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后感500字
這幾天,我剛看完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狼圖騰》。
這本書的作者昌姜戎先生,他在30多年前,去內蒙古大草原當知青,和他一起的知青還有陳陣、楊克等人。這本書就是他在當知青時寫的。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陳陣他們去雪地里掏狼崽,他們帶了幾把槍、巴勒和二郎兩只獵狗、還有幾把鐵鍬去,因為如果他們身邊沒有畢利格老人、槍和獵狗的話,遇上兒狼可就要提前天葬了,而且獵狗們可以找出兒狼窩的準確位置,更方便他們掏狼崽。
他們一大早就出發了,狼窩沒找到,到是找到了一只狐貍,可再多狐貍也沒用,他們要的可是狼崽,他們沒有放棄,繼續找,找了半天,都沒有發現,已時近中午了,可他們依舊什么都沒有找到,就在他們快要絕望的時候,“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幾聲狗叫打破了寧靜,“啊?這兒有個凸起的地方,哦,不對,是巴勒做的,他居然這么聰明!”陳陣呼喊道,“那表示附近有一個狼窩!”楊克也興奮極了,大家就開始動手拿鐵鍬挖了起來,突然陳陣又叫了起來:“哇!這有七只小狼崽呢!”然后打開書,把這一只只眼睛還沒睜、毛茸茸、肉嘟嘟的小狼崽拎進了書包。可是他們回到家后要做一個很殘酷的決定——把除了陳陣挑選的那只最大的小狼崽,其余都拋上滕格里(天堂)并剝皮!……
聽了我這么一講,你們一定很想看,那就行動起來吧!
這是發生在內蒙古的一段真實故事,展現了主人公陳陣與小狼的真摯友情故事。
陳陣放假時在內蒙古當了回知青,與他的阿爸生活在一起。在廣闊的草原上,狼是他們相伴一生、甚至來生的朋友。草原狼生來很野性,繁殖快,常常威脅到村民的生活,所以每隔幾年,村里人都要去掏狼窩,并將狼崽們剝皮殺死,放在狼經常出沒的地方。陳陣與阿爸掏了狼崽后,私自養下了一只,陳陣希望草原狼能夠被馴服。但結果并不想,小狼渴望自,用自己脖子勒繩子,結果將自己的傷勢搞得越來越重。在最后一天晚上,在最后一聲虛弱地呼喚之后,這只小狼就這樣為了自而死去了。草原狼是多么地向往自啊!它們可以為了自不惜犧牲性命,它們是那樣的神秘、不可馴服、有毅力呀!令我們無比敬畏!
我讀了《狼圖騰》后,發現了:狼是自的精靈,具備人性,更具備人的感情與情誼。說明人和動物是親密朋友。那些絞滅狼群的人類毀掉的不僅僅是狼,更是草原,失去的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狼圖騰代表著自、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
你有沒有發現,動物雖然聽不懂人的語言,不會說人話,但是它們也會思考,也會想象,也會謀略、計劃,它們怎么不如人呢?它們用行動來表示,有時你施恩一點,它會以十倍奉還。比如,你看見有一條狼被餓得饑腸轆轆,你施一點食物,它就會記恩,在你遇到難關時,助你一臂之力;或是在你遇險時,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你。
其實我們人類應該向動物學習,要學會感恩!
自從我讀了《狼圖騰》這本書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它講述了一個北京知青(陳陣)在草原的種種故事。從他來到內蒙古,到遭遇白毛風,馬群損失,再到他掏狼,不顧牧民的一切反對養狼,一直到小狼的死,這些事都讓我深受啟發,從這字里行間,我讀出了深沉、豪放、憂郁而綿長的蒙古長調與草原蒼狼幽怨、孤獨,固執于親情的狼皞,都是悲壯的勇士面對長生天如歌的表達。它在當代的文學格局中,是一個燦爛而奇異的存在:如果將它作為小說來讀,它充滿了歷史和傳說;如果將它當作一部文化人類歷史學著作來讀,它又充滿了虛構和想象。作者姜戎,將他的學識和文學能力奇妙的結合在一起具體描述和人類學知識又互相滲透的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議。顯然,這是一部情交織、力透紙背的大書。
讀了《狼圖騰》我覺得狼的難以置信的戰法很值得借鑒。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斗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它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處的弱性。他把農耕民族比作羊,把游牧民族(也稱馬背民族,因為他們天騎在馬背上)比作狼。我覺得,華夏民族的致命缺陷就在于,這種文明內部沒有比階級斗爭更深層更廣泛的殘酷激烈的生存競爭。可是游牧民族恰恰相反,它內部的生存競爭太殘酷,也太普遍。農耕社會哪會有草原這樣不間斷的激烈生存競爭?嚴師出高徒,嚴酷的競爭出強悍的狼群、戰馬和民族。兩種生存環境一對比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就出來了。真有狼羊之別啊。難怪草原民族一直把自己比作狼,把農耕民族比作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大自然有自己的規律,誰違背了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
在我們漢人眼里,狼是世界上最壞最殘忍的東西,比如在睡前故事里,大灰狼是惡魔是怪獸,只會偷羊偷雞吃;再比如,在漢語詞典里,什么狼心狗肺啊,什么狼子野心啊,都不是好東西。可是,在蒙古人的眼里,狼的地位真是從地獄升到了天堂,狼竟然好得能變成使人們崇敬的圖騰,連人都要把狼像神一樣供起來,這讓我迷惑不解,但是姜戒寫的這本書告訴了我最正確的答案。
