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坐了一天,聽了三個內容的聽座。趙一璇老師的《中華傳統養生之道》,講得不錯,記錄了很多,最受用的是她告訴我們的生活習慣和規律,早五點起,七時—9時用早餐,晚九時睡。飲食以素食為主。這幾點對我來說應該比較容易做到,不妨試試。
煤老板《傳統文化改變了我的人生》的講座,對我沒有什么感覺。我認為他是缺乏古典文化修養的。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因為學習了中華文化,……”的句式出現了無數次,讓人懷疑某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某些行為總存在著因果關系,但所有的商業行為跟中華文化結合起來解釋,讓人聽著覺得有些牽強附會。像我等有文化有思想之人,哪能容易接受別人任意填塞?
王警官照顧癱瘓的父母十二年如一日,在這十幾年中還寫出了四部小說,一部專業性很強的管理學,他的事跡很讓人感動。但是他的講稿文學性太強,而且有某些破綻出現,還得修改,我覺得。只有真實,才能有打動人的力量。另外,語調要低沉一些,使情感更為深沉和真實。盡管在場的一些人很受感動,流了一沱的淚,而我因為他高昂的語調和表演似的成分,那滴淚始終沒有落下來。
聽了一天講座,除了趙一璇老師的講座對我有些許作用,其余的真的沒給我留下什么,或許自己太過挑剔。
不管我對于他們講座有什么看法,也不管他們的講座還存在某些問題。但他們這個以道德為主題的講座是很受人歡迎的,從個人到政府。我也力挺他們,但愿他們的講座越來越精彩,受眾越來越多,能把中華傳統文化宣傳到位,并落實到大家的行動之中。
如果能使身處喧囂中的人們靜下心,省視自己行為并修正,是他們的功德,是為社會和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以及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廣大公民的道德修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尊老愛幼、保護環境已蔚然成風,但一些與社會整體文明進步趨勢背道而馳的丑惡現象也大量存在著,自私自利、冷漠歧視、破壞公物、破壞公共秩序等有損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亂砍濫伐、偷捕偷獵等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都對社會公德建設以及社會整體的道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此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社會整體的公德意識和公德水平十分重要。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首先要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圍,社會各方面應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則,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加以輿論上的監督與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社會公德加以規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有嚴格的懲處規定,嚴重的還將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而一些地方出臺的在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禁放煙花爆竹以及建立見義勇為基金獎勵制度等地方性法規也是推動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可以高度凝煉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既弘揚了傳統美德、繼承了革命道德,又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新經驗,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時代特色。這20個字,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于不同的社會群體,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讓每一個公民都有愛國的思想、愛國的情感、愛國的精神、愛國的行動,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統一思想和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道德建設群眾性強、實踐性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貴在自覺,貴在參與。只要每一個公民都自覺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我們民族的道德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3
又一次的公民道德講堂學習。晚上6點與老同學在素食館用過晚餐,載上李老師饒有興致地一同前往學習的地方。
這是道德講堂由王青云老師主持,她先帶著學員們正冠服,立端正、揖深圓,畢恭畢敬地向圣賢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然后帶著大家誦讀《弟子規》。雖然是照本宣讀,但每每恭敬地誦讀時,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弟子規》總共六門主課,一門副課(余力學文),也是告訴世人,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接著聆聽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主題是抉擇。蔡老師的講座闡述了:人的一生要面臨許多的抉擇,擇教育、擇偶、擇友、則食、擇業等等,擇正了方向,你就活得幸福。對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至要莫若教子”。將孩子的教育放在什么位置,重做人做事的態度還是重分數?在教育抉擇的時候要慎思,因為孩子懂不懂事,決定一個人的中晚年是否過得幸福。
最后,學員們還交流了什么是幸福?特別是李老師“溫暖.愛”的分享,讓人羨慕,更讓我感動,李老師的熱情與執著,38年譜寫的愛的篇章,是何等的幸福!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4
我每每路過肯德基,見里面雖然常常爆滿,但精明的肯德基經營者,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店面里,卻開辟出兒童游樂區。據我觀察,兒童游樂區如果用來經營的話,至少還可以容納十幾個人,這在我們眼里不是浪費空間資源嗎?我幾乎沒有看到我們的餐廳會如此的浪費空間,盡管擺好的餐桌沒有人坐,有的每天都空閑一大半,但老板們也會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空間,擺上餐桌在那里守株待兔。
