些感觸,同時了解最多也是這一部分。
“列傳”部分寫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寫了,也不是寫了無關聯的幾個人,更不是想起來誰就寫誰,然而我覺得,這些人都是司馬遷所有的可寫的,從他的字里行間也不難看出,司馬遷對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贊揚,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種不喜歡的意思,對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討厭,對他們有偏見。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西馬前是一個非常不贊賞法家的人,尤其不贊賞的是法家的刑法,對武帝的統治也是及其的厭煩,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來,但是如果有的人認為不對的話,我便有兩處能直接看出這一點,那便是《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兩篇寫出了司馬遷對人義和俠義的官員的贊揚,以及對兇狠的官員(主要是武帝時期)的批評。在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對劉邦項羽時期的官員的描寫很多,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里面,雖然篇數少,但是寫的人很多,而且對非常狠毒的或是法家人物抱著一些厭煩的態度,而對狹義的人加了一些贊揚。還有一件我認為是很有趣的事情,司馬遷或許很重視友誼,以至于在某些文章中,還把自己的一個朋友也直接就那么加了進去,我認為寫得還不錯的。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8
讀完《史記》,我對時代更替又受到了深深的感觸。讓我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本。
《史記》是司馬遷畢生的精力寫的一部著作。他記錄了我中國從夏朝到他的時代這2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有好幾個我頗有感受觸的故事。
第一個,就是驪山峰火,即峰火戲諸侯。周朝的其中一個皇帝周幽王,一位大臣褒珦勸他勤于朝政,周幽王不聽,還將他關起來。他們只好用一名姑娘來救褒珦,周幽王大喜,立刻放了褒珦,但姑娘褒姒卻從不笑。周幽王出告示,誰能讓王妃笑,賞千兩。一個人勸周幽王上驪山上點鋒火,讓諸侯來救。最后大家發現這是騙人的,就氣憤地走了,褒姒覺得好笑,就笑了,周幽王很高興,接二連三地點烽火玩,漸漸地沒人來了。后來,別人打過來時,周幽王急忙點鋒火,沒人信他,他最后被殺了。
第二個,就是一鳴驚人。楚莊王原來是一個只知貪圖享樂的人。有一天,大臣伍舉見楚國日益衰敗,就冒死相諫,問:“山上有只鳥,三年不飛也不叫,是什么鳥?”。楚莊王頓時明白了,他說:“這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之后,他立刻臨朝聽政。他政治清明,楚國一天天強盛起來。后來 ,他先后打敗了宋、晉兩個國家,成了中原霸主。
這兩個幫事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充分說明了勤奮努力的重要。我們不能像周幽王一樣只吃喝玩樂,而要像后來的楚莊王一樣勤奮努力,讓國家強大起來,這樣我們才可成為一名成功者。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9
今日我看完史記的刺客列傳,里面有一個故事讓我難以理解十分迷惑,那就是——荊軻刺秦,圖窮匕現。
先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一個名叫荊軻的衛國人,喜歡讀書和劍術。這一期間,秦國正在攻打趙國,把趙國拿下后,秦軍將打向燕國。燕太子丹心急如焚,想找一個技藝高超的刺客去刺殺秦始皇。之后,他認識了荊軻,荊軻說能夠幫他刺殺秦始皇,但他需要一個助手,太子丹幫他找了一個13歲就殺過人的秦舞陽。荊軻想出了這樣的一個辦法:他本人手持著一個裝有燕國將軍樊於的腦袋,因為他是秦王的仇人。秦舞陽跟在他身后,手持燕國地圖,在地圖里藏著匕首,借著拜見秦王的機會伺機刺殺。荊軻按照計劃執行了,然而因為秦王的狡詐,最終荊軻刺秦失敗了,他也悲慘的被秦王刺死了。
我迷惑的是,荊軻和燕太子丹他們為什么想出的辦法這么愚蠢?!真的是愚笨,沒有好好地準備,不看天時地利人和,也不管成功的系數大不大,就冒然行動,結果肯定是失敗的,還白白送了燕國將軍的一條命,真是太不劃算了。并且,刺殺的失敗讓秦王更加速了對消滅燕國的腳步,我真的想不通,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說不定有樊於將軍在,再和別的國家聯手,還能避免燕國的滅亡呢。當然,他們的勇氣我是很佩服的,但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智謀啊。
所以啊,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千萬不要行事,要等到時機成熟時再能見機行事,要不然下場會很慘的。并且,決定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清楚成功的勝算有沒有把握,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史記讀后感600字篇10
《史記故事》是由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共由六卷組成,記載了15個朝代,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記載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22年,記載了長達三、四千年的歷史足跡。《史記故事》這本書可真是歷史悠久啊!
《史記故事》井然有序地描繪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的故事,如:張儀列傳、刺客列傳、匈奴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古代人物。《史記故事》里不但有個性鮮明的人物,而且內容也非常全面。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熱愛武術的漢武帝……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皇宮的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快樂生活;秦始皇焚書的硝煙、漢武帝抗擊匈奴的場面……《史記故事》這本書,使我在書海中更加快樂,更加自由地遨游。
除此之外,《史記故事》還獲得了魯迅先生的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看來,《史記故事》真是一本人盡皆知、引人入勝的好書!
讀了《史記故事》,我可真是受益匪淺啊!從這本書里,我知道了許許多多的人物故事,我了解了歷史長河中的一些事物的來歷,體驗故事中人物們的悲歡離合,感受故事中那令人嘆為觀止的曲折情節……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才真正使我了解了歷史的寶貴價值、歷史的偉大!以后我有空了,一定會再一次細細品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