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
說起《我與地壇》這本書,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語文課本讀得的《秋天的懷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親的那句“咱娘倆要好好兒活”讓我久久的難以忘懷。也牢牢的記住了史鐵生這個名字。
美的像詩一般的文字,堅強如鐵一般的意志,史鐵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歲失去雙腿,面對命運的玩笑,他參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壇的那段歲月,他看明白了世事無常,人人自渡。他的殘疾不是上天給他的厄運,而是上天給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讓他的精神力量能夠超越肉體的殘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壇,給予了作者一片寧靜的星辰,地壇的事事物物,給予了作者遨游的無盡力量。
面對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態度這是一種怎么樣的豁達,但是我相信擁有這種豁達的背后是無盡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壇的歲月。但是一旦擁有了它,這世間又有幾分玩笑可抹殺我?堅強,可能是層層傷疤的堆積。“希望的星光永遠閃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書中所說“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以至于后來作者身患尿毒癥,終日治療,也能堅強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壇,后來,地壇也在我”。地壇所給予作者的,將伴隨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作者那種人生的豁達,但更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壇”,伴隨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禮”。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萬事浩浩蕩,未來皆可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2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感想。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么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于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于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么細致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39;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3
從讀過《我與地壇》以來,我最喜歡的作者變成了雨果和史鐵生,他刷新了我對作家的認知。在《我與地壇》中他的“寫作是為了活著”和一種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震撼了我。他的作品總給予我一種淡然的心性和撲面而來的質樸。它給我的與那些為了勵志而去勵志的作品不同——從本質上的不同。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他在《記憶與印象2》中表現出來的仿佛《白鹿原》一般“平凡”——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小人物。卻絕不平庸;不甘平凡的張狂,在命運掌中微乎其微的抗爭。八子的孤獨,珊珊的無奈,小恆的哭號,奶奶的勤勞、孫姨的樂觀、M的委曲求全、B的苦笑、莊子的結局。仿佛《史記》一般沉重,那段時期的歷史,便是一本禁忌。每一個人物都是那般普通而頑強,頑強地拼搏,最終湮沒在禁忌之中。作者呢,在一個個生離死別中扮演劇中的配角與旁觀者的角色,看不出悲喜,畢竟,在地壇中的15年和母親的死,還有四處碰壁的絕望并非常人可比。最后,“比如搖滾和寫作”中,對年輕人的張狂和不可一世,他作為一個生命“一至秋日”的引導者,對“正值春日”的孩兒們說:現在的“耐克”與過去的“回力”都只是屬于你們春天的張揚,生命與人性的本能揮灑。人的名字就是欲望,那本就應該要求些什么。那只是暗啞的.靈魂被繁華的軀體蒙蔽的季節。那又能怎樣呢?或許,只是我與我的孤獨被困在了牢籠,將對未來的無力和茫然放置一旁,讓幼小的靈魂在嘶吼中成長,脫變。而對史鐵生來說,愛情便是錘煉靈魂的捷徑——也是最痛苦的捷徑。
而我呢?亦不是如此張狂?尚未入世而自詡出世。而我的孤獨呢?又囚禁何處?不,它只是兩人歸宿——心和墳墓。所以,它昄依了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4
在《我與地壇》出版那年,有人曾說,“這一年有了《我與地壇》,即使沒有任何其它書籍的出版,中國文壇也是大豐收。”
當時買書時,我還看不懂這本書中的深意,現在細細品來,那句話的確不錯。
史鐵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讀過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筆。惟讀史鐵生的文字,除了堅韌之外,比尋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應當是他正直青春時兩腿截癱,心境多次在生與死間游走的緣故罷。
他為尋找寧靜來到地壇,地壇也因他而熠熠生輝。史鐵生作為一個苦難的人,他想過死,想過放棄,但他最終明白,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艱難跋涉后終點的燈光,給人溫暖和安慰,他像疲憊的人盼望休息一樣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掙扎著前行,他選擇做一個勇士。他繼續艱難的活著,他夢想消滅殘疾,消滅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發現這樣的世界寡然無味。他聽憑命運的安排,充當起苦難的角色,他知道“是沒什么道理好講的。”他不再抱怨,他向著思考的路走去。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難,史鐵生開始思考活著。他想要索取,想要讓這悲慘的命運多得到點兒什么。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他終于走到了能讓母親為他驕傲的地方。
地壇似乎有著一種魔力,它接納了那個落魄的人,那個搖著輪椅進來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靜和深邃,幫助了那個青年人找到了心靈的安寧。他走過生,走過死,走過朝陽和落日,走過生命的輪回。他有著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鐵生在地壇永恒的安靜中找到了靈魂的歸屬。他說,“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了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地壇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平息洶涌的心緒,凈化紛亂的靈魂。那是一個荒曠的所在,引領我們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難。