我們拋開經營的品種不談,單從爆滿的肯德基寧愿看上去是浪費空間資源,也不擺餐桌,和我們的一些餐廳寧愿沒有人來,也要讓餐桌沾滿所有空間,不去開辟類似的兒童游樂區,想到了有關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
其實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也是很必要的。但為何有些人對我們苦口婆心、望子成龍的良好愿望不理解,對這樣的道德教育不予接受,甚至于一些人進而在情緒上還反感呢?這不能不從我們的教育方法上再思考。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同樣的蔬菜和作料,不同的人炒出的菜品和味道就是不一樣,有深受歡迎的,也有無人問津的。其實道德教育就與人吃飯一樣,也是人身體所必須的“營養”,而有些孩子卻反感吃飯,家長為此也心急火燎,埋怨孩子“嘴刁”,而不問自己的菜做得是否讓孩子喜歡。沒有人否認家長是好心,但好心如何讓孩子接受,與是否好心是兩個問題。
我們再回頭說肯德基為何不掙錢,卻要開辟出免費的兒童游樂區。
看上去肯德基浪費了空間,掙錢少了,但他“浪費”的兒童游樂區本身,卻能吸引更多的兒童和家長前來就餐,雖然貌似浪費了空間,他們是以兒童游樂區為“誘餌”,而實際上他卻極大的利用了已有的其他空間,這也同樣達到了他們吸引更多顧客前來就餐的目的。可見,兒童游樂區本身,也是經營的一部分,而且是更高明的經營。
這就如同臺灣的兩部電影,《悲情城市》和《海角七號》。當年《悲情城市》的走紅和《海角七號》的火爆,分別帶動這兩部影片拍攝地點的旅游熱潮,這是編導在影片放映之前所沒有想到的,他們無意間起到了“城市營銷”的推手作用。我們也有很多人熱衷于做城市和產品“營銷”的推手作用,但往往是事與愿違,原因就在于我們一些編導的所謂“追求”太過于直接、“城市營銷”的目的性太強,想營銷自己的“理念”而不講究“營銷”的方法,最后的結果是事倍功半。因為沒有留下兒童游樂區這樣的“空白”,不舍得浪費一平方寸空間的結果。
我以前曾寫過一篇博文《想掙錢,先離錢遠一點》的博文,其實想當官,也一樣要先離官遠一點,而先做人、先做事,人做好了、事做成了,所謂的“官運”也自然而然的就來了。這就引申到不論想宣傳自己的任何理念或其他的內容,也應該先將理念淡化,至少也要隱藏的深一點,要通過“藝術的營銷”方式來表達。《悲情城市》和《海角七號》在拍攝前,編導絕沒有想到要給拍攝景點帶來多少財富,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得什么大獎、票房能達到多少,如果想到這些藝術之外的東西話,他們也不會獲得大獎,也不會走紅,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
可見,讓藝術回歸藝術,才能有更大的藝術效果和經濟回報。只有先取得藝術效果,才能帶來其意想不到的副產品。而我們的學生道德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愛學、喜歡學,通俗的說法就是要先讓他們愛吃“廚師”炒出來的“菜”,才能達到讓他們加強“營養”的效果。
肯德基用一個“浪費”空間的方式,布下“誘餌”,引來了更多的顧客,我們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否也有“誘餌”,是否也存在“廚師”的技術問題?是否存在太過于“想掙錢”而離“錢”太近的問題?兒童游樂區本身,也是經營的一部分,而且是高明的經營。但我們自己的很多餐廳,卻缺乏這樣的更高明的經營。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5
嶄新的大學生活讓我們這些還有點朦朧的新生感到新鮮卻又不知所措,在學習、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去思考去解決,去適應轉變,健康成長;樹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養,完善人格。但是,人的思想總是隨著自己的生活閱歷、人生的經歷而豐富的,本學期,我們系統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結合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學習的感受,所見所聞所思,談一些自己的體會和追求。
《思想道德修養》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使我們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將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其中,政治修養是核心,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重點,心理修養是基礎,學習成才修養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可以分為適應轉變、健康成長;樹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養、完善人格三個部分。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在適應轉變、健康成長部分,是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征、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決心;樹立科學的世界現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態度。在樹立理想、把握人生部分,是樹立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在提高修養、完善人格部分,是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培養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為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準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心態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這些新的變化要求我們學會接受并且適應轉變,健健康康地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從不同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及其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人生的品質在于不斷地凈化 ——樹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課里,對樹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認為,要樹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信念;樹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樹立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決心;樹立好科學的世界現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態度。
