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讀書心得昆蟲記
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蟬,并不是因為它有嘹亮的歌聲,也不是因為它有酷酷的身型,而是因為它有超常的耐心。蟬寶寶出殼“著陸”后要十分小心__詐的蚋和狡猾的螞蟻,因為他們會吃掉柔弱的蟬寶寶。因此,蟬寶寶一“著陸”就要挖個洞藏起來,躲在洞里生活四年、脫四次皮之后才能出來。出來之后的蟬還要再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脫最后一次皮,這樣,蟬才可以高聲地歌唱、自地飛行。人們常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要耐心等待。這說的就是蟬啊!
我很佩服蟬。它們呆在黑暗的洞里度過漫長的四年,出來到外面光明的世界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天。我真不知道在洞里呆上四年的蟬是怎么熬過來的!一只小小的蟬,尚且知道耐心等待的道,何況我們這些高智商的人類呢?當老師布置幾道難題時,同學們就沒有耐心了。這些題雖然有些難,但也不是難得做不出來。況且,為什么別人能做出來,而我們卻做不出來呢?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太懶惰了,沒有做題的耐心,沒有等待的毅力。
讀完蟬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我們應該像蟬一樣,做任何事要耐心等待,堅持不懈。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成功。當蟬在樹梢高聲歌唱時,請你不要煩躁,請你不要厭惡,因為蟬堅持了四年的蟄伏,才換得了這一歡唱時刻啊!
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也是我們兒童喜愛的一部科普著作。它語言優美,是散文、是詩歌,更是蟲子們生命的歌唱。它記錄著蟲子們一段段奇異的探險。
法布爾用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同昆蟲打交道。他熱愛這些神奇的小生命。法布爾對這些小昆蟲傾注了所有的感情,對每一種小昆蟲都毫無吝惜溢美之詞。下面就讓我們聆聽這些蟲子的生命贊歌吧!
這本書介紹了形形色色的昆蟲,有在地底下同黑暗斗爭四年,才爬出地面,用生命歌唱一個月就會死去的蟬,它無怨無悔;有看起來呆頭呆腦,卻百折不撓搓糞球的蜣螂,它有一個很神圣的名字叫圣甲蟲,它也有一個有點俗的名字叫屎殼郎;有外表溫柔、優雅,內心卻無比殘暴的螳螂,它們不但自相殘殺,甚至會咬斷自己丈夫的頭,一口吞進肚子里,其實你誤會了,她們這樣做是為了有更多營養,為了小寶寶更健康,螳螂爸爸甘愿作出的犧牲;有卑鄙的、霸道的、不勞而獲的、掠奪黑螞蟻作為自己奴隸的紅螞蟻;有尾巴掛著小燈籠、晶瑩可愛卻兇猛殘忍的螢火蟲,它可是名副其實的食肉昆蟲啊;有能預報天氣、能建造防水又保暖帳篷的松毛蟲;有聰明的節腹泥蜂;有防不勝防眨眼間就能用毒牙殺死獵物的狼蛛……
各位同學,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領略各種昆蟲的奇特本領?這本書里昆蟲的奧秘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趕緊翻開這本“昆蟲語言學”遨游于奇妙的昆蟲世界吧!
讀完《昆蟲記》,我不得不佩服法布爾:科學、自然向來都是嚴謹、枯燥的,但法布爾竟將它們寫的如散文一般,文筆優美,令我愛不釋手,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難怪法布爾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侯選人啊!
