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
《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篇1】
《狼圖騰》作者姜戎是一名插隊內蒙古邊境呼侖貝爾草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為了這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作者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皇皇五十萬言,讓我們在書中重新認識了草原狼,重新認識了草原,重新認識了我們的歷史,重新認識了我們人類自己。
書中幾十個狼的故事有機連貫,一氣呵成。情節曲折緊張,場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馬勇敢鎮定地獨闖狼陣,狼口脫險;有蒙古女人和九歲小孩與狼徒手搏斗,生擒惡狼;有蒙古獵人坐山觀狼群設伏黃羊,漁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飛狼之謎,驚人推斷;有狼群與軍馬慘烈的生死決斗,同歸于盡;有白毛風和蚊蟲的天災人禍,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與狼的殊死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萬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運和悲壯的一生……最后作者道出了對小狼的懺悔,對蒙古老人的懺悔,對草原的懺悔。震撼了我們現在已經不會輕意感動的靈魂,讓我們在讀過之后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無盡的思索。
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群中的友愛親情無不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狼在捕食時表現的確實極為兇殘,但狼只有在饑餓時才捕食,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會攻擊牲畜和人。這比飽暖思淫欲、物欲橫流、貪得無厭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是脆弱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狼群消失了,多米諾骨牌就要倒塌,與狼為敵的草原狗也會從此衰敗。草原上的老鼠成災,草場會迅速退化,馬也變得懶散起來。草原沙漠化了,風吹草低見牛羊就只能變成一種回憶,而牧民也只能從定居放牧改為圈養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兇猛的沙塵暴吧,生態已開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樣性已經被打破,打來打去,打盡了“豺狼”最后遭殃的還不是我們人類自己?
《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篇2】
自古以來,狼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高,從描寫狼的成語、詩句中就可以看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吞虎咽、狼嚎鬼叫”等等。可以說,中國成語詞典上記載了許多相關批評狼的成語,而贊美的卻少得可憐。在童話里,狼的形象再一次被貶低,狼竟成了邪-惡的象征,妄圖吃了“小紅帽”。即使你從沒看見過,僅憑這些,就讓我們已經不寒而栗了。
但是,當我最近看了一本叫《狼圖騰》的書后,我對狼的形象給予了重新的認識。起碼在這本書里,狼已不在是殘忍的、粗暴的……而人類卻扮演了狼的角色。在皎潔的月光下,在內蒙廣袤的大草原上,曾生活著狼,它們在這兒自由地奔馳、與人類斗智斗勇。然而,一群見識短的人竟然闖進這個屬于狼的世界,進行了一次殘酷的殺戮,多么慘無人道!多么淋漓盡致!
這就是《狼圖騰》中講述的故事。在這本書中,主人公陳陣與幾名知青,去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人民與狼的搏斗,看到了狼的興衰起伏,由開始的害怕狼,到最后與游牧民族同化,近乎到了崇拜狼的地步。這幾十個緊張離奇的與狼相關的故事,將我吸引到了一個狼的世界,似乎真的與這些狼共同生存在一起。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狼是智慧的、頑強的。它們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以團隊的名義,與人類進行抗爭。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群中的友愛與親請無不震撼著我的心靈。狼在捕食時表現的確極為殘忍,但狼只在饑餓時才捕食,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去攻擊牲畜和人,這比飽暖思欲,物欲橫流,貪得無厭的人不知高尚多少倍。狼天性怕光、怕火、怕人,卻惟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這種精神不正是強悍進取的精神嗎?我也深深地被這種 “令人不得不崇拜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強悍智慧的精神征服力量”所折服。
學會像狼一樣,強悍智慧,勇于進取,我想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后最大的感受。
《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篇3】
中國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大國,國策也是以和平為主,而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和羊的作風一樣嗎?
