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華煙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這次仔細翻閱了一遍,竟然又讀出了許多味道……
《京華煙云》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一定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京華煙云》中描寫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追求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可以知道,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自己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面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現她們的不同——木蘭的沖動和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面對生活的變遷,面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后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面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想女子。
《京華煙云》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與里頭的人物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或許,除了一句”此書只應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語言了。
許多人都說《京華煙云》酷似《紅樓夢》,林語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確如此。但如果說《紅樓夢》是個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華煙云》定然是個夢。
《京華煙云》中描寫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變化也都在不經意之間自然地展露出來。
然不久便發覺眾愛所歸,無不歸于姚木蘭。也難怪,林語堂先生之想女子,集美貌、才華、修養于一身,持家業時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論學問時伶牙俐齒,不讓人;該堂皇時則堂皇,金銀玉器,與王侯將相之千金堪比;該儉樸時則儉樸,荊衣布裙,與市井鄉野之村姑無異。古時的花木蘭,有膽有識,姚木蘭亦是如此,卻又多了份腳踏實地的本分。如讀書,有人讀到易,有人讀到淫,木蘭讀到做花生湯時要放堿。喜歡的分明是立夫,卻又依著父親嫁給了蓀亞。
林語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個木蘭便是如斯,他給她尋好了男子,如斯也應該像木蘭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訂婚的前一天,如斯卻與一個美國青年私奔,不多久離婚,從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兩半,她安靜時仍是個才女,卻越發忍受不了這個她所不愛的世界,最終自殺,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溫的香茗。
因為她不是木蘭。
木蘭的美,只能被稱做夢。
夢之所以美,是因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蘭她也不是如斯。她沒有反抗,也沒有因為蓀亞的外遇而大發雷霆。人們說她太懦弱,其實聰明如木蘭,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來救贖這場錯誤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木蘭之所以是木蘭,因為她懂什么是寬容。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上接納別人,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么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但寬容也并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就算她只是一個夢,但也請記住她身上那種寬容與隱忍。不論是哪個年代,有此便已足夠,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不會迷失方向。
信仰和愛情人類永遠的主題,在人間有了男人和女人以來,男人和女人的話題一直是人們所專注的主題,無論文學也罷,現實生活也罷,對愛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無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蘭可以說是林語堂濃墨重彩所打造的一個形象,也是他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瀟灑脫俗,又有儒家的銳意進取。她的愛情無疑也是作者和讀者所關注的一個焦點,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對姚木蘭也是如此,因為自己無意的失蹤而結識了曾家,也許在冥冥之中,這是上天的一種安排,最后她嫁給曾家的小三,曾孫亞。就在曾家到姚家提親的時候,她的心里正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時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確實逸夫,逸夫生于貧寒人家,卻天資聰慧,才智過人,深得大家的喜愛,對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蘭來說,家教很好,對財富和金錢向來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東西本來就很少,對于積累的財富來說,如果不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種拖累。所以她對逸夫的愛戀是發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亙古以來,人們對愛情的尋找,是不是都希望從中找到自我,從對方身上找到一種認可。最后她還是接受了所謂“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給了曾孫亞,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孫亞容貌可人,性情溫和,顯然是人們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說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為逸夫留這一席之地,時刻伴隨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獄,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讓她有這種勇氣和決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個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飯,睡覺,盡著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可每一個人的心里也許都裝著一個屬于自己的想伴侶,也許在生活中存在,也許只是一種概念,可每個人的心里是否都為這樣一個虛擬或真是的人留著位置?
看完這本書,心情復雜,但不沉重,并沒有觀看電視劇,第一次相見便是與同學在圖書館淘書時無意間看到這本陳舊的明顯是翻閱了無數次的書,毫無猶豫的租下了它。
這本《京華煙云》無疑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林語堂老先生通過這本書細膩的描繪出了近代中國的生動風貌,有義和團之亂,有賽金花的義舉,有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更是描繪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安福系北洋政府的賣國與屠殺愛國學生,看得人心被揪的跟麻花似的,本書的女主人公姚木蘭之女便慘喪命于這場屠殺中,令人唏噓。里面的人物也十分鮮活,有單純的學生,有趨炎附勢的大臣,有大家的丫鬟,有紈绔的富家公子,有陰險狡詐的高等妓女,有耿介的學者,也有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等人物,讀來妙趣橫生。
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鮮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書中有一個人物——紅玉,她似《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有許許多多的煩惱,身體柔弱多病,性格多疑,也是因為愛阿飛愛的太深,最后的一個誤會成為了導火索,導致精神崩潰,最終跳譚自殺。曼娘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她是我國傳統婦女的典型,她接受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并予以實踐,甘愿為丈夫守一輩子的寡。他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家中老人認為她與孩子們出去看電影是不合禮法,去公園是招蜂引蝶。而本書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則是充滿了正能量的女子,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為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在書里,姚木蘭從一個聰慧有家庭教養小姑娘變成了離不開柴米油鹽的中年婦女,有歡笑也有眼淚,魯迅的文章這個時候正是筆尖對準人民的愚昧麻木,林語堂卻是在歌頌中華的美德與一個儒商家庭幾十年的變遷故事。再來說這本《京華煙云》的原著使用英文寫的,但我總是覺得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其間的內涵,沒有過于華麗的辭藻,比如說書中有一段家庭聚會,成員們在互相對對聯,那其中的耐人尋味,十分好奇在英文中是如何被描述的,而翻譯者又是如何解這些語言從而轉換過來的。
庭院里的老老少少,主子仆人們,在林語堂的筆下,是和睦的,在木蘭出嫁后,家里的事基本真正的交于木蘭手上,他被丈夫蓀亞稱為“妙想家”,這個稱呼一點也不夸張,全書無不充斥著道家思想,而木蘭很好的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自在,逍遙,不為世俗所擾。就是舊社會中的一抹亮色,她未裹足,有想,有抱負,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蓀亞娶了他,像是幾輩子修來的夫妻,她能陪你賞花游名勝古跡,也能同你吟詩作對,做風雅之事,也可謂“全能”了吧。木蘭也有她的小秘密,在內心深處,想的丈夫恐怕是亞夫吧,可是對于家中的安排,她接受,她知足,對。丈夫也十分寬容,不唯諾,但她的寬容是有尊嚴的寬容,不是一味的縱容,而是有氣度的,讓我感到十分真實。
很欣慰的,在讀中文版時,以前并未涉及到電視劇,這樣看,似乎離林語堂老先生代入的情感感受的更真實些了,仿佛能夠看到老人在晨光中醒來,伏案而作,聽其女兒描述,寫到動情處也忍不住放聲哭泣,不過好在正能量也充斥著全文,孔亞夫的耿直一直讓我難以忘懷,木蘭對他的深情深深地放在心中,藏了一輩子,作為讀者的我覺得略遺憾,只是,沒有遺憾如何能稱之為完人生?
《京華煙云》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述了清朝滅亡后,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里面有兩個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著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蒙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想。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齊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所當然。而她自己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快樂。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快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校園里傷懷感嘆,卻不愿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秘密,她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己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后,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征。她的可愛在于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后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占據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對于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夠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著大肚子,沉著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里,卻并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完美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述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于其哲學好處。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后,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構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從未受傷;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明白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里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群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云》寫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云》里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