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書筆記600字
統而言之,與其像堂吉訶德那樣,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做人,勤勤懇懇地生活,比如打打球呀,聊聊天呀,散散步呀,多好呀!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600字篇2
堂吉訶德幻想自己能夠得到小說中火劍騎士用過的劍,可見,他已經將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將兩者之間的界限擦掉了。并且,他將幻想世界中的一切搬到現實中來,將現實世界的事物抹殺掉。
堂吉訶德游俠的目的在于改造社會,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者表達了自己對西班牙社會黑暗的不滿和拯救社會的個人愿望。堂吉訶德雖然博學多識,但他的即興想象和發揮,并不是簡單得胡言亂語,必定要求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基本的文學素養,才能對許多事情順利地進行描述。
總結:每當堂吉訶德“發瘋”的時候,桑丘總是會盡責地阻止他。但是,堂吉訶德對桑丘的警告總是置若罔聞,從而導致他的最終受害。本章對堂吉訶德與桑丘對話的詳細描述,以及對堂吉訶德種.種行為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飽滿的騎士形象。從堂吉訶德的言談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沉于幻想,一切從主觀出發,行為荒.唐、魯莽,不會吸取教訓。如將羊群看成軍隊,并且對桑丘的勸阻置之不理。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卻有高尚的一面,即為了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他要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他要鋤強扶弱,伸張正義,并為此而奮不顧身。主觀上,堂吉訶德是追求和維護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脫離實際、早已過時的“騎士道”。所以,他在現實中注定只能碰壁,最終害人害己。
因為全書章節太多,不再一一分析,特此總結報考。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600字篇3
尼日利亞著名作家奧克斯頗動感情地說:“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訶德》。剛開始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是感覺它很滑稽,習慣看中國傳統的以情節見長的小說的我,除了留下一個全身盔甲的騎著高高的瘦馬和一個胖嘟嘟的連同他的驢也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別無可談之處;再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了解了外國文學的發展脈頭,知道了什么是騎士文學,發覺《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是傳統騎士文學的異類,因為我覺得傳統的騎士文學比較悲壯和典雅;而另類的騎士文學荒誕,仿佛是周星弛的無厘頭電影這般那般。
單就文學樣式來說,我一直認為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優差之別的(因為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形式縱使有某些瑕疵,這只是從大的文學發展歷史的比較后所總結出的,但是它能夠在文化歷史中占了一個時期,影響那一代人,自有它的優點)如果把唐這部小說硬說為是為了抨擊騎士小說之類的話來,那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來說的,也許是剛好應了時事的發展。在塞萬提斯他自己描述寫《堂吉訶德》的時候,他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后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
由此看來書中所展現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流溢出的豐富的思想就遠遠不是出自要掃除騎士小說這么一個簡單的動機。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600字篇4
由于我看的版本是楊絳翻譯的,雖然名為精華版,但還是分上下兩部,所以我沒看完。不過盡管我沒看完,我也對它有了大體的了解。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騎士小說。這個騎士小說就像我們中國的武俠小說:一樣精彩,一樣令人走火入魔。是什么讓這種小說令人走火入魔?我覺得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玄幻的世界,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人們所向往的,人們都想成為這種小說的主人公:武功高,俠義,有一群知音,有一個對手,還有愛情。當我在看小說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強加進這個小說,成為一個比主人公還英雄的人物。
這些小說就像酒,麻痹著人們,讓人們暫時擺脫一些雖然世俗,卻又真實的煩惱、痛苦。給予人們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想法。但是須知:喝酒是為了擺脫痛苦,酒醉時忘卻了一切煩惱,可是一旦酒醒,痛苦就會增加。書里面的堂吉訶德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一生都生活于玄幻,與其說是醒不來,不如說是不愿意醒來。知道死前,堂吉訶德才懺悔,才清楚地認識了這個世界。
騎士小說、武俠小說不是不能看,就像喝酒一樣,不是不能喝,但是要少喝,并且不能醉。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能把我這個度,像我,我就立誓永不喝酒。
無論何時,都不要幻想著某樣東西能夠使我們不勞而擺脫煩惱,只有清醒地去解決問題,才能擺脫人世間的煩惱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600字篇5
阿隆索.吉哈諾因閱讀騎士小說而萌發成為游俠騎士,行俠仗義、助弱扶貧、揚名萬世的念頭,改名堂吉訶德,從此開始為人所恥笑而又艱辛的生活。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動彈不得,被馱在驢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終以被人裝在木牢里帶回村里告終;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學士裝扮的騎士打敗后郁郁寡歡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終一病不起。
如果說堂吉訶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劇,那么堂吉訶德臨終前的清醒則是對于我們所有人的悲哀?!叭ツ甑娜赋?,今年沒有鳥。我過去是瘋子,如今頭腦已經清醒;我曾經是拉曼查的堂吉訶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諾。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誠能夠換回諸位從前對我的尊重……”堂吉訶德的這番話出現在他生命的終點似是所謂的清醒卻更像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妥協,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與凄涼,諷刺與無奈。當堂吉訶德的最后時刻終于到來時,他遺囑的公證人剛好在場,他說,從未在任何一部騎士小說中看到過任何一位游俠騎士能像堂吉訶德那樣安祥而平靜地死在自己的臥榻之上。然而事實上,他卻是一對矛盾中極大的一個受難者,不平的冤魂。
每一個讀者都會對堂吉訶德騎士的不切實際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訶德騎士不僅僅具有令人發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處:他嫉惡如仇,總是正面向他的“敵人”發起不屈不撓的沖鋒。然而,堂吉訶德騎士這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蕩然所剩無幾了,這種品質早已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