讀著《昆蟲記》,我不禁疑惑:這還是我討厭的,不斷囂張鳴叫、丑陋的昆蟲嗎?我感覺他筆下的昆蟲并不是那么討厭甚至還有幾分可愛,昆蟲們似乎都是他的寵物,語言之生動詼諧,讓我身臨其境。我必須要重新面對這些我原來厭惡的小生靈們,他們的生活也教給我們許多道,他們也是人類之師:螞蟻的辛勤勞作告訴了我們要團結一致;石蠶幼蟲的小鞘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身邊的一切來保護自己。
法布爾出生于一個窮苦的家庭,本來連飯都吃不飽,父母都不喜歡昆蟲,也反對他研究這些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布爾依舊樂此不疲的觀察著他的小寶貝們。究竟是什么,讓法布爾為這些小蟲子奉獻了他的一生一世,嘔心瀝血的觀察、寫作呢?我讀完《昆蟲記》和作者簡介終于找到,是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使得他對昆蟲十分癡迷,也正是興趣,使得他成為一代昆蟲學家。
我們也應該向法布爾一樣,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的老師,有了興趣,我們才會樂此不疲地研究,對學習充滿了動力,效率也會提高很多。也只有興趣,才能使我們獲得啟發和激勵,百折不回的頑強奮斗精神。你去喜歡它,你才會去做好它!從法布爾身上,我們發現:興趣是的老師。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耗費畢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昆蟲學的巨著。
他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對昆蟲的種類、習性乃至覓食、婚俗保護自己、交配、養育后代等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運用散文的手筆,真實、細微、詳實的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特性。
漂亮的螢火蟲,強霸的紅螞蟻,會唱歌的蟋蟀……許許多多的昆蟲在面前一個個的展現,表現著他們自己獨特的風采。
這么多精彩的故事里,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糞金龜和公共衛生》。文中的糞金龜是一個不被重視的小昆蟲。有時候我們對它們忘我的工作只是輕蔑的一瞥,有時候還用俗語給它們加上種種難聽的名字。正如文中所說:做好事的,背罵名,受歧視。它們勤勞、熱情的工作,擔負著不可思議的工作量,給我們帶來潔凈衛生的環境,也給土地帶來了養料。它們為我們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要求我們的卻只有一點點的寬容。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人擔當了這樣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就是當我們還在睡夢中時,早早地就開始為大家清掃環境的清潔工人。他們不怕臟,不怕累。過年過節時,大街小巷照樣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而看看我們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有人看到他們打掃惡心的垃圾時,嫌棄他們,碰到了繞道走,這些清潔工人似乎成為了最不受歡迎的人。但是,仔細地想一想,這些垃圾不都是我們廢棄的嗎?而他們早起晚歸,不叫苦不叫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揮灑著他們的汗水,還給我們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他們的工作難道不能稱之為高尚嗎?
希望那些人以后再碰到他們時,收回那鄙視的目光,真誠地投去一個感謝的眼神,感激他們不顧自己的臟和累,讓我們遠離臟亂和污濁。
在法布爾的書中,昆蟲們扮演主角,演繹著大自然的經典故事。翻開這本昆蟲的書籍,享受這份讀書的樂趣,用心品味書中的精華,漸漸對他所研究的昆蟲有了一個更深層的認識。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他們與人有著屢屢共同之處,讓你不得不為之驚奇、喜悅。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布爾,《昆蟲記》被稱為“昆蟲的史詩”,作者法布爾也被贊譽為“昆蟲的維吉爾”。
法布爾出身寒門,一生勤奮刻苦,銳意進取,自學成才,用二十年的時間先后獲得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但這種奮發上進并并未得到法國教育界、科學界的權威們的認可,以致雖一直夢想著能執大學的教鞭而終不能遂愿,只好屈就中學的教職,以微薄的薪金維持一家七口的生活。他對昆蟲的那份好奇、那份愛,非常人所能解。他筆下的昆蟲,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著靈性。
《昆蟲記》共分為三個部分:《昆蟲的習性》、《昆蟲的生活》、《昆蟲的漫步》。該書既可視為一部昆蟲學的科普書籍,又可稱之為描寫昆蟲的文學巨著。因而法布爾既被人稱之為大博物學家,又被人稱之為大文學家。為此,在他晚年,也就是1920__年時,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這本書涉及到的昆蟲有很多,比如蟬、螳螂、綠蚱蜢、灰蝗蟲、大孔雀蝶、圣甲蟲、蟋蟀等等,應有盡有,它使我了解到許多關于昆蟲的知識,而且都是人們不太熟悉的。讀了這本書,就感覺平時惹人討厭的昆蟲其實并不是那么壞,它們都有自己的本領,是人比不了的,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在自然界生活著,即使當中一些昆蟲的生命很短暫,但它們仍然活得非常精彩,都是一位辛勤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