在蒙古,那兒的狼非常狡猾,有一個關于“飛狼”的傳說吸引了一個叫陳陣的知青,他像著了魔似的竟然冒出了一個要養狼的念頭。這個念頭既危險又令人振奮,但是陳陣和他的朋友楊克一定要去試一試。好不容易說服了大家,又經歷了千辛萬苦,陳陣終于找到了一條強壯的公狼崽,可是卻讓六條小狼崽上了騰格里,這讓陳陣很過意不去,但在養狼的過程中,卻讓陳陣學到了很多。
在給小狼喂奶的時候,那種不顧一切的行為讓陳陣見識到了狼世界的殘酷;在讓小狼住蒙古包的時候,小狼雖然非常害怕,很想爬出這個可怕的鬼地方,但總是要填飽肚子了以后才有力氣逃跑啊,所以每次陳陣喊“小狼,小狼,開飯嘍”小狼從來不拒絕,這讓陳陣看到了狼能屈能伸的一面;在小狼搬到新草場被拴上鐵鏈的時候,小狼就發瘋似的圍著狼圈一圈又一地奔跑,這讓陳陣看到了狼生命力旺盛,還非常渴望自的精神……
有一件事讓陳陣十分心痛,在搬到秋草場的路上,小狼不愿意被牛車牽著走,結果喉嚨被牛車上的鐵鏈勒得出了血。小狼的病情慢慢惡化,陳陣實在沒辦法,只好按照蒙古草原上的規矩,含淚把痛不欲生的小狼打死了,望著小狼還沒冷卻的身體,陳陣好像看到了真正的狼圖騰。
讀完了這本驚心動魄的書,我似乎變得獨立了,變得不屈不饒了,這也許就是這本書告訴我的答案吧!
《狼圖騰》讀后感精選6篇500字范文
從古至今,狼給人們的印象就不太好,從幾個成語中就能看出,“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等等,而對狼的贊美卻很少。
我一直以為狼是狡猾的動物,從小就對狼這種動物感覺不太好。一直到我看了《狼圖騰》這本書我才知道其實狼并不狡猾,而是智慧的,頑強的。它們不屈不撓,以團隊的名義與人類進行抗爭。狼視死如歸,狼群中擁有團結、友愛與親情。狼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
《狼圖騰》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陳陣與幾名知青去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人民與狼搏斗,開始害怕,一直到后來于與游牧民族同化,開始崇拜狼的地步。
雖然狼捕食時很殘酷,但是只要不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狼不會去進攻人類或畜牧。狼天生怕光、怕火、怕人,卻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這種精神不就是強悍進取的精神嗎?
狼有一些習慣,并不是靠母狼教的,比如:夏天里,陳陣于無奈,把小狼栓在太陽地下,而小狼被曬得渾身難受,但很快小狼找到了方法,在地上挖起了它的第一個洞。狼自古以來就喜歡黑暗它們大多在晚上捕食。
狼是一種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如果人們大量的捕殺狼,那么羊就會多起來,草就會變少,生態平衡就會受到破壞,那時令人恐懼的就不是狼了而是羊。
在美國一個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狼全部消滅了。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飲食林中。十幾年的功夫,鹿群千只發展到四萬只,但體態蠢笨,沒有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動帶來的體質衰弱而不批死亡。人們只好把狼再引進來。不久,鹿與自然保護區又恢復了省級。
也許你會認為可以把我所說的狼性概括為一種勇往無前,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單單這樣認為卻又太過狹隘,在這狼性的背后也隱藏著其他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看了《狼圖騰》,我的心頭怦然一震。在童話中,狼總是充當壞人角色;可這本書,卻讓我清晰地看見狼向往自的精神、超常的智慧、不屈不饒的高貴靈魂以及相互間的親情和團隊精神。
看了這本書,我對狼的認識徹底改變了。它不再是可惡的壞人,而是草原鼠的克星,是為草原而戰、為尊嚴而戰的高貴動物。在書中,令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狼所擁有的那種不屈不撓的高貴靈魂。
“小狼”是一只出生在知青下放年代,被陳陣和楊克撫養的一只蒙古草原狼。它雖然沒見過其他草原狼,卻和其他草原狼一樣有著不屈不饒的高貴靈魂。對動物而言,被牽著是一只極大的恥辱;但為了生命,大象、老虎等叢林勇士也被馴服。可是,高貴的草原狼決不會低頭!小狼也一樣,它絕不允許任何人牽它!因為這樣,小狼被車子拖著,最終失去了生命。在臨終前,它也沒有屈服。對草原狼而言,這不是偶然!
狼歌雖然悲慘,卻不是狼在發泄心中的痛苦;命運的不公只會使它們更堅強,更瘋狂地向命運作斗爭!它們死不屈服,死不受辱,這樣高貴的動物,世間罕見。
小狼的堅強令我感動,可千萬年來人類的表現使我慚愧。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跪在了敵人面前;有多少人因“一不小心”跪了下來;又有多少人敢正眼望權威!古代時,人們懂得了做人要有尊嚴,因而一本本名著誕生了。許多人背了又背,卻還是跪在敵人面前;許多人看得書都破了,卻在危險時忘了真。狼雖然不會寫字,但是卻能把真銘記在心,靠著基因及行動一代又一代的流傳。我敢保證,你一定沒有見過低頭嚎叫的狼,卻經常望見低聲下氣說話的人。狼是如此偉大,人卻如此渺小,你不能小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