大學也增加了我的責任感,讓我和家庭祖國和為一體,作為一個龍的傳人,一個炎黃子孫,使我感到驕傲與自豪,實現自己目標的前提是對祖國有利,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學了《思想道德修養》課使我懂的為什么要活者,它像是大海中的航標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它像是興奮劑,燃燒著我內心的激情,它更像一只五彩的畫筆,在我這張白紙上用心勾勒出一副完美的畫。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人生的一種歷程,為我們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成長平臺,我們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機會去鍛煉自己,歷練自己,充實自己。一個學期下來,我經受了大學生活上的磨練、專業學習上的考驗,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同學們的幫助下,特別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后,我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充滿了熱愛,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處事,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鍛煉了自己能力,增強了自己的人格素質,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養和陶冶。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6
手中拿著女兒從學校帶回讓我學習的《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感悟頗深。
新版的《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一條條關于學習的、關于禮儀的和關于品行的規范躍然紙上。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除了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外,更應該遵守《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中小學生守則》第一條就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作為一個母親,從小我就教育女兒要熱愛祖國,尊敬國旗和會唱國歌,國旗和國歌是國家的象征。在升旗儀式時,要做到不講話,在唱國歌時,要做到高聲歌唱。一個合格的中國人同樣還應該知道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所以我會和女兒一起來積極查閱中國的古典名著,了解祖國各地的風土民情。
新版的《中學生行為規范守則》從多個方面要求新一代的中學生們,它不僅在學生的本職工作——學習,這一領域有著詳細的規范和要求,更是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個人道德修養的完善。將女兒的日常行為與《中小學生守則》上的要求——對照,覺得女兒在有些方面做得不錯,同時也發現她仍有許多方面做得不足,仍待改善的。
紀律和規則是我們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實都能說明這個道理,比如買票要排隊;走在馬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甚至我們平時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約束,否則任何事情都毫無秩序可言。而作為在校的學生,處在向邁進社會過度的時期,更是有數不清的紀律和規則來要求,告訴她們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共分5部分40條,通過《規范》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我,并且為我們以后在教育和引導孩子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目標。作為家長我們不但要配合現在正在實行的素質教育,而且也要配合學校和老師逐步提高女兒的自身素質,樹立自尊、自愛、自強的自律意識,對學校、班級和個人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并且能夠正確處理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矛盾沖突。在學習方面,讓她一要獨立,獨立思考、獨立解題、獨立完成作業;二要自覺,自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預習復習工作、上課專心聽講和按時完成作業。在行為上,讓她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禮貌、愛護公物,遵守交通規則,不浪費糧食。在校尊重老師,團結同學,上下課時要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不要走在老師的前面,見到老師要主動問好。在外表上,應該以簡單大方、干凈整潔的衣著表現出學生樸素的本質。
作為學生的家長,我會努力配合學校和老師教育好女兒,希望老師能夠嚴格要求女兒,使她盡快地成長起來。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7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8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9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本人自覺《道德經》的資料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萬物,存在于萬物的發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到遠古的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般人都會認為,事物的數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能夠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現。此刻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能夠忽視了(那么多白領過勞死),良心能夠拋棄了(學術造假、官場權錢交易)。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進取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少則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多則惑”能夠從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問題解釋。當生活中出現一些事情必須要讓我們做選擇,選擇僅有一個,我們不會多加研究,而會從一而終。如果選擇有多個,選擇之初會多加思慮,斟酌再
