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1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等等,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2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一個自己的“地壇”,可以隨時向它吐露心聲,寄托喜悅,訴說憂愁。照作者的話說,“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史鐵生,一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數十年來與疾病做著頑強的斗爭,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華里失去了雙腿,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打擊,可他還是在病榻上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作品。對于他來說,地壇仿佛就是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頹廢的日子里,他經常搖著輪椅去地壇久坐,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結論,生與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為遲早有一天會向上帝報到,會離開這個繁雜卻又值得懷念的地方,那為何不輕松地過現在的生活呢?而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后,他還是頑強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難與挫折。是他的母親,一個善解人意卻又不失關懷的女人,十幾年來沒有任何抱怨,即便當時兒子的脾氣差到極點,她也沒多說什么,因為她知道要給兒子一個自己的空間,這中間的過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鐵生說,他的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他在園子中待得太久,母親總忍不了擔心而去園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園子里,才悄悄的轉身回去。母親同樣把愛傾注在這個園子里,并不是因為她也愛來這個園子,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她只想兒子在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兒子和這個陪伴了他十幾年的地壇里,只是因為她是一個母親,就只是一個同其他母親一樣的女人。
在地壇里,除了史鐵生,還有那個熱愛唱歌的青年,那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婦,那個女孩和關心她的兄長等,都好像成了這個園子歷史的見證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卻少之又少。這篇難得的好文章,無疑歌頌了最偉大的母愛,指引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人重新對人生進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親絕對是一個最重要的角色,雖說父愛母愛同樣偉大,但父親和母親還是有所不同的。父親撐起一個家,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從不掛在嘴上;母親天天要為孩子洗衣做飯,從小把我們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報,總是為我們操心。難道母親本來就應該為孩子擔心這操心那嗎?并不是。她們只是在我們最需要關愛最需要溫暖的時候給予我們一切,直到老去。小時候總愛說,要給父母吃不老的藥,要讓他們永遠年輕。可是現實總會打破那善良的夢想,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會何時離我們而去,但總有這樣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你過的有多好。
有個心中的“地壇”不比真實的地壇差,讀完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知道了生命的可貴,更懂了親情的偉大無私,時間并不會停下腳步,未來的事我們也無可預料,輕松地度過一生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吧。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3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里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里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么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后,態度消極,仿佛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著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么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沖著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么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嘆氣的。我看著自己小腿光滑緊致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著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卻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這多么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溫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著她,琉璃遭蝕、朱紅淡褪、高墻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后,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蕓蕓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并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4
冬日寒假,匆忙回家后,疫情在猝不及防中蔓延,唯一就是“宅宅宅”。讀書也便成了一個認真的消遣。
說起《我與地壇》這本書,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語文課本讀得的《秋天的懷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親的那句“咱娘倆要好好兒活”讓我久久的難以忘懷。也牢牢的記住了史鐵生這個名字。
美的像詩一般的文字,堅強如鐵一般的意志,史鐵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歲失去雙腿,面對命運的玩笑,他參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壇的那段歲月,他看明白了世事無常,人人自渡。他的殘疾不是上天給他的厄運,而是上天給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讓他的精神力量能夠超越肉體的殘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壇,給予了作者一片寧靜的星辰,地壇的事事物物,給予了作者遨游的無盡力量。
面對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態度這是一種怎么樣的豁達,但是我相信擁有這種豁達的背后是無盡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壇的歲月。但是一旦擁有了它,這世間又有幾分玩笑可抹殺我?堅強,可能是層層傷疤的堆積。“希望的星光永遠閃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書中所說“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以至于后來作者身患尿毒癥,終日治療,也能堅強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壇,后來,地壇也在我”。地壇所給予作者的,將伴隨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作者那種人生的豁達,但更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壇”,伴隨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禮”。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萬事浩浩蕩,未來皆可期。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5