史鐵生憑借地壇的寧靜回望寫作的零度,他已在空靈澄凈的心中達到最高的境界:如果無法在地壇中找到安靜,不如在安靜中找到地壇。靈魂不死,他說: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贊美,字里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墻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于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于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里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文章,不難發現,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細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嘗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他振作起來了;他以前被痛苦絕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著希望,時而洋溢著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必會經歷坎坷。他經歷了那么多挫折,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所嗎?文章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仿佛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秘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角獸和飛馬。童話里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6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里對生命再三再四循環反復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于當代散文來說,或許并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可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溫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升天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并抵達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僅有史鐵生做到了。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于文體范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一樣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盡可能少地濫用自己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并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鐵生以自己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里,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復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為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復制的文字,蘊含著充沛飽滿、風雷激蕩的高貴的情感。母愛是文學描述最能熠熠生輝的主題,散文這一體裁因其自由活潑不受拘束,又尤能盡情婉轉隨意收放。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動過無數讀者。而《我與地壇》在敘寫“我”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時,遠離了熱烈、哭號、哀勵、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做人們最常見的赤裸抒情—盡管他這樣做很可能也會被讀者理解和理解。史鐵生將那人間至愛的種種偉大意義都懸置隱藏起來,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著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以及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史鐵生之所以這樣處理,實在是不得不如此,因為這濃厚的偉大的母愛與前面那“生與死”的答案一樣透徹、融通和豁達,絕容不得絲毫的張揚與夸飾。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7
從讀過《我與地壇》以來,我最喜歡的作者變成了雨果和史鐵生,他刷新了我對作家的認知。在《我與地壇》中他的“寫作是為了活著”和一種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震撼了我。他的作品總給予我一種淡然的心性和撲面而來的質樸。它給我的與那些為了勵志而去勵志的作品不同——從本質上的不同。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他在《記憶與印象2》中表現出來的仿佛《白鹿原》一般“平凡”——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小人物。卻絕不平庸;不甘平凡的張狂,在命運掌中微乎其微的抗爭。八子的孤獨,珊珊的無奈,小恆的哭號,奶奶的勤勞、孫姨的樂觀、M的委曲求全、B的苦笑、莊子的結局……每個人在時期的大背景下未到結局的結局,卻是這樣恰到好處。仿佛《史記》一般沉重,那段時期的歷史,便是一本禁忌。每一個人物都是那般普通而頑強,頑強地拼搏,最終湮沒在禁忌之中。作者呢,在一個個生離死別中扮演劇中的配角與旁觀者的角色,看不出悲喜,畢竟,在地壇中的15年和母親的死,還有四處碰壁的絕望并非常人可比。最后,“比如搖滾和寫作”中,對年輕人的張狂和不可一世,他作為一個生命“一至秋日”的引導者,對“正值春日”的孩兒們說:現在的“耐克”與過去的“回力”都只是屬于你們春天的張揚,生命與人性的本能揮灑。人的名字就是欲望,那本就應該要求些什么。那只是暗啞的.靈魂被繁華的軀體蒙蔽的季節。那又能怎樣呢?或許,只是我與我的孤獨被困在了牢籠,將對未來的無力和茫然放置一旁,讓幼小的靈魂在嘶吼中成長,脫變。而對史鐵生來說,愛情便是錘煉靈魂的捷徑——也是最痛苦的捷徑。
而我呢?亦不是如此張狂?尚未入世而自詡出世。而我的孤獨呢?又囚禁何處?不,它只是兩人歸宿——心和墳墓。所以,它昄依了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閱讀篇8
初讀我與地壇,看到更多的是史鐵生先生對其過往的回憶,但文字之間蘊含了一種孤獨而強大的力量。地壇是安靜而祥和的,位于市井卻隱秘。對于史鐵生先生而言,最無助絕望時,是地壇和寫作的陪伴,讓史先生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在我看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地壇,地壇是內心寧靜的向往,或許是家邊的寺廟、自己的房間,或者是竹林深處。所以我想,這或許就是靜坐的魅力。
對生命、死亡、活著的思考,把別人不敢提出的問題拿來拷問自己。一則《好運設計》讓我尤其深刻,如果人人生來完美,沒有一點參差,不會有任何挫折,那有何意義呢?人活世上,不公太多,唯有學會接受與釋懷,熱烈的擁抱生活。
史鐵生先生因疾病而終身與輪椅為伴。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最初對命運不公的絕望,對自由行走的渴望。在最初坐上輪椅時,內心唯有自己,絲毫不顧及家人,尤其是母親。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母親一遍遍的跑相關部門只為給自己求一個穩定職務,太晚未歸會到地壇,躲在暗處看一眼自己卻不打擾自己,更甚多次提起自己寫作拿了獎,母親卻走了,盡是對母親的愧疚與思念。請堅韌而不失柔軟的活著,善待家人和朋友。
從地壇,夢回身邊過往之人與事物。忙碌的生活,又有誰能停下來,仔細想來回憶過往,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我希望自己能夠盡量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用心感受生活,不負美好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