三。最終確定后,如果事情的發展并不如自我所料,往往會幻想著那條為選擇的路,甚至會期望自我生活在為選擇的路中,所以煩惱、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誠然,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可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樣贊同。例如,老子說到“曲則全,枉則直”即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伸直。而我覺得委曲不必須能全,屈枉不必須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見小事來說吧。有位大媽跟我訴苦說,她一家子是與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個院子里,院子里僅有一個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是兩家人公用的,理應是兩家人共同打理衛生間的衛生,可從始至終,僅有大媽一個人去打掃衛生間。大媽就埋怨了,難道僅有她這一家子人需要去衛生間,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怕臟?大媽雖然在抱怨,但,確實是委曲求全了。兩家人表面看上去還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個院子。可是,這“全”底下,難免會存在大媽對另一家人的芥蒂,并且這個芥蒂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大媽可能會逢人就訴苦,并且很有可能這種埋怨的訴苦會變相為說人是非。另外一家人會覺得大媽人好“欺負”,是個老好人,這種想法可能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剝削大媽的“好心”。這樣下去,看似波瀾不驚的院子,實則暗藏洶涌,隨時都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吵。這樣看來,委曲成全了嗎?
再來看看我們這個國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國家送了多少土地給別國,我這個被蒙蔽其中的學生不明白這個數目是多少,可是看到網絡上飛來飛去的只言片語,我感覺這不是個小數目。為什么中國委屈經土地割給周邊的國家,依舊得不到對方的尊重。眼睜睜看著自我的國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還將幾千萬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兩以謙卑的姿態拱手送給他人,但換來的是什么,是對方的不屑!我們國家大手一揮就將日本二戰的賠償給免了,這一舉動確實慷慨,但對方有更深的懺悔嗎?沒有!靖國神社還不是依舊有人去拜!我們那些千千萬萬死在日本刀槍下的英魂還不是依舊無人問津!那些在世的受盡欺凌的婦女還不是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她們至死都沒有得到過日本的道歉!反觀,同樣在二戰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族,他們委曲求全了嗎,他們慷慨退讓了嗎?不!他們拒不退讓!他們必須要用納粹黨的血祭祀他們已逝的同胞,與此同時,換來的是德國人的懺悔和敬重。在那里,我并不是倡導以暴制暴,可是,我們的國家能不能拿出點血性,拿出點魄氣,不要一味委曲求全!
我認為,“委則全”的“全”應當是“兩全”即成全雙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單方面。中國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兩全”,只是成全了對方,傷害了自我。這樣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委曲求全只會縱容對方囂張,使對方得寸進尺。我想,這應當是為什么中國始終都不能解決好領土爭端的癥結之一。
國家如此,國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個大媽應當是許多國民的縮影了。用委曲求的雙方的和睦和面子,卻苦了自我。這其中涉及的是國民的面子問題、性格的軟弱性和陰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長期以往的埋怨可能會發展成長舌婦,而另一方可能會有“小人得志”的陰暗面,得寸進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與人的交往缺乏坦誠直率。由此看來,委曲求全會滋生人與人之間沒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認為,“委”不必須能“全”,“枉”不必須能“直”。
關于道德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10
老子之著《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
其實,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的問題,它蘊含著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心: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靜無為”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常”,而“妄作,兇”也。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云:內以養正安靜虛元,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又云:“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道教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凈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的序言:“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凈”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凈”的含義,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為“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為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為,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