在寒假里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后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了他對于不幸,苦難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于意氣風發,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并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著人生,尋找著希望,最終憑著自己頑強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么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說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心到許多生活的細節,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么教訓,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設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著為來世設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現,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于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并說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而是說出這樣的話,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失去了機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奮斗呢。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6
史鐵生一定是一位堅強而開朗的作家,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我似乎真的在與他對話,傾聽他的思想。
《我與地壇》敘述了作家史鐵生在一座名叫地壇的廢棄古園中遇到的人與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搖著輪椅進入地壇時,史鐵生已經雙腿癱瘓了。他在這幽靜古園中,遇到了一對恩愛的夫婦、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愛喝酒的老者、一多可愛而又不幸的兄妹,他們給了史鐵生很多啟迪。史鐵生在地壇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親。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史鐵生在地壇里回憶他的母親。史鐵生由于癱瘓而煩躁不安,他的母親擔心他出事,在史鐵生去地壇的時間里,總是心神不寧坐臥難安。可惜的是,母親的愛史鐵生直到母親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沒有關心過她。?讀了史鐵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我貪玩回家晚了,她總是會焦急地在門口張望;我做作業做的急了,她總是會在一旁耐心的指點;我哪里受傷了,她總是會擔心的問候……
這么多小事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級時數方塊。那時我總是搞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是三個小方塊,老師卻說是四個,因為其中一個小方塊底下藏了一個,要不然那個小方塊怎么擺在第二層呢?即使老師這樣細致的講,我也聽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點頭。
回到家,我好多題目都不會做,練習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損了,皺皺巴巴的紙張正如我那擰在一塊的思維,怎么也解不開。媽媽便在一旁指導,她搬出跟老師一樣的理論,但我理解不了。媽媽講了好幾遍,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草圖,她的頭上都滲出了細細密密的小汗珠,看來她也不知道該怎么教導我這個笨女兒了。
可是,媽媽就是媽媽,她永遠都是最好的向導。媽媽給我找來幾個小盒子,擺好對我說:“我們來做個游戲好不好
我擺小盒子,你來數個數,然后再來做題。”這種游戲一直伴隨了我好久,直到我數清了小方塊。
現在,當初的笨女孩長大了,聰明的媽媽卻蒼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兒那復雜的英語語法與方程了。但我不想學史鐵生,一直錯過那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于母親,感恩于這本書,是它使我明白了一個母親的心。?《我與地壇》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書,正如那母愛,細細品味才能讀懂,才能學會珍惜。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7
小學的時候便學過這本書里的一篇文章,可惜總是沒能有機會讀完全書。這次終于有幸將它看完,記得那時候我們經常拿這些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名人作為作文里的常用素材。什么司馬遷啊,史鐵生啊,海倫凱勒啊,霍金諸如此類的人物經常都是我們作文本里的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那時的我除了對他們的堅強和堅韌不拔感到敬佩以外,多是驚嘆他們的才華橫。有時我會艷羨他們的與生俱來的一種天分,并時不時苦惱自己的天分和才華究竟是何物,漸漸地我除了對他們感到敬佩以外,也慢慢地通過對他們作品的了解更多地是一種對他們能如此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感到不可思議。我們身邊都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有趣的事情,當時看來十分難忘的事情……然而我們總是對這些習以為常,讓這些點綴了我們生命的小美好從指尖溜走,從腦海中漸漸淡忘出去。這或許也是我們淪為極其平凡甚至平庸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更多從生活中觀察,不斷地去思考以便與自我進行對話,才能不辜負每一段我們經歷過的美好歲月,從生命存在的細枝末節感悟生命的快樂,追尋存在的意義……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8
史鐵生,當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與病魔斗爭,他的文字每一處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筆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摯的母愛。
在風華正茂的青春之時,突然雙腿癱瘓,史鐵生覺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卻不知他受的苦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雙腿癱瘓后,他與任何人都無法正常交流,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地壇就成為了他最親密的伙伴。那兒實際上就是個園子,卻成為了他的休閑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母親知道兒子心里的苦悶,又擔心兒子獨自在園子里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她心里的煎熬痛苦又有誰能知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順著我的車轍一步步尋找,步履蒼茫又急促。”母親的視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們無法想象,找史鐵生就好像在尋找大海里的一艘船。這位母親注定是最苦的母親,也一定是最愛孩子的母親。但天底下哪個母親不是最愛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親都是最愛孩子的。她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所有,但她們的愛都隱藏在小事之中。或許我們有時會感覺不到,但我們永遠要記住,母親永遠是最愛你的。
放學回家后可口的飯菜,冬日里的毛衣,這些都是母親對我們的愛呀!平日里,我總會與她發生一些小小的爭吵。有一次,我在培訓班外面等了許久,同學們都相繼離去,一輛輛汽車駛過,一個個身影離去,熙熙攘攘的聲音與雨水的淅淅瀝瀝交織成一首獨孤寂的樂曲。我心里既抱怨又委屈。她終于撐著雨傘下接我,但我卻一上車就對母親發了一肚子的火。盡管她再三向我解釋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車,我就是不理解,只顧著自己。
多年以后的今天,當我閱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才明白,每一位母親都愿意為孩子傾其所有,但她同時也會有很多的無奈、無助和身不由己。而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體會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親。每周回家,等待我的總是她精心準備的我最愛吃的菜,我的房間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條。我真想對母親說:“媽媽,您放心吧,我一定會讓你感到驕傲的。”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9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篇10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一定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厄運終究過去;迎接自己的又是另一種幸福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他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轉悲為喜。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累計在母親那里,而母親卻用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應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不想睜開了,那么沉下心來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不言放棄,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