書中是講知青陳陣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查插隊,長達11年。在草原,他鉆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斗過,也與狼纏綿過,和他親愛的小狼共同患難,經歷了青年時代的精神“游牧”。
書中講了許多道理,而令人深思的就是農耕民族是“羊”,而游牧民族則是“狼”,也許有很多人都不贊成這個說法,但是仔細想想,聯系實際,就能發現這個道理,并不是胡說亂吹,而是金玉良言。
在文中有一個片段是講陳陣和道爾基看狼抓獺子的時候,他們的羊群被一只狼偷襲了。狼抓住了一只大羊,海吃起來,而羊群也漸漸由起初的騷亂恢復到了平靜,更夸張的是,有幾只羊還過去看熱鬧,接著又有幾十只羊走過去,最后上百只羊,伸長脖子去看熱鬧,那情景真是令人惡心。然而在現在這個文明社會里不也是時時上演著這樣的情景嗎?像現在什么扒手,搶劫的,多的是,他們就像“狼”一樣,抓住時機就下手,而那些手有利器的犯人,又張著牙威脅附近的人,不準他們靠前,最后的結果就是把犯人給放跑了,讓受害者傷心沒有人來幫助。
但是也不能怪那些旁觀者,因為中國傳統的助人為樂、拔刀相助等等早已被抹殺,記得小學老師曾給我們說不要去逞強,你還不是犯人的對手,不要逞英雄、耍強,所以大家遇到這類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管,想:反正有警察在,我們還小,不該管這些事的。而長大后,這種想法更是根深蒂固,再加上又有了利益的想法,認為自己沒義務去管,又不是我那個,萬一被捅了,那還不是賠大了嗎?所以在有人受到傷害的時候自然而然不會有人出來幫忙的,即使有也只是鳳毛麟角而已了。
所以,中國人是“羊”。只有改變教育方法,中國才能成為“狼”,才不會出現有一人受害,無人幫助的情況了。
《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篇4】
去吧,小狼,草原才是你真正的家。
——題記
我是一只草原狼,出生在廣袤的額侖草原。我擁有威風的容貌和健壯的身軀,還有那草原上罕見的純正白狼王血統。但是,我卻被圈禁在人們設計的狼圈里。
黑石山·童年
夕陽西下,金黃色的陽光斜斜地灑落在黑石山,黑石山便在碧綠的草坪上投下巨獸般的影子。黑石山的底部,有一個被高草掩蓋的洞,這邊是我們的家。洞前面的一塊平臺上,是我們快樂的身影,我們將童年的天真與幼稚盡情釋放在平臺上。我們的媽媽站在高坡上,慈祥地看著,眼里充滿盈盈的笑意。草原上的童年,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里,從那時起,對草原的愛孕育在我的心中。
蒙古包·屠殺
蒙古包前的空地上,空曠無人,清冷凄清,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趴在那個書包里,只聽有個人高喊著“騰格里”,五條小狼崽被扔上了天,隨后,它們如同乳瓜般落地,粉紅色的血流了出來。我看著它們垂死的掙扎,只能嘶啞地咆哮。我被其中的一個人收養,幸運地逃過了這場劫難。在那一瞬間,對草原的愛被無限放大,誕生出了對自由的渴望,我知道,這里不是我的家。
西北坡·長嗥
在主人的喂養中,我漸漸地長大了,我瘋狂地吃肉,瘋狂地跑圈,為的是掙脫那條束縛我的鐵鏈。有一天,我的同族包圍了牧民的營盤,幾只大狼的雄性合唱帶給了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學習,求生的機會。我努力用長嗥回應著它們,努力用長嗥表達我求生的渴望,努力用長嗥懇求它們收留我。可是這一聲聲陌生的長嗥沒有被同族們接受,它們不會讀懂一個被人類豢養在狼圈里的小狼的孤獨寂寥凄清,它們更不會接受被人化的同類,它們會把我當成“外來戶”而不會把我帶走,之后,它們像避瘟疫一樣的離開了我……
我蹲坐在狼圈里,目視著西北方向,一幕幕往事從我眼前掠過,我站起身,沖天長嗥了一聲,向摯愛的草原和向往的自由報以深深的愛意。
《狼圖騰》讀后感個人體會【篇5】
這個暑假,我看了《狼圖騰》這本書,收獲良多。
《狼圖騰》這本書講的是主人翁陳陣掏了一窩狼仔后,飼養了其中一只小狼,在把小狼養成了大狼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并發現了狼的許多優點的故事,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狼的忍耐力。當一只狼盯上黃羊時,在白天,狼會先不動。一直等到了天黑,并守候一夜,直到第二天……為了捕獲獵物,狼可以從白天等到天黑,又從天黑等到天亮,這種忍耐力是非常驚人的。看到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練琴的事。平常,我在練鋼琴時,經常會才彈了一會兒,就覺得很累,或覺得曲子難,于是總愛找各種借口離開琴凳,去吃吃東西啦、喝喝水啦,就是無法堅持連續一個小時持續地彈琴。看來,我今后得以狼為榜樣,學習狼的毅力,做事情能夠做到堅持不懈。
其次,是狼的團體精神。狼在捕食時通常都是團體出動的,捕獲食物時從不會自私獨吞,而是與大家分享。故事里說到:當狼群進攻黃羊時,在最西邊的兩條大狼在一條白脖白胸的狼王的帶領下,閃電般地沖向靠近黃羊群的一個突出的山包,以最快的速度搶占了這個山包。然后,其他憋足了勁的狼群從草叢中一躍而起,紛紛從東、南、北三面向黃羊群猛沖過去,最終形成合圍,成功地捕獲了許多黃羊。這個情節讓我想起我們上數學課時進行的小組合作討論,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組員卻絲毫不聽,都只顧著自己做自己的事,結果我們這一組在課堂展示項目上成績很一般。看了狼的故事,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學習狼的團體合作精神,既然要共同參加一個活動,就不能只顧自己做自己的事,而是要合作互助。
讀完這本書,我特別欣賞狼超凡的忍耐力,緊密的團體合作精神。我要把它們運用到學習當中,這樣才更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